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七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20 浏览次数:36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strong><strong>15</strong><strong>小题,每小题</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分,共</strong><strong>45</strong><strong>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strong>
  • 1.  据2021年“考古中国”报道,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 700年至 4 500年的大规模古稻田遗存,其既有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又有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这些发现可佐证,此时期( )
    A . 浙江地区最早培植出了水稻 B . 文字创造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C . 社会活动已呈现较强组织力 D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 2.  据称,禹汇集诸侯(部落领袖)时,因防风氏迟到,即将其处死;《左传》里曾引春秋时晋人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孟子》中也记载:“夏后(君主)氏五十而贡。”上述历史记载可用于说明( )
    A . 夏朝的真实存在 B . 早期国家的发展 C . 分封制度的确立 D . 君主专制的完善
  • 3.  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
    A . 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B .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 . “传说时代”无可信历史 D . 原始文字未具备书法要素
  • 4.  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 )
    A . 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 . 司法判决依据明晰 C . 井田制度出现松动 D . 宗法分封体系崩溃
  • 5.  西周时“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公田变为私田 B . 国家走向统一 C . 铁器牛耕使用推广 D . 封建制度的确立
  • 6.  下表秦始皇东巡所立碑刻石部分记述表中有关秦灭东方六国之举的叙述,旨在( )                                                                                                                      

    名称

    记述

    《峄(yì)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之罘(fú)刻石》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

    《东观刻石》

    “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zāi)害绝息,永偃戎兵。”

    A . 谋求统一全国的合法依据 B . 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 C . 解释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 D . 宣扬“大一统”的价值观
  • 7.  统一后,秦始皇把原来秦国的法律在整个帝国范围内推行;将秦国过去使用的文字进一步简化整理,普遍推行;废除六国旧币,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铜钱由国家统一铸造;将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推行到全国。这些做法( )
    A . 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政令通达 B . 强化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制度 C . 旨在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 . 丰富发展了秦朝的社会治理
  • 8.  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进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 )
    A . 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 B . 表明汉与匈奴间无意继续战争 C . 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 D . 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
  • 9.  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B . 南方经济区域差异分工明显 C .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D . 北民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
  • 10.  北魏孝文帝规定:“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己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所宜深戒。”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 . 旨在实现民族融合 B . 得到官民的拥护 C . 沿用了汉族的制度 D . 具有灵活性特点
  • 11. (2023·安徽模拟) 历史学者冯天瑜认为“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大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据此可知,均田制的实行( )
    A . 推动了选官制度转型 B . 解决了人口土地矛盾 C . 抑制了藩镇割据形成 D . 保证了两税法的推行
  • 12.  《隋书 ·食货志》记载,开皇十二年(592年),“库藏皆满”,开皇十七年(597年),更“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但供五六十年”。隋初“国计之富”主要得益于 (   )
    A . 南北分裂局面的消除 B . 各地健全的仓禀制度 C . 运河沿线城市的繁荣 D . 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
  • 13. (2020高一上·吉林期末)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B . 加强北部边防 C .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D . 巩固隋朝的统治
  • 14.  唐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中央行政体制;贞观年间,唐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从而形成“三省长官合议政事,尚书奉而行之”中央行政体制的新形式。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
    A . 强化了三省之间的制衡 B . 保证了国家的科学决策 C . 缩小了尚书省长官职权 D . 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 15.  唐建中二年正月初七(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长安大秦寺落成。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殃及景教,此碑被教徒埋入地下,明天启三年(1623年),方在西安西郊偶然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注:景教即基督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局部)

    A . 此碑可作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佐证 B . 碑文书写所用字体为隶书 C . 佛教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D . 武宗灭佛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题,共</strong><strong>5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6.  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

    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
    2. (2) 概括材料二涉及思想家所包含的主要思想。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的意义。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还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张中央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绝对权威,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太平世”。总体而言,“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根据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提取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的演进过程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18.  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手实亦称“首实”、“手实状”、“手状”,是中国古代编户呈报户口资产的文书,政府编造户籍的根据),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材料二:唐代初年的税制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租庸调制,由于土地兼并,一些农民失去土地外出逃亡,租庸调制难以维系。同一时期,依田产面积、贫富等级征收的地税和户税日渐重要,到唐玄宗统治后期,它们在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致与租、调相当。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

    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此后,杨炎建议唐德宗改行两税法,以地税和户税为主,取消各种杂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新法遭到了地主贵族的激烈反对,但唐德宗还是下诏正式推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八亩”都是它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政府实施租庸调制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德宗推行税制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