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六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10-23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 1.  完善演讲稿。

    国无德不兴,人无信不立。千百年来,诚信做人的思想始终存在中华儿女。曾子烹彘,不欺孩童,言出必行的教是诚信最初的模样;商鞅立木,取信于民,上行下效的公正是诚信力量的象征;子胥辅吴,不改初zhōng,精竭虑的谋划是诚信治国的范本。范蠡经商,童叟无欺,从最初( )到后来的富甲一方是诚信理财的榜样。

    重诺守信,人必近之;狡诈欺蒙,人必远之。我们青少年应以诚信zhāng显中国好少年的力量。

    1. (1) 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①教②初zhōng精竭虑④zhāng显

    2. (2) 画线句有一处语病,应修改为:
    3. (3) 语段中括号处应填的成语是 ( )
      A . 为富不仁 B . 鹤立鸡群 C . 白手起家 D . 和颜悦色
  • 2.  阅读红色经典。
    1. (1) 为了纪念《红星照耀中国》问世85周年,班级进行模拟采访,你参与其中。                                                                                                                                    

      采访对象

      采访问题

      采访记录

      ·

      您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陕北苏区进行采访,完成了这部著作。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支撑您这样做的强大动力是什么?

      斯诺:①

      斯诺:在他们身上发生了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比如“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还有“不让彭德怀进门”这些事。

      您为什么将本书命名为《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③

    2. (2) “拼搏”不仅能够改变个人命运,更能为广大人民谋幸福。根据《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海东的采访,请你在这五人中任选一人,讲述一段经历,体现他的拼搏精神,80字左右。
  • 3.  填写古诗文原句,其中第(3)题补充作者名。
    1. (1) 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2)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3. (3) ,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4. (4) 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5. (5) ,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二、43分)
  • 4. 【古诗阅读】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1) 学完《野望》,小羽、小欣就背诵和默写问题进行交流,你参与其中。

      小羽:《野望》的颔联和颈联写得真好,可是背诵时,我总是背了上句忘了下句。

      你:我有好办法,根据律诗颔联、颈联特点来记忆,用一个半句推导另一个半句。

      小欣:我默写时总把“晖”写成“辉”,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你:“辉”是“光辉”的意思,曹操《长歌行》中“阳春布德泽, ”用的就是这个字。而本诗中“晖”是“阳光”的意思,又与首联中的 “”呼应。

    2. (2)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与《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的作用一样,都是以乐景衬悲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 5.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 , 予在儋州 ,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 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今海南,苏轼被贬之地。③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卖肉、卖酒的人,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过,苏轼幼子。⑥韩退之钓鱼:出自韩愈《赠侯喜》,本句意指韩愈半世求官,终无所得。

    1. (1) 下列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B .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C .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D .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无与为乐者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嘉夜

      ④予欣然从之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4. (4) 乙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甲文所说的 “闲人”心境?请加以概述。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克服重力,身心自由

    杜梦薇

    ①2022年2月5日,一大早醒来,苏翊鸣在房间里打开电视。电视上已在直播女子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预赛。

    ②接着他看到了很多人失误,开始想:我失误了怎么办。压力从电视那头源源不断地传过来。一直到午饭时间,他什么都吃不下去。这是苏翊鸣从未有过的体验。

    ③他走回房间,躺下来,开始思考。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自己在乐观积极的状态下可能会完成得更好,应该把终于等来的比赛用最开心的方式去享受。

    ④这就是北京冬奥会期间,苏翊鸣完成思维变化的那个上午。全程他一个人待着,没有和任何人交流。“别人再怎么说,我自己不这么想,我就不会这么做。我必须得成功地让自己这么认为,而且我一旦这么想了,我一定可以做到。”苏翊鸣语气坚定,眼神里有种超越年龄的成熟。

    ⑤从那之后,他真的做到了。当天下午的训练,第二天预赛,之后的决赛,以及一周后的大跳台项目。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件事——完成动作。

    ⑥某种程度上,这是他的武器——“想明白了就能做到”。

    ⑦顶级运动员练到最后拼的是脑子,最高境界是自己能当自己的教练。

    ⑧全力备战北京冬奥会的这3年多时间里,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苏翊鸣有一年半的时间独自训练,这对他而言是“天翻地覆的改变”。在那之前,他已师从日本冠军教练佐藤康弘。佐藤康弘技术细腻,他能一眼从繁复的运动轨迹中找到某个需要调整的点。在拿到奥运冠军后,苏翊鸣反复讲,没有佐藤教练就不会有今天的他。

    ⑨教练不在身边的那段时间,向上爬坡的苏翊鸣迷茫而沮丧。由于疫情关系,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能通过视频获得远程指导,剩下的一切都需要他自主判断,独立思考。

    ⑩在这种不安之下,苏翊鸣又开始调动他的“武器”。想明白了,苏翊鸣制订了详细的训练计划。他每天第一个上山,最后一个下山,一直练到缆车停了,雪道关闭,再坐着雪地摩托上去,他的自信一点一点在积蓄。

    ⑪2021年6月,当苏翊鸣和佐藤康弘再次相见时,他觉得“我们彼此都达到了最好的状态”。苏翊鸣拥有了充分的自我认知和强烈的自信心,佐藤的每一句指导他都能完全吸收,迅速执行。

    ⑫男子单板大跳台决赛是本届冬奥会最“卷”的一场比赛,几乎每个人都在尝试1800,每个人都有夺冠的实力和可能性,足以计入单板滑雪的历史。在电视机前观战的苏翊鸣的姥爷,在比赛开始前连吃了两颗降压药,“心跳得和大跳台一样高”。

    ⑬但镜头捕捉到的苏翊鸣是松弛的。他戴着耳机(其实并没有听音乐),看不出来有紧张的神色。人们看到一个卷发少年踏着滑板从雪坡上缓缓滑出——他的速度越来越快,越过栏杆、越上陡坡,然后腾空飞起……1440、1620,他飞出了全场第一个1800并稳稳落地!在一片雪浪中苏翊鸣滑向终点,捂着脸躺在地上。裁判打出分数,88.70!全场第二高分!

    ⑭苏翊鸣说,当他极度专注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连记忆都被覆盖掉了。除了最早的那个上午,所有芜杂的念头,全部是在比赛结束之后才进入他的脑海的。

    (选自《读者》2022年14期,有删改)

    1. (1) 文章为什么要写发生在苏翊鸣和教练之间的故事?
    2. (2) 赏析文中画线句的妙处。

      ①在电视机前观战的苏翊鸣的姥爷,在比赛开始前连吃了两颗降压药,“心跳得和大跳台一样高”。

      ②人们看到一个卷发少年踏着滑板从雪坡上缓缓滑出——他的速度越来越快,越过栏杆、越上陡坡,然后腾空飞起……1440、1620,他飞出了全场第一个1800并稳稳落地!

    3. (3) 结合全文,理解标题含义。
    4. (4) 你想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校刊,以下栏目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 《岁月如歌》C.《青春榜样》 B . 《热血少年》D.《人物速写》
  • 7. 班级开展“鲁迅的世界”主题阅读活动,你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

    传记有很多种类型。“定案本”(definitive)的传记是对一个人的一生作详尽完整的学术性报告,这个人重要到够得上写这种完结篇的传记。定案本的传记绝不能用来写活着的人。在写作这样的传记时,作者要阅读所有的资料及信件,还要查证大批当代的历史。因为这种收集资料的能力,与用来写成一本好书的能力不同,因此“定案本”的传记通常是不太容易阅读的。这是最可惜的一点。一本定案本的传记是历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人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就像从他本人的眼中所看到的一样。应该用读历史的方法来读这种传记。

    (选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材料二】

    窗余壁虎干饭香——鲁迅的另类宠物

    薛林荣

    1912至1919年,生活在绍兴会馆中的周树人不名一文,他就像一柄未出鞘的钝剑,显得极其脆弱、孤独和另类。这一时期的鲁迅,日常生活近于隐居修行,他读佛经,抄古碑,抄嵇康,除此之外,还煞有介事养着宠物!

    鲁迅的宠物是壁虎。确切记述鲁迅养壁虎之事的是章衣萍,他在其《枕上随笔》中写道:壁虎有毒,俗称五毒之一。但,我们的鲁迅先生,却说壁虎无毒。有一天,他对我说:“壁虎确无毒,有毒是人们冤枉它的。”后来,我把这话告诉孙伏园,伏园说:“鲁迅岂但为壁虎辩护而已,他住在绍兴会馆的时候,并且养过壁虎的。据说,将壁虎养在一个小盒子里,天天拿东西去喂它。”

    关于鲁迅把壁虎当宠物的事,沈尹默《忆鲁迅》一文中有亲证的记忆:“他住在会馆一个小偏院里,有两三间小屋,书案向着一扇方格糊纸的窗子。有一次,我发现窗纸上,有一个胖而且大的壁虎,很驯熟的样子,见人来了也不逃走,后来才知道这是他喂养着的,每天都要给它稀饭吃。”

    章衣萍(1900—1947),又名洪熙,安徽绩溪人,因筹办《语丝》,和鲁迅过从甚密。查鲁迅日记,关于章氏的记载近150处,直到1930年1月31日止。在 这6年间,章衣萍与鲁迅走得很近,仅1925年4月互访畅谈即达11次之多,且有书信往来。鲁迅日记中记载的有章衣萍参与的饭局共17次,其中北京时期6 次,上海时期11次。章衣萍在北京与鲁迅过从及饭局来往的过程中,发现了鲁迅养着另类宠物壁虎。

    章衣萍在《枕上随笔》中的记述,使我们了解到了鲁迅鲜为人知的一面,不能不说是章衣萍歪打正着地为鲁迅研究者提供的珍贵资料,这使得后世的传记作家可以从容地铺陈鲁迅在绍兴会馆中的一些生活细节,壁虎成了复现真实的鲁迅的重要参照物。

    鲁迅先生饲养壁虎之事,成为他在绍兴会馆中的一个特殊符号。沈尹默50年代写的《追忆鲁迅先生》诗云:“雅人不喜俗人嫌,世路悠悠几顾瞻。万里仍归一掌上,千夫莫敌两眉尖。窗余壁虎干饭香,座隐神龙冷紫髯。四十余年成一瞑,明明初月上风帘。”诗中,“窗余壁虎干饭香,座隐神龙冷紫髯”之句,使我们看到了屏息、静养、面壁、磨剑、修炼时的鲁迅,这是一个时代的沉默,是沉默中的一个时代。鲁迅,他就像即将喷发的地层下的岩浆,正在等待合适的温度冲天而出。

    把壁虎作为宠物的鲁迅,在绍兴会馆中是孤独、苦闷、彷徨的,壁虎是他生活情趣的一部分。绍兴会馆时期,是这位清醒的智者一生中蓄积能量的蛰伏期。这一时期的鲁迅,真正理解了黑暗中人性的挣扎,理解了他此后专题演说的阮籍、嵇康之流的魏晋风度,他的个性也逐渐露出端倪。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马上要告别他的宠物壁虎,融入伟大的“五四时代”,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坚定的旗手和最优秀的男高音。

    (选自薛林荣所著《鲁迅的饭局》,有删减)

    【材料三】

    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鲁迅24年间的饮食地图和人生轨迹被作者薛林荣一一写下。一场场“饭局”背后的鲁迅,是一个微观、立体的鲁迅……伫立于民国历史现场,串联起一张繁复的知识分子之网。他们通过饭局相识、相交、相离,从亲密无间到冷嘲热讽,甚至大打出手,背后涌动着错综复杂的政见、思想与人情世故,却往往被斩钉截铁般的宏大叙事轻易掩盖。

    (摘自许晓迪《鲁迅的壁虎与猴头菇》,有删减)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定案本”传记的特点。

      写作对象: 。 

      写作前提:广泛搜集并查证资料。

      阅读体验:通常不易读。

      阅读方法: 

    2. (2) 有人认为材料二第4段可以删去,试结合材料一说说你的看法。
    3. (3) 通读材料二,说说作者写鲁迅在绍兴会馆养壁虎的用意。
    4. (4) 小欣和小羽看到《鲁迅的饭局》这本书中用“鲁迅致姚克的请柬”代替书中的序言(见下图),不明白编者的用意,你结合以上材料帮他们解惑。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欣:重阳节我们一家去登高,站在紫金山往下看,顿时就明白了什么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羽:那天我虽然没有去登高,但从图书馆看了一下午书出来也是收获满满,感觉到精神境界也“更上一层楼”了呢。

    他们的对话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高处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套作。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55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