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重点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10 浏览次数:23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strong><strong>32</strong><strong>小题,每小题</strong><strong>1.5</strong><strong>分</strong><strong>,共</strong><strong>4</strong><strong>8分</strong><strong>。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strong>
  • 1.  商周青铜器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制作的。在制模阶段,用的是原始的规与矩,即今天的圆规与曲尺;在制 作纹饰的阶段,用的是意识形态的规矩。从先秦的政治家到普通百姓,无不意识到各种规矩的存在。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形成的规范( )
    A . 表明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B . 维持了商周的长治久安 C . 植根于匠人的劳动实践 D . 兼具物质与文化的统一
  • 2.  乐官伶州鸠向周景王解释音律,将武王伐纣时“月在天驷”的天象一“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解释为:周人祖先居后稷之官,善抚农事、不废田亩,使民有食、安居乐业,这便是周德的由来。这一解释可以说明,在周代( )
    A . 君主的仁德受天命主宰 B . 平民百姓实现安居乐业 C . 礼乐制度是国家之根本 D . 治国理念凸显人文色彩
  • 3. (2020高二下·都昌期中) 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贵族阶级中占居首要地位,但这并不排斥异性贵族。一方面,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同时,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还要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以加强联系。这种通婚关系(    )
    A . 赋予异姓贵族祭祀祖宗的特权 B . 使嫡长子继承权得到维护 C . 不利于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D . 对宗法关系做到了有益补充
  • 4.  从商周时起,越人就有以原始瓷器随葬的传统。战国时期百越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少有青铜礼器出土。这一现象说明
    A . 礼崩乐坏影响社会习俗的变迁 B . 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交融 C .  战争频仍导致青铜器功能转变 D .  手工业官营不利于生产技术改进
  • 5.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是孔子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一主张旨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实现儒学的生活化 C . 稳定社会秩序 D . 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 6.  《管子》提出:“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并认为“礼义廉耻”是支撑社会建设的“四维 “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表明,他的治国理念是(    )
    A . 道德教化是富民的基础 B . 治理国家应该尊重民意 C . 法制政令与道德教化结合 D . 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并举
  • 7.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他还强调,天是能够赏善惩恶的最高主宰,它通过“正”天子而“正”天下,“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这些主张旨在( )
    A . 重塑社会道德秩序 B .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 . 维护君臣伦理关系 D . 构建新的儒学体系
  • 8.  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 )
    A . 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B . 对宰相政务工作有监督作用 C . 有助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 . 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
  • 9. 入宋以后,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为一时名臣”;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核心人物均为赣、闽士人。这一政治现象折射出当时( )
    A . 政治中心渐转南方 B . 变法局面严峻复杂 C . 科举选才弊端丛生 D . 江南经济地位凸显
  • 10.  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
    A . 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 . 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 . 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 . 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 11.   1915年全国钢铁产量及其分布情形                                                                                                                                                                                                                                                                                                                       

    地区

    产量(吨)

    备注

    湖北

    136540

    此系汉阳铁厂炼成之铁

    奉天(今辽宁)

    29530

    本溪湖煤铁公司所炼

    山西

    72000

    平定、晋城、高平、盂县、隰县等处土法所炼

    湖南

    26000

    宝庆、茶陵等县土法所炼

    四川

    25000

    涪陵、綦江等县土法所炼

    云南

    11000

    镇雄、剑川、嶍峨等县土法所炼

    其余各省

    10000

    均系土法

    总计

    310070

    其中土铁144000吨

    根据表可知,当时( )

    A . 技术进步存在地域差异 B .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 . 手工业占据主导性地位 D . 经济布局逐渐平衡
  • 12.  1939年1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等报告,要求“各界民众均应尽量加入一种法定的人民团体,如工会、农会、同业公会、学生自治会、妇女会等,接受本党领导”。这一举措旨在( )
    A . 弘扬三民主义精神 B . 扩大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C . 维护一党专制局面 D . 争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 13.  公元前5世纪时,罗马人已经开始崇拜希腊的丰产女神德墨特尔。在罗马占领整个大希腊的时候,几乎每个罗马神都可以在希腊的神话体系中找到相应对等的神,只是名称发生了变化而已。由此可知,古代罗马( )
    A . 文化发展缺乏主体性 B . 理性精神发展存在不足 C . 融合吸收域内的文化 D . 试图同化被征服的地区
  • 14.  中世纪西欧的公众庆典主要以宗教性活动为主。15世纪意大利的公众庆典活动场面宏大,庆典表演节目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工匠和在游行处经营店铺的人都将他们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展示”。这表明当时意大利( )
    A . 封建王权势力增强 B . 教会权威受到了打击 C . 城市自治开始兴起 D . 社会生活日益世俗化
  • 15.  1855年,曾国藩奏请中央由福建、浙江两省协济军饷,未能如愿,又奏请下拨江西漕折银两,依然被拒;于是他再次奏请运浙盐行销江西、湖南两省,以所获应交户部的盐课,抵户部应拨之饷,这一建议得到中央政府允许。曾国藩的做法( )
    A . 是晚清中央集权衰微的表现 B . 导致江南各省之间矛盾激化 C . 目的是领湘军东征太平天国 D . 有利于湖南维新势力的崛起
  • 16.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初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发行土地公债的方式,征购地主的多余土地,规定由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进行承购。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中共中央提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这一变化在当时( )
    A . 结束了中国乡村的剥削关系 B . 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C .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D . 促进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 17.  渡渡鸟,又称毛里求斯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的一种不会飞的鸟。它于1681年灭绝时,距其第一次被人类发现仅过去了200年。造成这现象的主因是( )
    A . 人类向美洲的移民潮 B . 殖民时代的滥捕滥杀 C . 化工污染的全球泛滥 D . 环保立法出现了缺漏
  • 18.  19世纪时,大规模收税公路建设使英国的内陆交通大为改观。工程师约翰·劳登·马卡丹设计了用坚硬碎石铺设的略带拱形的路面,减少了雨水渗入对路面的破坏,后世俗称其为“马路”。这些交通成就( )
    A . 体现出科学对经济的推动 B . 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C . 有利于英国的工业化发展 D . 使英国赢得世界霸主地位
  • 19.  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紧急管理署信息局制作的一张著名海报,其中的文字BOTH BARRELS可译为“双管齐下”。其试图表达的是( )

    A . 后方生产支持战争前线 B . 力争经济格局的平衡性 C . 美苏两国团结反法西斯 D . 以对外战争缓和大萧条
  • 20. (2023·湖南模拟) 五四运动后的10年间,有不少针对学生的婚姻调查报告,其结果显示:一方面,不论是已婚、订婚还是未婚的学生,对婚姻自由的支持度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中已婚和订婚者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指定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 学生言行不一 B . 传统风俗复兴 C . 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 D . 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并存
  • 21. (2023·湖南模拟) 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   )
    A . 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 B . “左”倾错误亟需纠正 C . 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 D .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 22. (2023·湖南模拟) 自由和平等是资产阶级的重要价值追求。北美殖民地在独立的过程中更注重对自由的维护,而法国革命则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这一现象源于(   )
    A .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B . 革命领导阶级的不同 C . 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别 D . 启蒙思想理解的差距
  • 23.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整左右摇摆,时而向农民让步,放松对价格的控制,时而打击私人买卖活动,压低农产品价格。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苏联政府已经失去对农业的控制 B . 新经济政策与工业化方针的冲突 C . 经济危机影响了农产品价格 D .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
  • 24. (2023·湖南模拟) 1970-1988年间,发展中国家间出口额在它们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20.3%增加到27.4%;1975-1981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从62.39亿美元增加到84.66亿美元;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也逐渐增加,到1980年,累计已达到50~100亿美元。这些变化说明发展中国家(   )
    A . 加强南北对话提高国际地位 B . 进行资本输出改变不利局面 C . 建立区域集团应对挑战 D . 加强合作提升整体力量
  • 25. (2023·天门模拟) 1887年,宜昌海关报告指出:“棉纱进口的增加是值得注意的,因为用洋纱织成的土布和洋布相竞争。”1890年,宜昌海关报告指出:“由于四川必须依赖东部诸省供给棉花,而现时印度棉纱和(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纱更贵。”上述报告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土纱对洋纱的市场竞争力加强 B . 棉花价格影响洋纱需求 C . 开埠通商导致了小农经济解体 D . 洋布进口出现停滞局面
  • 26. (2023·天门模拟) 1938年4月,武汉举办了抗战宣传周。除了上万人的歌咏游行、十万人的火炬游行外,还有几十个演剧队和几百个口头宣传队深入武汉的大街小巷和郊区农村进行抗日宣传。抗战宣传周的举办(   )
    A .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 促进了中国抗战形势的明显好转 C . 激发了武汉民众抗日救亡的热情 D . 引发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 27. (2023·天门模拟) 长期以来,约有1/4的国营企业存在亏损。过去,这些实际上早已破产的企业一直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干部和职工对企业亏损不负担任何责任。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国营企业,依照该法规定宣告破产。该法的颁布表明(   )
    A .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B . 国家财政负担已经大幅减轻 C . 国营企业扩大了经营自主权 D . 我国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 28. (2023·天门模拟) 1939年初,法国主张联合苏联遏制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说:“我还怀疑它(苏联)的动机。我认为这些动机与我们的自由概念没有多少共同之处,并且它只关心把别人弄得不和。”由此可见,英国拒绝联合苏联(   )
    A . 是为了反抗法西斯的侵略 B . 出于冷战对抗的现实 C . 体现了与法国争霸的企图 D . 出于意识形态的冲突
  • 29. (2023·湖南模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提出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以实现“民族再造”;梁漱溟指出挽救农村衰败,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在于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实业家卢作孚倡导“乡村现代化”,将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这三种思想共同反映出当时( )
    A . 社会各界充分重视农村发展 B . 国共两党寻求农民支持 C . 民族复兴亟需加强乡村建设 D . 学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 30. (2023·湖南模拟) 1977年,中国农轻重产值比为25.2 : 32.9 : 41.9,到1978年则变为24.8 : 32. 4: 42.8.1979年4月,党中央提出3年的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1982 年,农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1倍,城市职工增长38. 5%.此时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 )
    A . 有利于缓解“大炼钢”问题 B . 保障了发展生产资料的积极性 C . 聚焦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是为了更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 31. (2023·湖南模拟) 在公元前的西亚,最高王权得到了政治理论、成文法律和巨商大贾的支持,而埃及缺乏这样的组织机制,政府的全部负担,都直接落在了顺服的农民头上,这意味着( )
    A . 西亚文明具有典型的商业特征 B . 埃及法老与农民形成对峙 C . 西亚更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潜能 D . 西亚与埃及形成优势互补
  • 32.  下图为两千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它可以用来说明( )

    A .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全球人口骤减 B . 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率最快 C . 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人口增长新高 D . 重视农耕保障了人口稳定增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累财巨万的富豪,越礼僭制便成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贫民走投无路,只好聚而为盗或揭竿而起。西汉统治者决定严格礼制,撞过则责,位借则诛。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其后霍氏诛灭。汉文帝强调:“上节用则国富,君无欲则民安”。朝廷采取抑商的手段,迫使商人放弃对奢侈品的经营,并引导他们归之于农,以维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考核各级官负时,把为政清廉作为升迁的重要条件。对于普通百姓的俭朴行为也予以褒奖,立教乡里,劝善纠恶,抑奢果俭。

    ——摘编自全晰纲《简论汉代抑奢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最早开始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供应基地东北地区,以劳动竞赛的形式开展,到1950年底全国范围地开始了增产节约运动。在农村推行爱国丰产运动,精耕细作,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商品粮食、工业原料作物、外销物资等等。在企业实行经济核算,改进经营管理和生产方法以克服浪费。工人阶级纷纷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的战斗口号,竞相参加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以华北地区为例,全区1952年11月完成增产节约计划的数字比10月份提高19%.12月又比11月提高25%,使1952年全区增产节约6万亿元的计划,到12月底超额24%胜利完成。

    ——摘编自郑博、韩永安《论建国初期增产节约社会风尚的形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抑奢的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                        

    相关人物

    史事

    汉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

    董仲舒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金日磾

    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磾)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赵充国

    字翁孙,陇西上邻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据《汉书》等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况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秦朝统一币制,将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严禁私人铸钱《史记》《汉书》都有关于秦半两“各随时而轻重无常”的记载。汉武帝时,停用半两钱,开始铸造五铢钱(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此后一直到东汉末年,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如王莽统治时期)外,五铢钱通行天下。唐朝时,已流通了700余年的五铢钱形制质地参差不齐,流通极为不便。唐高祖于武德四年(621)颁诏废五铢钱,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仍以之前的圆形方孔为形制,以一两十钱制取代了过去的二十四进位的铢两制。开元通宝钱的大小轻重成为后世楷模,影响日本、越南、朝鲜。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政府每年的铸币量攀升,仍供不应求,于是政府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禁止铜币外流,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均未能取得成功,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元朝初年,忽必烈首先发行了“中统元宝钞”,以铜钱为本位,以足量白银为准备金。收兑江南流通的南宋纸币,禁用钢钱,废止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后来元朝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井颁布《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对纸币发行、准备金设置、旧币兑换、维持币值稳定、伪造处罚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以上材料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变迁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币制改革造成的共同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