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

更新时间:2023-12-25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strong>
  • 1. 默写。
    1. (1) 读古诗文,不但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表达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理想,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表达了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关雎》中“”形象而集中地体现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2. (2)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景象;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两句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曲折悠远。
  •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

    复活的土地(节选)艾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yù,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táng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

    1.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忧yù( )

      ⑵明( )

      ⑶胸táng( )

      ⑷血( )

    2. (2) 下面四首诗均选自《艾青诗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给它们排序,应为:

      A.《礁石》

      B.《大堰河-我的保姆》

      C.《镜子》

      D.《复活的土地》

    3. (3) 在朗读“在明朗的天空下”一句时,重音应落在哪一词上。“土地”是这首诗的主要意象,它象征着什么。
  • 3. 班级举行“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运用一种修辞,20字以内)
    2. (2) 下面是主持人写的一段开场白,请你帮他修改。

      在人生的棋盘上,如果畏惧行走的艰辛,我们便永远不会抵达目的地。【甲】自强,就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音符,强有力的演绎着生命乐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生生不息,其根源就在于世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乙】只有以饱满的热情,自强的精神面对障碍,我们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古往今来中华好儿女自强不息的故事!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3. (3) 在交流讨论环节,小明和小红进行了以下对话,请你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小明:其实,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自强不息的人物,如①居里夫人不辞劳苦,提炼出了镭……

      小红:他们刚健有为,积极进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明:其次,②纵观中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前仆后继,诠释着他们对自强不息的理解。小红:我同意你的观点,若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祖国的富强。

    4. (4) 在分享环节,组内同学为激励自己,准备制作书签。你会选择下面哪种书体,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strong>
  • 4. 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石榴花开

    纪明涛

    ①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②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祥清断,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秀美、娇艳。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此时,恰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写照。

    ③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莲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巡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文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

    ④记不清楚是哪一年,母亲在院子里栽下了一棵石榴树。刚裁种的时候,它只有大排指般粗细,起初我没怎么关注过它。直到几年后,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怒放,秋后果实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染颐的美味,那棵石榴树才走进我清晰的记忆里。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⑤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粗,扭转着树干向上攀援着,斑斑驳驳,疙疙瘩寤,诉说着了岁月的沧桑。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母亲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出,从无怨言。石榴树的品格,不正像我的母亲吗?没有奢华的外表,却勤勤恳恳,甘于奉献。

    ⑥农历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盛开的石榴花将静谥的小庭院映衬得热闹缤纷。石榴花的花期比较长,但若是遇到较大的风吹拂,花瓣便蚡蚡落下,落在地上像是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

    ⑦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凉休憩的好地方。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在石榴树下摆上吃饭的方果,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四周,迎着东南吹来的凉风,边吃饭边聊天,好不惬意。晚饭后,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有时也会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一些做人的道理。到10月份,是石榴的收获时节,细心的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有时候,摘得晚了,一些石榴就会裂开口子,露出鲜红的石榴籽,引得众多鸟儿争食。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石榴保存得特别仔细,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石榴皮的水分蒸发后,在干燥的石榴外面包上一层纸,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 , 等到春节期间拿出来招待客人。

    ⑧“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此刻,眼前的石榴花活泼、灵动,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片红艳艳的晚霞,充满生机,热烈热闹。徜祥在石榴树荫里,我感到这个初夏的清晨是如此美好。老屋、古巷、石板路、石榴花,在今天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浓缩了故乡的远影,浓缩了我儿时的记忆与快乐,也浓缩了我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思念。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06月25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花园里的石榴树开花,运用插叙手法,引出对老家的石榴树的回忆。 B . 结合全文来看,石榴树较易培植,它一般农历五月开花,10月份果实成熟。 C . 文章写老家的石榴树的同时,也刻画了母亲,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D . 结尾段写“此刻,眼前的石榴花活泼、灵动”,与选文首段形成了呼应。
    2. (2) 文章围绕石榴写了母亲的哪些事?请完成下面的梳理。

      栽种石榴树呵护其成长→→在石榴树下吃饭做针线活→

    3. (3)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母亲)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石榴皮的水分蒸发后,在干燥的石榴外面包上一层纸,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

    4. (4) 文章前两段都引用了诗句,各有什么作用?
    5. (5) 石榴树寄托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 5.   

    材料一: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完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许多科学工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曾表示,好奇心是自己进入科学世界的起点,也是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动力源。

    醉心野外科考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曾回忆,自己儿时喜欢观察各类植物,风仙花的种子、山野上的社鹃花,引发他对大自然最初的热爱与思考。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至今记得13岁时仰望天空、找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经历,浩瀚星空点亮了他的科学梦想。

    科学家们的经历启发我们,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姓姓抓起,注重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一个重要环节是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在一些学校的教学中,学生仍需完成大量习题,掌握各种题目的解法。事实上,培养解题能力固然重要,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才是创新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找到二者的平衡,既重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注重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近年来,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科学教育蓬勃开展,鼓励创新、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营造涵养青少年好奇心的良好环境,将会有效助力培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后备大军,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07月30日)

    材料二: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会下降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有一部分人例外,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到问题,提出来并想办法去解决。所以说,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

    好奇心确实是通往科学研究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但是,中国孩子好奇心的下降显得尤为明显。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将知识体系落地到知识教学,然后进入“讲授——练习——考试”的套路中,再加上“重考试”“重分数”的评价体系,“刷题”成了大部分中小学生最常态的学习方式,也成了教师授课最惯常的做法。

    而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地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刷题讲究机械化、熟练,甚至有些学校已经把学生训练出了某种“条件反射”:只要拿到题,马上就能搜索到已经“印”在大脑中的解题套路。刷题与创新显然不能同向同行。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02月06日)

    材料三:

    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材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他认为,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也许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生活受到的鼓励。幼儿好奇心很强,这也许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有关。在他们看来,周围环境中的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很多都出乎他们的预期,他们想要观察、探索、询问、操作或摆弄这些事物。这些都是好奇心的外在行为表现。如果这些行为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逐渐内化为幼儿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缺少环境的鼓励与支持,这些行为会逐渐消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冷漠、回避等心理倾向,从而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

    (选自“百度百科”)

    1. (1) 下面说法和所给材料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注重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B . 发现间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源泉,而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 C .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孩子好奇心下降明显的主要原因。 D . 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认为,幼儿好奇心很强,这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有关。
    2. (2) 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结合所给材料,说一说你对“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的理解。
    4. (4) 培养和可护青少年的好奇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请你结合三则材料,提三条具体可行的建议。
  • 6.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窝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住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幕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城西北隅,雄蝶圮毁,萘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把江濑,幽阗辽重,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纯;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取,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遗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 , 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节选自王离傅《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注释】①子城:城门外用于防护的半围形城墙。雉壤记毁:城上的矮墙例塌毁坏。②把;舀。③国:静。夏:远。④丁丁: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脱悠远之声。⑤公退:办究公事,送下休息。⑥概;概况。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临:

      ⑵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

      ⑶子城西北                    隅:

      ⑷亦谪居之概也             胜:

    2. (2) 给【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

    3.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⑵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4. (4) 两文都是被贬期间所作,从两篇选文可以看出王禹偶与欧阳修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三、作文</strong>
  • 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致敬”意思是表示恭敬,表达敬意,也可理解为感谢、仰望。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值得致敬;一棵石缝间向上生长的松柏,一个对你产生影响的人,一段拼搏奋进的历程……平凡伟大的生命,善良质朴的心灵,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心怀敝意。请以“致敬”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⑴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⑵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⑶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⑷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