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3-10-24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19七下·射洪月考) “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一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整整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这段话描述的是(   )
    A . 隋文帝 B . 隋炀帝 C . 唐太宗 D . 宋太祖
  • 2. 《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材料中的“朕”在位期间,出现了(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康乾盛世"
  • 3. (2019·南通)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
    A . 注重门第家世 B . 取士方式多样 C . 关注道德品质 D . 公开公平竞争
  • 4. 唐诗有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出唐代( )
    A . 商品贸易繁荣 B . 民族交融加强 C . 中外交流频繁 D . 民族政权并立
  • 5. 《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是指( )
    A . 七国之乱 B . 八王之乱 C . 安史之乱 D . 黄巢起义
  • 6. (2023·泸州) 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B . 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 . 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 . 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 7. 《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 . 农业发展 B . 手工业兴盛 C . 商业繁荣 D . 科技领先
  • 8.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中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材料强调了印刷术( )
    A . 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 B . 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C . 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 D . 便利了书籍的大量存留
  • 9. 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

    A . 三省六部制 B . 郡县制 C . 行省制 D . 科举制
  • 10. (2021·泰州模拟)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这个“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A . 强化皇帝权力 B . 限制丞相权力 C . 巩固边疆地区 D . 扩大地方权力
  • 11. 郑和船队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与进步。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 开创了远洋航行的先河 B . 促进了国家间的友好交往 C .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 . 增强了明王朝的经济实力
  • 12. 明朝中后期开始广泛流行的小说中,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 . 西方民主国家的渗透 B . 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C . 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 .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 13. (2021七下·玉田期末) 某历史论文提到了“1662 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等信息。据此判断该论文重点研究的人物是(   )
    A . 郑成功 B . 文天祥 C . 戚继光 D . 忽必烈
  • 14.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澶渊之盟 金和南宋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 厂卫机构的设立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1684 年设台湾府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D 乾隆帝设伊犁将军 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A . A B . B C . C D . D
  • 15.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是逆转”,其中对“逆转”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积极开明的对外交往 B . 关闭口岸,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 . 抵御侵略与有限的对外交往相交织 D . 对外侵略,掠夺大量财富
  • 16. 下列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

    A . 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 . 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 . 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 . 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0分,第18、19、20题各14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 (1) 材料中“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说明“第二帝国”在经济格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二帝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何创新?与“第一、二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官制方面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 18. 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生产工具的创新与发明。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

    材料三: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生产工具的名称。
    2. (2) 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
  • 19.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中图1,指出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 (2) 图2中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今西藏和东南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3. (3) 材料二中的绘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体现了中央政府怎样的边疆治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 2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改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

    材料二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材料三 宋代的纸币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币货币。……这对货物和服务的买卖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高效的、有利可图的和方便的发明。

    ——[德]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 (1) 写出材料一中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各举一例典型史实说明唐朝文化“大出大进”的特点。
    3. (3) 材料三中“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币货币”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纸币使用的积极意义。在当今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