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

更新时间:2023-10-12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strong>25</strong>小题,共<strong>50.0</strong>分)
  • 1.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下列哪项工程历史功绩的赞颂(  )
    A . 灵渠 B . 大运河 C . 都江堰 D . 长城
  • 2.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这一遗址可以直接佐证隋朝(  )
    A . 吏治清明 B . 商业繁荣 C . 文教昌盛 D . 生产发展
  • 3.  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以下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B . 推动文教事业发展 C .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 . 隋文帝时正式创立
  • 4. (2018七下·临沭月考) 隋炀帝死后,被草草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到:“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朝灭亡炀帝落得如此下场的根本原因是(  )
    A . 开通大运河 B . 爆发农民起义 C . 残暴统治 D . 屡次发动战争
  • 5. (2018·安徽) 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 . 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 .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 . 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 .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 6.  某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有: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他研究的人物是(  )
    A . 武则天 B . 唐太宗 C . 唐高宗 D . 唐玄宗
  • 7. 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 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8.  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
    A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消除了民族矛盾
    C .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 . 致力于商业贸易
  • 9.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  ) 
    A . “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 . 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 . 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 . 商业打破时间限制,昼夜不停
  • 10.  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

    科举制的创立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

    唐蕃和亲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

    《大唐西域记》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 . A B . B C . C D . D
  • 11.  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蕴含唐朝民族交融信息的是(  )
    A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 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旋
    C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D .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 12.  某日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李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请你判断他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
    A . 八王之乱 B . 陈桥(驿)兵变 C . 玄武门之变 D . 大泽乡起义
  • 13. (2017七下·揭西期中)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

    A .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 西汉的诸侯王 C . 唐朝节度使 D . 北宋的通判
  • 14.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措施的是(  )
    A .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 . 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 .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D . 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 15.  《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某朝统治的特点是(  )
    A . 休养生息 B . 分化事权 C . 轻徭薄赋 D . 重文轻武
  • 16. (2023七下·东莞期中) 比较“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

    A . 民族交融利于文化发展 B . 经济重心南移促使南方文化的发展 C . 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 . 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
  • 17.  宋朝时“蜀民以铁钱重,难于转输。”为解决这一困境,蜀民(  )
    A . 减少税收 B . 发明了交子 C . 打破市坊 D . 改进造纸术
  • 18.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这反映了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当时产量首位的粮食作物是(  )
    A . 茶叶 B . 土豆 C . 玉米 D . 水稻
  • 19. (2021七下·赣榆月考) 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的是(    )
    A . B .     C . D .
  • 20.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 北宋与辽签订和议,互称兄弟之国 B . 南宋与金和议中,金割让领土给宋
    C . 南宋向辽称臣,并送岁币 D . 南宋与金和议,以淮水——大散关为界
  • 21. (2018·北京)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 .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 .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 .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 22. (2019七下·阜阳期中) 云南某古堡山寨里矗立着一座蒋氏宗祠祠堂,门前有副对联写道:“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那里家家户户的祖宗牌位上都写着他们是耶律阿保机的后代。这说明该古堡山寨中的“蒋”姓村民都是        族的后裔(   )
    A . 党项 B . 蒙古 C . 契丹 D . 女真
  • 23.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其主要功绩是(  )
    A . 建立元朝 B . 消灭南宋 C . 消灭大金 D . 统一蒙古
  • 24.  下列可以证实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A . 北庭都元帅府 B . 安西都护府 C . 澎湖巡检司 D . 西域都护府
  • 25.  元朝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突出特点是(  )
    A . 民族歧视 B . 大力开发 C . 因地制宜 D . 互助合作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strong>3</strong>小题,共<strong>40.0</strong>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科举制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图一所示的中央集权制度诞生于哪一时期?图二所示的是什么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选官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举一例说明唐朝皇帝对科举制的完善?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开创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元朝通过什么中央机构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4. (4)  归纳上述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
  • 2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术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安史之乱,江淮独全。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 

    ——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三:

    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
    ——北宋神宗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南宋高宗

    ​——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材料四: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

    60000000

    14319000

    81:19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涉及的朝代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工具?
    2. (2)  材料二中的“五季纷争”指什么时期?结合所学,说明“东南渐重”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总结宋神宗与宋高宗对海外贸易的共同看法?为管理繁荣的对外贸易,宋朝设立了什么机构?
    4. (4)  材料四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什么变化?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于是回纥等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置邮驿,总六十人所,以通北荒,号为参天可汗道。

    ——《新唐书》​

    材料三:辽宋夏金元时期大事记(部分)

    朝代

    事件

    宋朝

    澶渊之盟签订

    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南宋时,纸币和铜钱并行

    元朝

    形成一个新民族“回族”

    开创中外交通新局面,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列举两个唐朝对不同地区交流的具体表现?
    2. (2)  材料二呈现了哪两种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
    3. (3)  选择材料三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