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顺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25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 1. 在“扎实基本功”板块四组成语中给加点字注音和汉字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可歌可泣(qì) 锲(qì)而不舍 浩浩荡荡 言外之义 B . 鲜为人知(xiǎn) 气冲斗(dǒu)牛 酣然人梦 迥(jiǒng)乎不同 C . 鞠躬尽悴(cuì) 目不窥园(kuī) 微不足道 一反既往 D . 锋芒必露 不以为然 大庭广众 群蚁排衙(yá)
  • 2. 在“最关注的新闻”板块,同学们推荐了以下新闻,请阅读并完成各小题。

    2023年3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的“逐梦襄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掀起了群众的参观热潮[甲]可步入舱内参观的天和核心舱1:1模型,两套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首次展出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及月面着陆器等未来载人登月主要飞行产品模型[乙]一个个展品,生动地展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大众的科学热情。

    1. (1) 给本则新闻中两个加点字注音,“穹”读作,“载”读作
    2. (2) 新闻中[甲]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乙] 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 3. 在“影响最深文学家”板块评选中,同学们选中了以下文学家,请阅读并完成各小题。

    ____,20世纪的文化巨人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他的地位是____(A.毋庸置疑  B.不置可否)的。他对沉积已久的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刻揭露,向即将衰亡的民族发出了深沉的呐喊。【甲】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是屹立不倒的民族脊梁。面对敌人,他用泼辣的笔触、犀利的语言,投枪掷匕,直刺黑暗;面对同胞,他则春风化雨,以最真诚的态度、最热烈的期盼奖掖后进D,鼓舞士气。【乙】“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注:

    1奖掖后进:推许扶持后进之辈。

    2千夫指:众人都指责的人,这里指敌人众多。孺子牛:为人民服务的人。

    1. (1) 文段题目横线处应填写的文学家是①。 你读过他的② (代表作), 他被称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③。 
    2. (2) 文段首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 毋庸置疑 B . 不置可否
    3. (3) 选择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 文段[甲]处划线句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对该文学大家给予高度的评价,也蕴含着同学们把这位文学家选为“影响最深文学家”的原因。 B . 文段中这两个加点的副词“最"表明“真诚的态度”“热烈的期盼”的程度,让我们看到一位甘愿俯下身来为百姓服务的文学家形象。 C . 文段[乙]处划线句总结前文,让我们全面地感受到该文学家面对敌人和面对同胞的不同态度,爱憎分明,值得敬佩。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 4. 默写。
    1. (1)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 (2) 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3) 岑参《逄入京使》中用“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诗,抒发对家乡亲人的万千思念。
    4. (4) 面对春天多彩的自然景象,很多诗人都留下了让人久吟不忘的诗句,你也想到了“”这一描写春天的诗句。
  • 5. 阅读《木兰诗》,完成各题。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杯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幕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乐府诗集》)

    1. (1) 下列对诗句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风格刚健质朴。全诗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B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采用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写战场上的号角声与战士们身上铠甲的光,描写出战斗生活的激烈与艰苦。 C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战斗的激烈悲壮。 D . 结尾以比喻作结,用双兔在一起奔跑,雄雌难辨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十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2. (2) 有人说,这首民歌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她的女儿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中某两处诗句说明理由。
  • 6. 阅读《孙权劝学》,完成各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逐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钱覆其口 B . 但当涉猎  当世无双 C . 见往事耳  惟手熟耳 D . 蒙乃始就学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 (2) 下列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理解:因为孙权认为昌蒙现在地位高、权力大,意味着责任更大,面对的局面更复杂。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就难以胜任。

      [乙]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翻译: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阿蒙了!

      理解:用鲁肃对吕蒙的夸赞,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读书人分别三天,就得更加高看一眼,长兄看见事情的真相怎么这么晚啊!

      理解:吕蒙对鲁肃发现真相很晚表示批评,并认为鲁肃应该对他高看。

    3. (3) 根据《孙权劝学》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③不足尔。”及准出陕④,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⑤。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张咏劝学》)

      ①张咏:宋朝初年名臣。②准:寇准,宋初宰相。③学术:学问。④出陕:出任陕州知州。⑤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

      两篇文章的主旨都是劝人学习,孙权的劝说方式是为吕蒙提供学习方法——“"(用原文回答) ,并现身说法,以自身为例,指出了;张咏则委婉地让寇准去, 以明白其自身不足,从而达到劝诫的目的。

三、名著阅读(5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
  • 8. 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完成各题。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化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 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的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作为 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一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⑪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⑬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

    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⑭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⑮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

    ⑯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⑱他“做”了, 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⑲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1) 请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章思路图梳理。

    2. (2) 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第③段划线语句含义。
    3. (3)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方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 9. 阅读《山水画翁》,完成各题。

    山水画翁

    何华

    ①书房的墙壁上流泻着两幅水墨长卷,画面是山水图景。几乎少有人像我这样布图,两幅画紧邻,几乎占据了墙体一半,然而视觉上却异常地端雅、和谐。这两幅图之所以能悬于一处,源于它们出自一人之手,气度相合、亲如姊妹。画卷的. 上部用清透的水墨晕染远山雾霭,中部细瘦的瀑布从雄壮的山体间奔逸而下,下部是近景的山岩,苍劲的纹理中渗透出嶙峋。这两幅画,似乎从山川的不同角度展示了山水的意趣,我想作画人一定像我一样,沉醉于树木山水的灵秀间,不倦不怠。

    ②提及画者,是一位八旬老翁,中国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毓纯。 我之所以能与这一壁的山水日日相守,幸于一份亲缘。画家是我的大姨夫,生活于东北沈阳。素日里本交往不多,只在节假互致问候,又因东北与四川距离远,互动终有些受阻。然而去年,却因母亲的一场手术,大姨夫妇亲临护理、 善良相助而使这亲情如花绽放,也使我有幸更进一寸领略画家的非凡气质。大姨夫坐在那里,慈眉善目、温和儒雅,无半分傲,智者风范令人钦美。

    ③他的谈吐又给了我另一种极为明晰的印象。我曾好奇地问他,国画的种类颇多,他为什么选择山水呢?他以一位八自老人的睿智和坦荡回答我:“你不觉得中国的大山大川都太美了吗?咱们祖国和民族的浩然正气、悠长文化都融合在山水里。我选山是因为它象征着坚强坚定,在暴风雨中永不弯腰、不低头。我选水是因为它(_         我们的党在百年历史里,顽强斗争、拼搏不息,至今像名山大川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这就是我对山水的感情!”我的心,突然被某种东西震撼了一下,在当今浮躁的年华里,能这样回答问题的,我唯见他一人。

    ④在日日的相伴中,母亲的病渐渐好转,而我也在和大姨的交谈中得知了许多大姨夫的故事。大姨夫给自己取的艺名:字“子青”,号“草根画翁”。没有显赫的艺术世家做背景,也没有高等的艺术教育做光环,一切仅来源于天赋灵感和草根民间的勤苦修习。他并未出身美术科班,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山水画全凭自学自练自感自悟而日日长进。几十年的工厂生涯他一直兴趣盎然, 勤奋修习,爱画常画,但周围无人懂画识画,根本无伯乐可言。退休后,大姨夫痴迷不减,作品越来越多,家中堆放不下,于是到沈阳古玩市场摆地摊卖画。一日,古玩市场来了一位女士,东瞧西转,突然在大姨夫的地摊前不动了,久久伫立凝视,伯乐就此仙降。她就是《中国艺术家》杂志的副主编,看画良久后和大姨夫攀谈起来。她谈及大姨夫的画,觉得风格独特、技法娴熟、水平颇高。真是天赐机缘!于是大姨夫提供了作品,她们带回北京,就这样发表在《中国艺术家》杂志上。后来大姨夫也陆续接到了邀约,开始不断参加各种画展、慈善.公益活动,名气越来越大,画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认可。从地摊上被发掘的画家是不是一个奇遇呢?想想都觉得妙不可言。这样的人遇伯乐则成大家,不遇伯乐也必坚持不懈,忠于自我所爱。

    ⑤然而,坐于我面前的这位老者在耄耋之年依然奔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老人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更出众的,是他依然保有一颗浓浓的爱国怀民之心。他向承德石灰窑小学、云南元谋县凉山小学捐画,与孩子和老师们亲切地坐在一起。他走访甘肃裕固族贫困学生家庭,参加贵州兴义慈善活动,留下了张张动人图片。2013年,为支援四川雅安灾区重建,他捐赠2幅山水,共拍得善款3万元,全部捐赠于雅安灾区重建。2020 新冠疫情期间,他积极参加了“防控疫情.众志成城——艺术家在行动”艺术展,并由此获得文旅部“艺术界抗疫英雄”勋章。2021 建党百年之际,他又抱着对党的挚爱,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捐赠了建党百年山水国画,用秀美山川展示了一位八旬老人,一位草根画家对党、对祖国的厚爱,获“建党百年,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

    ⑥如今的大姨夫已经成名成家,但生活依然质朴。孙子长大工作走了,他就在孙子房间大桌上作画,日复一日、毫不倦息。隔三差五,我就在他老人家的朋友圈里看到新作,孜孜不倦、求新求变。

    ⑦大姨夫的山水气势磅礴中带俊朗清逸,山之雄浑、水之明秀、云之奇幻都跃然纸上。“人品在画中,画品在人心”的绝妙让你瞬间入局。我似看到一位老者,自驾仙舟,欣欣然于湖光山色。山也幽幽、水也悠悠、一叶轻舟、天地无忧。

    (有删改)

    1. (1) 文章记述了“山水画翁”刘毓纯老先生的生活片段。开头提到老先生给人留下的印象是①;他向“我”讲述了喜爱画山水的原因是②;接着“我”和大姨交谈了解到③;他在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体现了④
    2. (2) 结合上下文,将第③段画线句子补充完整。(至少用一种修辞方式)
    3. (3)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你是如何理解“人品在画中,画品在人心”这句话的?
    4. (4) 作者笔下的刘毓纯老先生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根据文章内容至少列举两点。
五、作文(40分)
  • 10. 按照要求,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道,完成写作。

    文题一: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请以“这样的人让我    ▲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

    ①人物精神突出,叙事具体。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文题二:请你以“清晨,我漫步在校园中,突……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想象作文。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主题鲜明,叙事具体。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