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3年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3-11-21 浏览次数:17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strong>
  • 1.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下列属于孔子教育主张的是(  )
    A . 以德治国 B . 有教无类 C . 无为而治 D . 以法治国
  • 2. 表1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恰当的是(  )

    表1

                                                                                                  

    公元626年

    公元630年

    公元641年

    公元649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

    A . 开创文景之治 B . 创造光武中兴 C . 成就贞观之治 D . 铸就开元盛世
  • 3.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B . 1206年,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政权 C . 元朝实行行省制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D .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 4.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爪哇有“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郑和下西洋 B . 玄奘西行天竺 C . 戚继光抗倭 D . 张骞出使西域
  • 5. 小历同学在研学活动中收集到图1至图4历史图片。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高超的青铜工艺 B . 伟大的建筑工程 C . 先进的科技成就 D . 独特的制造技术
  • 6. 太平天国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方案是(  )
    A . 天京事变 B . 《北京条约》 C . 《天朝田亩制度》 D . 《资政新篇》
  • 7.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进行了两条路径的“救亡图存”探索,代表性的事件是(  )
    A .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B . 金田起义、洋务运动 C .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 D . 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 8. 近代史上,列强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辛丑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南京条约》
  • 9.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材料叙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  )
    A . 意义 B . 过程 C . 内容 D . 背景
  • 10. 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1923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则将高潮推向了顶峰。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 统一战线破裂 B . 北伐战争的进行 C . 国民革命失败 D . 中国共产党成立
  • 11.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共产党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该事件(  )
    A . 从组织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 B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 .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D .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
  • 12. 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联大师生赓续文化,弦歌不辍。西南联大组建的背景是(  )
    A . 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 . “一二•九运动”,掀起反日爱国运动高潮 C .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挑起侵华战争 D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 13. 他认为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是在替大众呐喊,他谱写了《毕业歌》《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反映社会大众苦难生活的歌曲,他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是(  )
    A . 冼星海 B . 茅盾 C . 徐悲鸿 D . 聂耳
  • 14.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这场战争(  )
    A . 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B . 增强了中国经济实力 C .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 . 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 15.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
    A . 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C . 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D . 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
  • 16. 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时代气息。以下最适合作为下图对联("包干到户生产忙,再看稻菽千重浪")横批的是(  )

    A . 当家作主 B . 联产承包 C . 多快好省 D . 合作社好
  • 17. 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 政治协商制度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18. 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有一位科学家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  )
    A . 以铁人志制服大庆井喷的王进喜 B . 靠赤子心改变兰考旧貌的焦裕禄 C . 用原子弹保卫国家安全的邓稼先 D . 凭杂交稻端稳中国饭碗的袁隆平
  • 19.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位于其中部的一个城邦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这个城邦是(  )
    A . 雅典 B . 华氏城 C . 罗马 D . 斯巴达
  • 20. 世界文明多元灿烂。其中,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的《医学集成》和《医典》,都属于(  )
    A . 古希腊文明 B . 古罗马帝国文明 C . 阿拉伯文明 D . 中世纪欧洲文明
  • 21. 图6呈现的是17~18世纪若干重大事件。它们反映的时代潮流是(  )

    A . 推翻本国封建统治 B . 反抗外国殖民侵略 C .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D .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22.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日本就按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以前它是个前工业时代的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期,新日本——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很快将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材料中日本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大化改新 B . 科技革命 C . 倒幕运动 D . 明治维新
  • 23. 飞机是现在常见的交通工具。1903年12月17日上午,莱特兄弟试飞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成功。飞机在最早研制成功时使用的发动机是(  )
    A . 蒸汽机 B . 内燃机 C . 电动机 D . 发电机
  • 24. 图7是小历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做的笔记。据此判断,序号③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①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

    ③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④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灭

    图7

    A . 莫斯科保卫战 B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 . 日本无条件投降 D .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 25. 社会福利制度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福利制度(  )
    A . 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B . 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 . 是西方社会高速发展的根源 D . 消除了长期以来的贫富差距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strong>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组8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历史。

    材料二

    表2学者眼中的秦始皇

                                                                                                                     

    作者

    著作

    观点

    翦伯赞

    《秦汉史十五讲》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国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上册》

    秦始皇无休止地征发徭役,据历史记载,仅修建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加上防备匈奴的有30万,戍守五岭的有50万,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人。当时全国约有2000万人口,其中有200万壮劳力脱离生产。同时,秦始皇时刑法已经非常苛重,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1. (1) 阅读材料一并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四方古印文体现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2. (2) 从材料二表2中任选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明确概括出材料中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不断开创外交新局面。1971年10月25日晚上,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表决刚一结束,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在纷纷登台致辞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中,以亚、非、拉地区国家的代表最引人注目。他们一篇篇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这些国家对新中国的炙热感情。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李颖著《细节的力量》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摘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图9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状况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表决”的具体内容,并分析表决结果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并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经验。
    4. (4) 历史给人以启迪,完成以上问题后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 28. 研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历同学在探究“近代以来国际格局演变”时搜集了以下地图。请你阅读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导致材料一图10到图11欧洲版图发生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随之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什么?
    2. (2)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12这种状况与二战期间哪一国际会议的决定有关?图1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对峙有何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4“非洲独立进程”反映了二战后的哪一进步潮流?这一进步潮流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摘自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材料二

    某校“新四史”探究小组撰写的学习手册目录(部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够克服重重障碍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胜利最可靠的思想武器。

    ——摘自赵宏宇《从百年党史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自“学习强国”)

    材料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2. (2) 阅读材料二目录,回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俄国的革命实践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部分目录提炼一个主题。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1例说明在“革命”及“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胜利”。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