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08 浏览次数:18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化学中物质的分类能指导我们更好的认识、改造、应用物质。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 赤铁矿 B . 生石灰 C . 水银 D . 金刚石
  • 2.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 . 液氮用作医疗冷冻剂 B . 稀有气体用作霓虹灯 C . 小苏打用作发酵粉 D .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 3. 化学与环境保护、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 B . 研发高效、低毒农药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 C . 回收废旧电池,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D . 蒸煮能完全清除霉变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 4. 劳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承担家庭劳动,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隔绝氧气灭火

             

    用含洗涤剂的水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洗涤剂能乳化油污

             

    泡茶闻到茶特有的香气

    分子在不断运动

             

    自制净水器内放入活性炭

    活性炭可以将硬水软化

    A . B . C . D .
  • 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铁丝燃烧 B .  的测定 C . 仪器连接 D . 干燥气体
  • 6.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从反应价值看: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B . 从物质组成看:甲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 . 从微观构成看: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D . 从表示方法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                                                                                               

    A.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B.探究氢氧化钠与稀硫酸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C.探究氧气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D.探究吸入、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A . B . C . D .
  • 8. 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关于甲、乙、丙、丁四种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若甲为金属氧化物,则乙一定是一种稀酸溶液 B . 若甲、乙、丙、丁均为化合物,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 . 若甲为 , 则该反应一定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D . 若甲、乙各取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则生成的丙、丁质量的总和不一定等于
二、非选择题
  • 9. 近日专家在对兵马俑彩绘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极其罕见的“中国紫”。将石英、石绿一种铜锈、硫酸钡和氧化铅四种原料调和之后在左右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可形成“中国紫”。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石英是制取“中国紫”的原料之一,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标出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  。 
    2. (2) 硅是制造芯片的主要材料,如图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则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硅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3. (3) 这种石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 据此可以推测铜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及  有关。
  • 10. 央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古今对比的方式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1. (1) 造纸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包含以下步骤:煮楻足火;斩竹槌洗;日晒成干;覆帘压纸。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2. (2) 记录古代用墨汁书写的典籍保存至今不变色,体现了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 
    3. (3) 农业古代种植农作物使用农家肥,其中草木灰是一种常用的农家肥料,主要成分是 , 属于化学肥料中的  填“氮肥”、“磷肥”或“钾肥”。 
    4. (4) 净水据典籍记载,古人用明矾净水,明矾的作用是  。
  • 11. 化学符号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基本语言,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画出所示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 
    2. (2) 符号表示的含义:  。 
    3. (3) 由构成物质的化学式:  。 
    4. (4) 能表示宏观物质的是:  填序号
  • 12. 某电镀厂为减少水污染及节约成本,从含有的废水中回收晶体和相关金属,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固体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2. (2) 从滤液中获取硫酸亚铁晶体的操作是  。 
    3. (3) 废水中加入过量锌粉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任写一个。 
    4. (4) 加入适量溶液的作用是  。
  • 13. 向一支装有少量氢氧化钠和酚酞混合溶液的试管中依次加入下列物质,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2. (2) 图实验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 (3) 图实验是向图实验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发现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由此可判断图实验后溶液中溶质为  填化学式
  • 14.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时,水中加入硝酸钾充分搅拌,直到固体完全消失,然后按图二进行实验,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每种方法只改变一个量 , 得到三个恰好饱和的溶液。 

    1. (1) 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 
    2. (2) 图一中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是  。 
    3. (3) 由图二推测硝酸钾是图一中的  物质填“甲”或“乙”。 
    4. (4) 图二中“操作二”得到溶液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一中表示为 ____ 填字母。 
      A . B . C . D .
    5. (5) 图二中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
  • 15.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和验证气体性质的装置。 

    1. (1) 实验室可用装置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与装置相比,装置的优点是  。 
    2. (2) 下列混合气体括号内气体为杂质能用装置进行除杂、干燥、收集的是  填序号。 

       

       

       

    3. (3) D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验证实验,处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根据处的现象可得的化学性质是  。
  • 16. 为研究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 (1) 【实验方案】小明向表面积相同的铝片和锌片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盐酸。 
      【实验现象】锌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2) 铝片表面刚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段时间产生大量的气泡,原因是  。 

      在上述实验中小芳还观察到铝与稀盐酸反应后试管中产生“灰色沉淀”。 

    3. (3) 【提出问题】铝与稀盐酸反应出现的灰色沉淀的组成是什么?
      【查阅资料】铝在颗粒较小时为灰色;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变蓝。
      【提出假设】假设:该灰色沉淀可能含有; 假设:该灰色沉淀可能含有; 假设:该灰色沉淀可能含有难溶于稀酸的物质。
      【进行实验】取灰色沉淀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加入适量  填名称

      无明显现象

      假设成立

    4. (4) 小明同学对该沉淀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中无水硫酸铜固体变蓝,实验二中观察到  ,说明该灰色沉淀的组成元素有铝元素、氯元素以及  。 

    5. (5) 【反思评价】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案能否准确比较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填“能”或“不能”
  • 17. 为测定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见图。请计算: 

    1. (1) 生产沉淀的质量为  。 
    2. (2)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