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6月阶...

更新时间:2023-10-26 浏览次数: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亚历山大率领大军灭掉了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的统治推向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亚历山大去世后,虽然出现了政治分裂,但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希腊化”蔚然成风。这表明( )
    A . 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 . 希腊化的出现得益于波斯帝国的灭亡 C . 亚历山大东征开始打破东西方文明隔阂 D . 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了东方先进文明
  • 2. 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说明在联系相对密切的欧亚大陆( )
    A . 各地文明仍保持着鲜明的地区特色 B . 中央集权是各地发展的必然趋势 C . 政教合一是各地区文明的必由之路 D . 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
  • 3. (2021高二上·尖山期末) 16世纪以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着欧洲人的消费方式;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这(   ) 
    A . 改变了原有的东西方饮食习惯 B . 有利于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 C . 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 .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4. 有学者指出,16世纪中期,贸易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由于贵金属大量流向东方,铸币时减少货币金银含量、增加面值便成为应急之策,人们不仅把贬值的货币当作足值的货币来使用,汇票、信贷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 B .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条件渐趋成熟 C . 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 D . 商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5. 有学者认为,就宗教改革的直接遗产而言,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一论述可用于说明宗教改革( )
    A .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 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 .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否定了西欧的封建专制制度
  • 6. 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材料意在强调( )
    A . 近代科学体系已经建立 B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 C . 科学在与神学的斗争中前进 D . 天主教会的权威仍旧占主导
  • 7. (2022高一下·恩平月考) 1825-1835年,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838年末已经有了500英里的铁路;1844-1846年间、1862-1865年间又有两次“铁路热”。1870年,全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70%以上。材料反映( )
    A . 政府成为铁路建设的主要力量 B . 英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C . 铁路成为城乡往来的主要工具 D . 英国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
  • 8. 下表是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相关统计表。据此可知( )                                                                                                                                                                                                        
     

     国家 

     

     时段 

     

     地点 

     

     原因或说明 

     

     意大利 

     

     1540—1610 

     

     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 

     

     英国 

     

     1660—1730 

     

     伦敦 

     

     社会革命 

     

     法国 

     

     1770—1830 

     

     巴黎 

     

     兴于法国大革命,止于科学家年龄老化 

     

     德意志 

     

     1810—1920 

     

     柏林 

     

     止于希特勒上台 

    A . 统一是成为科技中心的必要前提 B . 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C . 科技创新导致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 科技中心得益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 9. (2022高三上·安徽月考) 19世纪初爆发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共同构成所谓的“大西洋革命”,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却是一场“早产”革命,独立后的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任重道远。拉美独立运动被称之为一场“早产”革命的主要依据是(    )
    A . 法国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国的统治 B . 美国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武装干涉 C . 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 D . 独立前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尚未觉醒
  • 10. 19世纪上半期,相继爆发了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9世纪中叶爆发了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次浪潮被称为“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被称为“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与“亚洲革命风暴”相比( )
    A . 革命的根本任务不同 B . 领导阶级发生了改变 C . 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变 D . 使西方殖民体系出现崩溃
  • 11. 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要立即修正对农民的政策。列宁的“妥协”实质是( )
    A . 运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B .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有益补偿 C .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 . 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12. 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责。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 )
    A . 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 B . 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 C . 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 D . 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
  • 13. 美国艾森豪威尔第一届政府时期对外援助并不积极,但基本上维持了杜鲁门执政时期经济、技术援助规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即第二届政府时期,开始更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由强调军事援助,逐渐演变为突出经济援助和经济建设。这些变化( )
    A . 反映出美苏由对抗走向缓和 B . 说明美国改变了冷战的思维 C . 加重了美国冷战的经济成本 D . 旨在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 14. 二战后初期形成以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系统论》;以研究信息获取、传输、存贮、处理和变换的《信息论》;以研究控制和调节一般规律的《控制论》。它们的产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沟通了科学技术不同门类之间的联系。据此,“三论”的提出( )
    A . 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根本性变革 B . 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 C . 催生了高新科学技术群的出现 D . 成为科学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的依据
  • 15. 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到2004年,澳大利亚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降至4.25%,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10.4%。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助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活力。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亚太各成员合作应对旧有国际秩序挑战 B . 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C . 尊重差异有助于推动亚太区域合作发展 D . 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合作面临诸多困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人,成为公民的前提则是为城邦提供兵役。公元前594年,首席执政官梭伦按财产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了相应的军事义务:第一、二等级公民提供骑兵,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第四等级提供轻装步兵和在海军中服役。雅典军队早期的主导力量是陆军。公元前5世纪以后,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雅典海外冲突和争夺不断,促使雅典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并且成为海上强国。希腊海军的成员主要来自第四等级的贫农和雇农,他们为城邦提供了舵手、水手长、下级军官、瞭望员、桨手,在雅典海军大败波斯舰队的战争中做出的贡献远大于前几个等级。这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在城邦内的地位,使得城邦领导者不得不给予他们更多的政治权利。 

     ——据微博橙子辅导《古希腊军制变革》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前期,每一位17-46岁的公民都必须在战时服兵役,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在战后重新分配“公有地”中获得一杯羹。随着罗马霸业的扩大,奴隶制大庄园发展起来,海外行省的廉价粮食也不断输入,小农大量破产,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破坏。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前2世纪末,罗马在朱古达战争和与日耳曼人的战争中屡遭败绩,同时还面临着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为扩大兵源,执政官马略进行了军事改革,规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条件的人(包括无产者、意大利境外的同盟者、行省居民)均可应募入伍,士兵服役期间国家发给薪饷。 

     ——据王斯德《世界:道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军队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在雅典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共和国后期在兵制上的重大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 

     ——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二:1918年1月,身处法国北部战壕的士兵开始染上一种特别强大的流感,俗称“西班牙流感”,数千人因此丧生。当时的战场前线,背后是全球有史以来最有效率的供应网络:士兵和弹药从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大批涌来,石油来自中东,谷物和牛肉来自阿根廷,橡胶来自马来西亚,铜来自刚果。而相应的,这些地方都受到了西班牙流感的侵袭。短短几个月内,大约5亿人(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染上了病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就夺走了……大约5000万到1亿人的生命。相较之下,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4000万。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对跨洲人种交流的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西班牙流感”的流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简要分析推动这一趋势形成的历史条件。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时曾指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关于巴黎公社的原则,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把马克思所说的原则归纳为一条,那就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 

     

     观点二 

     

     马克思在谈到“公社原则”时,无论是英文还是德文,都是复数,而非单数。所以,公社的原则不是上述一条原则,而是一系列原则,甚至包括当时公社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取消工资之外相关津贴这样的具体规定。 

     ——摘编自李元明《正确认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巴黎工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组织为政党,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掌握了巴黎的政权,但却提不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张,最后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巴黎公社的原则谈谈你的看法。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 19. 近现代民族 国家意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材料二:苏联主张苏、美、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表决时,只要5国中有1国反对,表决即当然无效,只有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决议方能通过。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5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1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美、英两国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直到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美、英才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否决权问题。从此否决权(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按此规定,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5个常任理事国1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事实上,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 

     ——摘编自徐爱贤、华锦彬《否决权由来:苏联坚持在安理会设立否决权》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坚持“大国一致原则”的原因,并评析联合国宪章中的“大国一致原则”。 
  • 20. 【全球治理】 
    材料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给亚非拉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急剧变化,尤其是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治理问题,国际社会应对乏力。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因而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 

    材料二:面对全球治理失灵,中国政府强调要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要抛弃过时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寻求而不是破坏共识,化解而不是制造矛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要加强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为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建立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推动正面而非负面的“溢出效应”。“以平等为基础”,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权利、机会、规则”平等;“以开放为导向”,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以合作为动力”,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以共享为目标”,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治理失灵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政府提出的全球治理主张及其实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