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洪洞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17 浏览次数: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3 小题,每小题3分,共 69分。)
  • 1.  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饕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 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B . 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 C . 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 . 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
  • 2.  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体现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由此可知( )
    A . 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 . 青铜铸造是商周最重要的手工业 C . 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 . 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
  • 3.  (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虽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 )
    A . 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 . 社会治理制度完善 C . 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 D . 羁縻政策成效显著
  • 4.  下表为唐代各道科举人才分布表。据此可知( )
    A . 北方地区始终是唐代科举人才的主要分布地 B . 唐代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始终呈增长趋势 C . 中唐时期各地科举人才均超过了初唐的水平 D . 晚唐科举人才数量下降是科举制衰落的体现
  • 5.  下图为唐代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波斯银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唐朝国力强盛且经济发达 B . 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 . 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联系 D . 中西之间贸易往来频繁
  • 6.   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 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
    A . 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 . 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 . 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 D . 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 7. 二程说:“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这反映了二程思想( )
    A . 重视自然探究 B . 强调科学观察 C . 束缚压抑人性 D . 着眼秩序维护
  • 8.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市镇逐渐兴起,总数不下 200个,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5-15 千米,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的路程。这种现象( )
    A . 导致了新经济因素的出现 B .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C . 有利于区域性市场的形成 D .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9.   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当时是为了用兵西北,初设时所掌仅限军务,后来总揽军政大权。军机处的设置( )
    A . 是国家军事发展的必然产物 B . 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C . 解决了西部边疆的动乱 D . 导致了国家决策权的转移
  • 10.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而由皇帝总其成,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
    A . 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B .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有效制约 C . 中央各个部门平等地参与决策 D . 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存在
  • 11.   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今天的埃及、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后将其航海见闻编写成《岛夷志略》。明代郑和的随从马欢曾评价:“(余)历涉诸邦……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略》所著者不诬。”由此可知( )
    A . 中非之间贸易繁盛 B . 郑和航海沿袭汪大渊路线 C . 元朝多次遣使至非洲 D . 《岛夷志略》史料价值较高
  • 12. (2022高三上·开封月考) 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据此推知,当时(   )
    A . 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 .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 . 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 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
  • 13. 雍正十年(1732年),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无专官”。军机大臣下设军机章京,其人员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上谕的撰拟,先令军机章京草拟,由军机大臣过目后进呈给皇帝。这反映了( )
    A . 封建官僚体系日益完备 B . 中央决策程序随意混乱 C . 中枢机构实现权力制衡 D . 君主专制政体得以强化
  • 14.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某一朝代疆域简图。下列关于该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先后设置都护府以统辖天山南北 B . 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C . 开创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D . 设立伊犁将军以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 15.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 . 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 .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 . 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 . 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 16.   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富豪潘允端的日记显示,从粮食种植、水利兴修、蔬菜培育到购买农具、出售产品、发放工资等各种农庄生产、管理事务,他都全部参与。这反映了当时( )
    A .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 生态农业已具规模 C . 农业经营方式革新 D . 租佃关系较为成熟
  • 17.   冯梦龙短篇小说“三言”的大卖,激起了出版商野心。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濛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二刻拍案惊奇》。这反映了当时( )
    A . 商人文化眼光敏锐 B . 短篇小说市场广阔 C . 科举考试内容变化 D . 市民阶层精神需求
  • 18.   鸦片战争期间,英方屡次投递《致中国宰相书》,均没有得到回复。原来清朝对外制度中有规定,对于转呈“天听”的外国文书,若有悖逆字样,不得上送以亵渎圣明,否则将以“大不敬”论处。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 . 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B . 外交官员腐败不堪 C .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D . 错误判断战争形势
  • 19. 1857 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中规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 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
    A . 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 B . 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 . 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 D . 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 20.   下表所示为明代史籍对甘肃镇(今河西走廊)的不同记述。据表可知,明代设置“甘肃镇”是为了( )
    A . 调整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 管控国家安全战略重地 C . 维持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D . 强化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 21.   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 )
    A . 综合国力的增强 B . 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C . 君主权力的强化 D . 统治者的雄才伟略
  • 2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卤城之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 . 诸葛亮技高一筹击败司马懿 B . 蜀军、魏军互有胜负、最终魏军取胜 C . 司马懿老谋深算且击败蜀军 D . 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
  • 23.   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 然而到了战国,抑商议兴,并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政治制度逐渐转型 B . 百家争鸣的影响 C . 经济政策逐渐转变 D . 宗法观念的弱化
二、非选择题(共 31分。)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随着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农艺学的进步土地收获量有了提高。定额租制又逐步取代分成租制,以及押租制的推广,保证了地主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以至额外的收益。同时,由于工商业发展,特别是人口飞跃增加,粮价大幅度上升,在乾隆当政的六十年间,江南米价陡涨4倍。在这种情况下,谁拥有更多土地,谁就可以拥有更多的粮食,居为奇货。所有这些,都驱使着人们热衷于购买土地。正如有人描述的:“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志在良田。”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合理解读。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兴,著为规条,巡方督学岁上其事。 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官署牌坊),照耀井同,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 其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虽间有以文艺显,要之节烈为多。呜呼!何其盛也。

    ——《明火·列女传一》

    材料二:自明代中期以后,妇女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向,从当时浙江水嘉县的实例来看,妇女不但“行鬻于市”,即公开在市场从事买卖活动,而且轻率出入官府公庭,涉足诉讼案件。 在广东的琼州,“妇女出往市行走买卖”,亦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陈宝良《明代妇女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转向》

    材料三:女主人公周胜仙偶遇樊楼酒肆的小老板范二郎,“四目相视,俱各有情”,周胜仙心想,“若还我嫁得一个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 今日当面挫过,再来那里去讨?”于是她主动向男方传递爱慕之情。 ——据《醒世恒言·阎奥楼多情周胜仙》

     白娘子爱上许宣,在向许宣表明心迹时,说道:“小官人在上,真人面前说不得假话。奴家亡了丈夫,想必和官人有宿世姻缘,一见便蒙错爱。正是你有心,我有意。烦小乙官人寻一个媒证,与你共成百年姻眷,不枉天生一对,却不是好。”许宣听后欣然接受。

    ——据《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1. (1)  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明代妇女状况是否矛盾?请予以说明。
    2. (2)  指出材料三在研究明代妇女问题时的史料价值
    3. (3)  除了明代妇女问题外,上述材料还可用于研究哪些问题?
  • 26. 1989-2018年,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9—2018年30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摘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以研究成果关键词分析为中心》

    材料二: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1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 (1)   分析材料一、二,指出表中在边疆研究方面关注最多的朝代,说明其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2. (2)  中国边疆研究还应关注什么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