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17 浏览次数:21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strong>16</strong>小题,共<strong>48.0</strong>分)
  • 1.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老子追求返璞归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韩非子强调“法”“术”“势”。上述思想(  )
    A . 是社会转型的反映 B . 均得到不同诸侯国重视
    C . 具有明显人文精神 D . 发展成为传统主流思相
  • 2.  西汉初年沿承秦制,严厉限制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的人员、马匹等往来,出入其间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传”来作为通行凭证。这些措施旨在(  )
    A . 控制关东经济 B . 保障边境安宁 C . 解决王国问题 D . 增强中央威权
  • 3.  南朝的宋朝秘阁藏书1.5万余卷齐朝藏书 1.8万余卷,南朝统治者还多次下诏向民间征书;北魏孝文帝也曾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南北朝竞相下诏征书旨在(  )
    A . 彰显华夏正统地位 B . 保护中华文化典籍 C . 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D . 吸取外族优秀文化
  • 4.  安史之乱后,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摒并华而不实的骈文而写平易的散文,借此昌明儒家之道。北宋更重视文以载道的理念。唐宋古文运动(  )
    A . 促成了唐宋文学领域的繁荣 B . 折射出唐宋严重的社会危机
    C . 反映了经济繁盛的时代风貌 D . 表明以文治国传统由来已久
  • 5.  如图为13-18世纪我国北部农牧过渡带变迁图。对图中农牧过渡带变迁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 缘于治边理念调整 B . 体现了疆域变化 C .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D . 决定于国力强弱
  • 6.  1907年,张之洞通过多种渠道提出“先开国会,后布宪法”,认为宪法不能“钦定”,并对朝廷的“预备立宪”明确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据此可知,张之洞(  )
    A . 主张取消君主制度 B . 认同立宪派政治主张
    C . 坚持中体西用理念 D . 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
  • 7.  毛泽东指出:因为敌人的封锁苏区的手工业生产衰落了,但因为广大群众需要,我们即有广泛的市场。应该首先为着自给,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某些工业,并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贸易。该论述(  )
    A . 旨在强调根据地面临的困难 B . 动员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C . 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内涵 D . 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 8.  《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税则》规定实行统一累进税。统一累进税是直接税,即直接向财产所有人和收入所得人征税。“累进”的含义是依据贫富等级按不同比例征税(有免征点,最高累进率为20%)。这一举措(  )
    A . 保障了抗日战争的军费开支 B . 利于解决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
    C .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 . 旨在合理分配抗日根据地各阶层负担
  • 9.  如图为1952到1956年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户数及户数占总农户的百分比的统计图。据如图可推知,当时(  ) 
    A . 土地改革的任务已全面完成 B . 国民经济恢复效果明显
    C .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D . 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 10.  1978年,我国财政支出的85.6%用于国有部门并主要围绕城市生产建设领域,2006年,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高达33.52%。这反映出我国(  )
    A .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 . 财政税源和财政支出的多样化
    C . 公有制比重进一步下降 D . 注重协调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 11.  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建立起几十座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许多随军学者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 . 积极性远大于消极性 B . 客观上利于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C . 缓和了东西方的矛盾 D . 深刻影响了东方历史的发展进程
  • 12.  在13世纪巴黎《行业手册》列举的100个行会中,有86个行会均有妇女在工作,妇女工作具有重要性。但同时法国的法律条文又规定:“在很多情况下,若男子伤害妻子,可以免受惩罚。”据此可知(  )
    A . 技术进步打破性别歧视 B . 经济地位影响了家庭地位
    C . 思想观念变革的艰难性 D . 经济发展未推动思想变迁
  • 13.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事实上,制宪会议的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为此,联邦宪法采用了在统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据此可知,美国对政府权力“纵向分割”旨在( )
    A . 建立一个有效有限的联邦政府 B . 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 C . 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 D . 扩大行政权以应对现实需要
  • 14.  苏俄《和平法令》宣布:“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如果违反这个族的愿望……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几乎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也提出: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世界上的小国同样有享有大国所期望并坚持的对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等。这些思想(  )
    A . 维护了战后世界的长久和平 B . 导致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崩溃
    C . 彰显民族自决成为共同追求 D . 推动了世界政治伦理的进步
  • 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利益边疆没有确的地域指向性,主要涉及经济边疆、政治和意识形态边疆、文化和信息边疆等。这一理论(  )
    A . 反映了强权政治和世界霸权主义 B . 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C . 客观上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 . 催生出单极世界格局
  • 16.  如图展示了1985-2018年部分国家发明人才流动规模。据图可知(  ) 

    A . 发明人才流动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B . 发明人才的流动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 . 发明人才流动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国际分工的弱化
    D .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促使发明人才流动占主导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strong>3</strong>小题,共<strong>52.0</strong>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侨批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 
    侨批1 本日报竞载,谓小吕宋华侨自演戏至今,巳捐助革命军十万,至下等之人亦捐五元,甚然赞叹。中国人近来之爱国心大明也。 

    ——1911年10月菲律宾华侨林书晏给黄开物的批信

    侨批2 今者,愚欲与卿相商一事最利便于卿,何也?放足是也!放足之益实有数层,行路免艰难也;出外舟车免畏怯也:操作得自由也。有此三利而无一害,卿何妨而不为? 

    ——1914年菲律宾华侨黄开物给妻子林氏批信

    侨批3 迳复者,顷代收到抗大捐款国币贰佰元,当遵命转交该校当局。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养成,爱国热忱殊堪钦敬!(抗大:抗日军政大学) 

    ——1939年周恩来回复泰国华侨苏君谦捐款批信

    侨批4 近闻塘山春耕久早,农田受阻,将来早稻绝望,以致米价如此突涨猛进,各处灾民叫苦连天,饥荒来临,实吾潮之不幸也……幸得俺乡侨,募国币120万元之左右,惟该项汇至汕头商号,然后领取更为妥善。 

    ——1946年马来西亚华侨蔡得松给祖父母批信

    侨批5 家乡自解放后,在毛主席领导下,封建势力已告清除,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不论交通、水利等要旨,凡属国计民生者,莫不落力改建,海外华侨多阅报章,每得佳讯,除少数顽固分子外,莫不额手称庆,跃跃思归。 

    —— 1951年泰国华侨刘潮俊给父母的批信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侨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并任选材料中的一件华侨简述其历史研究价值。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陈胜占领陈后,“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史记•陈涉世家》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史记•项羽本纪》

    “大王起细微,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史记•高祖本纪》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于是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说明需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9. (2023高一下·东莞期末)  普通的面包折射出人类不平凡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人们都叫埃及人“吃面包的人”。面包不仅仅是埃及人的主食,还是观念层面的衡量标准和计量单位。“面包个数”象征着财富,全国遍布的烤炉实质上等同于铸币厂。烤炉里烘烤的面包,最终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货币。埃及人还在墓室的墙壁上绘制了许多不同形状的面包,有的像墨西哥农民的草编帽,有的像小金字塔,甚至还能看到神牛、哈托尔女神、丰饶女神的形象。 

    ——摘编自(德)H.E.雅各布《了不起的面包》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前,面包生产一直由中世纪的手工技术主导,费时费力。商家在制作面包时或混入明矶作为增白剂,或为了增加面包重量在原料中混入土豆,或干脆块斤少两。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发明家约翰•道格利希在19世纪50年代发明了全自动轻盈面包机,创办了轻盈面包公司,生产成品纯净、大小一致、无需发酵的轻盈面包,成为近代英国面包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尝试,也是科学家探索无酵母胀发手段的重要成果。 

    ——摘编自朱联璧《19世纪中后期英国面包生产的工业化尝试》

    材料三:1937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利福尼亚经营了一家汽车餐厅。1943年,他们转向主要销售用两片面包做成的汉堡包,并对经营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采用自助式用餐,使用纸质餐具,并提供快速服务。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大获成功。接着,麦当劳兄弟又开始建立连锁店,并亲自设计了金拱门的招牌。到20世纪80年代初,麦当劳已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0多家分店。仅1985年一年就发展海外分店597家,平均每15小时就开一家分店。 

    ——摘编自马若寒《克罗克和他的麦当劳餐饮帝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包在古埃及的功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面包生产工业化尝试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当劳经营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