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年中考历史综合训练(二)

更新时间:2023-10-24 浏览次数:31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贾谊的《过秦论》记载:“(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由此可知商鞅变法( )
    A . 开启了百家争鸣 B . 增强了秦国实力 C . 加剧了分裂割据 D . 维护了贵族利益
  • 2. 前秦苻坚深受汉族文明影响,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他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苻坚的改革( )
    A .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 导致了外戚专政的局面 C . 完成了全国统一 D .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3.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萍洲可谈》一书中写道:“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描绘了北宋( )
    A .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B . 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C . 海上对外贸易发达 D . 科技成就影响欧洲
  • 4. 下图是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范围变化示意图,出现图中①处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八股取士推行 B .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 . 军机处的设立 D . 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 5. 下表所示是近代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观点。这些观点共同反映了( )                                                                                                                                                  

    人物

    观点

    著作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统筹全局折》

    梁启超

    此义一明,于是人人不敢不自勉为强者为优者,然后可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无论为一人,为一国家,皆向此鹄以进。

    《梁启超文集·政论》

    邹容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

    《革命军》

    A .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B . 农民阶级反抗侵略 C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 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 6. 长征中的遵义会议对中国历史具有巨大影响。遵义会议前红军遭到严重损失,经历了湘江之战等的重大伤亡,会议后红军迅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彻底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这体现了遵义会议( )
    A . 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B . 保存了党和红军基本骨干 C . 完成了预定的战略转移 D . 成为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7. 史学家张海鹏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从全面意义上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正如下面的漫画《洗刷尽净》所描绘的那样。这场战争的胜利( )

     

    A . 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 B . 打开了进步思想潮流的闸门 C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 .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 8. 如图是农民们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加入合作社的情景。它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 )

     

    新疆乌鲁木齐农民报名入社

    A . 土地改革在新疆的实践 B .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 C . 工业化建设的有序推进 D .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 9.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通老百姓通过写信或发电报联系远方的亲朋好友;20世纪90年代,一些寻常百姓家安装了固定电话;21世纪,手机开始流行,到现在人手一部,可视频通话、可上网……这反映了( )
    A . 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B . “双百”方针成效显著 C . 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 .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 10. 下列表格说明了( )                                                                                            

    时间(年)

    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总量(万人次)

    2012

    800

    2015

    985.61

    A . 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B . 中国对外交往打开新局面 C . 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密切 D . 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
  • 11. 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随后,罗马灭掉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的霸主。其依靠的主要手段是( )
    A . 制定法律条文 B . 发展商品经济 C . 强化君主集权 D . 发动扩张战争
  • 12. 拿破仑在《给儿子的遗训》中写到:“我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现给世界。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不会消失的。”材料所示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 )
    A . 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形成 B . 影响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 .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 . 推动了法国走向共和政体
  • 13. 下图海报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图片反映的情景更可能出现在( )

     

    A . 德国闪击波兰后 B . 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后 C . 莫斯科保卫战后 D .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后
  • 14. 下表是二战前后独立国家的数量对比,这一情况反映出( )                                                                                                                                                  

    大洲

    二战前的独立国家数量

    二战后的独立国家数量(截至2023年)

    亚洲

    10

    48

    非洲

    3

    53

    美洲

    20

    35

    A . 战后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取得巨大的进展 B . 东欧国家在战后纷纷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 . 西欧走向联合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D . 日本经济在二战结束后开始获得飞速发展
二、综合题
  • 15. 思想文化与时代特征

    材料一

    材料二 A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

    B这一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景象。

    C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材料三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中华文明

    1. (1) 请将材料二的时代特征与材料一的作品进行对应(填写字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带来的启示。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对现代中国人产生的影响。
  • 16.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进行①,捍卫了新生的政权,保卫了人民的和平生活。随着②的实施,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中国始终坚持③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工作。

    材料二:

     

    图3: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惊叹:“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将以下内容填入材料一空缺的部分。

      A.“一五计划”B.独立自主C.抗美援朝

    2. (2) 根据材料二中图1和图2,指出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三、论述题
  • 17. 历史中的人

    材料一:甘地生平事迹(部分)                                                                                 

    1869年

    甘地出生,成长于一个虔诚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

    1888年

    甘地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

    1915年

    甘地回到印度,开始宣传自己的主张,试验并发展了非暴力学说。

    1919年

    甘地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

    1922年

    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

    1930年

    甘地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长征”,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运动进行中甘地又与总督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群众运动因此而松懈,被英国残酷镇压下去。

    材料二:对甘地的评价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

    甘地是活的真理之光,并永放光芒。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

    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琦

    甘地是一位具有现代思想的人,他一直接受的就是现代的教育,他的眼界很开阔,他吸取了世界很多地方各式各样的思想。他的想法和精神,激励了无数的印度人为独立而奋斗。

    《圣雄甘地传》中文版译者邓俊乘

    甘地不仅仅是印度的伟大领袖,同时也是一位让世界人民都钦佩不已的伟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甘地的生平活动与评价,确定主题,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字数100字以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