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安吉路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

更新时间:2023-10-17 浏览次数:11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下列选项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 一种原子结构 B . 氧分子      C . 镁元素Mg D . U=IR
  • 2. 摄入适当剂量的柠檬酸(C6H8O7)对人体无害,可促进体内的正常代谢。在食品中加入柠檬酸后口感好,并可促进食欲。下列有关柠檬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柠檬酸是由C、H、О三种原子构成的      B . 一个柠檬酸分子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和7个氧元素组成      C . 柠檬酸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组成      D . 柠檬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 3. (2021八下·西湖期中) 微粒是构成化学物质的基础,下列对微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仅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 B . 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 C . 金刚石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C60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D . 氯原子和氯离子的核电荷数一定相等
  • 4. X2+离子、Y2离子核外都有10个电子,下列对于X、Y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原子核内都有10个中子      B . 两种离子的质子共有20个      C . 原子核内各有10个质子      D . X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Y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 5. (2019八下·天台期中) 下列推理或归纳合理的是(    )
    A . 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可能显负价 B . 离子是带电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 . 氯离子和氩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 .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 6. 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②2NH3③SO2⑤Mg2+⑥2OH⑦H2O

    A . 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 . 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C .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D .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 7. 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如图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若整个大圈表示纯净物,则下列物质属于Z范围的是(      )

    A . 红磷 B . 洁净的空气 C . 氯酸钾 D .
  • 8.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无机材料,如植入生物体内的生物陶瓷材料HAP[化学式为Cam(PO4nOH],已被医疗上用于修补人的骨骼和牙组织.HAP的化学式中n等于(      )
    A . B . C . D . m+1
  • 9.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12可以写成12C.1个12C的原子的质量为a千克,1个12CO2分子的质量为b千克,若以12CO2分子中的1个氧原子质量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12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 B . C . D .
  • 10. 用研钵将约20g氢氧化钡[Ba(OH)2]晶体磨成粉末,倒入小烧杯中。在一玻璃片上洒上少量水,并将小烧杯放在玻璃片上。再向小烧杯中加入约10g氯化铵[NH4Cl]晶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下列对如图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      )

    A . 反应物的总化学能低于生成物的总化学能      B . 该反应和燃烧一样是放热反应      C . 反应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 . 用手触摸杯壁,能感觉到发热
  • 11. 如图,保温瓶中装有液态空气,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上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木条燃烧更旺,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产生O2      B . 木条燃烧情况不发生改变,因为瓶内盛放的也是空气      C . 木条燃烧先旺后灭.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先产生O2后产生N2      D . 木条熄灭,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使瓶口温度降低,且先产生N2 , 不支持燃烧
  • 12.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碳粉,A为止水夹。分别点燃红磷和碳粉,恢复至室温,打开A止水夹(      )

    A . 先进入甲瓶,再进入乙瓶      B . 进入甲瓶,不会进入乙瓶      C . 两瓶都不会进入      D . 同时进入甲、乙瓶
  • 13. (2021八下·上虞期末)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 . 将水通电分解一段时间 D .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 14. 如图是工业上制硝酸的某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反应过程中涉及到2种氧化物      B .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C . 反应过程中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1:1      D . 参加反应的乙和反应生成的丁的质量比为40:27
  • 15. 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某碳氢化合物(化学式为CxHy)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      )

    A . 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B . t时刻,容器中O2和CO2的质量相等      C . 该碳氢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3H8      D . 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22:9
  • 16.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物质/g

    20

    m

    20

    20

    反应后物质/g

    2

    待测

    32

    26

    A .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 . 甲参加该反应的质量为20g      C . 乙在该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 . 该反应中甲、丙、丁的质量比为1:16:13
  • 17. 在反应2A+3B=2C+4D中,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用一定质量的A与12克B恰好完全反应,产生11gC,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8      B . B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16:9      C . 同时生成D的质量是9克      D . 反应中,A与C的质量之比是8:11
  • 18. 水是化学实验中常见且用途广泛的一种物质.对下列各实验中水的主要作用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B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变化得到氧气体积      C .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防止集气瓶炸裂      D . 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 19. 已知分解温度:高锰酸钾240℃、氯酸钾400℃以上。如图为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分别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时,产生氧气的质量(m/g)随消耗时间(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中甲代表高锰酸钾分解的示意图      B . 0﹣t1没有氧气放出是因为还未开始加热      C . 高锰酸钾可以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D . 比较m1和m2可知,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氯酸钾的质量少
  • 20.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实验中生成的氧气体积。装置气密性良好,图Ⅰ中的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将装置Ⅰ分别与装置Ⅱ、Ⅲ、Ⅳ、V连接,均能达到测定氧气体积的目的 B . 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 . 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处导管口验满      D . 若用装置Ⅰ与装置V量组合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实验时先连接装置Ⅰ和V,后将燃烧匙伸到液面以下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8分)
  • 21. 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下列物质或微粒:

    2个铁原子;m个碳酸根离子;5个二氧化碳分子;硫酸亚铁:;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

  • 2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下列问题:

    1. (1) 最近科学家成功制备了一种含有铱元素(Ir)的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四氧化铱离子),离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2. (2) 考古学上常用碳﹣14原子测定文物年代,碳﹣14原子和碳﹣12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
  • 23.    
    1. (1) “84消毒液”是一种高效含氯消毒剂,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制取NaClO的原理是2NaOH+Cl2=NaClO+X+H2O,其中X的化学式是
    2. (2) 如图为某粒子R的结构示意图:

      ①当x=10+y时,该粒子为(填“原子”或“阳离子”或“阴离子”)。

      ②若该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是Cl , 则y=

  • 24. 传统中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具有抗菌杀毒的作用,其分子式为C16HxO9。已知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4,请你计算:
    1. (1) C16HxO9中x=
    2. (2) “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5. 如图所示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均填容器下的字母)。若C瓶中CO2和CO所含的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则CO2和CO中碳元素的质量比为

  • 26. 二氧化钛(化学式为TiO2)俗称钛白,常用作高级白色颜料。二氧化钛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若二氧化钛中钛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7. 汽车尾气中氮的各种氧化物都可以通过灼热的铁粉消除其污染,其化学反应可表示为:NxOy+Fe→Fe3O4+N2
    1. (1) 配平上述化学方程式:
    2. (2) 若要使15.2gNxOy通过盛有足量灼热铁粉的玻璃管,充分反应后,得到5.6gN2 , 则NxOy中x与y的比值为
  • 28. 按照下列要求,完成计算。

    1. (1) 若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Wg/L,空气的密度为Qg/L.据此计算L的空气中含有Wg氧气(用整数表示);
    2. (2) 若要收集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如图在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打开活塞通入氧气,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V后立即通入空气,立即关闭活塞。则设定的体积V约是mL(用整数表示)。
三、实验、简答题(本大题共32分)
  • 29.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并提出了问题: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氧气。

    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为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什么,该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装置中必要的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加热设备等在图中均已略去)。试管A内装有铁粉,烧瓶B中装有一定量的水

    1. (1) 该装置中需加热的仪器为(填字母)。
    2. (2) 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图中装置C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A . 收集气体 B . 保护实验装置 C . 干燥作用
    3. (3) 该组同学对所收集的气体进一步实验发现:该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并且能燃烧,同时还生成了一种固体。写出组成黑色固体的元素并说明理由
  • 30. 如图是小珂和小琦各自设计的实验室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本题的所有夹持仪器均已省略)。小珂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溶解氧且不与氧气反应),请回答问题:

    1. (1) 小珂同学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填装置编号)
    2. (2) 现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请按气体的流向,用装置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①→。判断氧气已集满的操作
    3. (3) 小琦同学设计了图C的装置,并用仪器乙收集氧气。仪器甲叫,收集氧气的方法为
  • 31. 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且装置气密性良好。

    步骤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

    步骤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

    步骤4:打开K1和K2 , 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瓶中液面刚低于燃烧匙底部时,立即同时关闭K1、K2 , 发现瓶中白磷燃烧,此时读出注射器中水量为V1毫升,导管b中水的体积忽略不计。

    步骤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只打开K2 , 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

    1. (1) 白磷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似。步骤4中,白磷燃烧的现象是
    2. (2) 结合步骤2、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3. (3) 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用V1、V2来表示)。
    4. (4) 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 32. 隔夜菜是否能吃,主要在于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蔬菜中的硝酸盐来自生长过程中所施氮肥,空气中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会产生一种还原酶,使蔬菜中的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烧熟后的菜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

    某研究小组对烧熟的菜中亚硫酸盐含量做了测试,数据如下表:盖有保鲜膜的菜肴在4℃的冰箱中放置不同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单位:mg/kg)

    菜肴

    半小时

    6小时

    18小时

    24小时

    炒青菜

    0.6861

    0.7982

    4.3333

    5.3624

    韭菜炒蛋

    1.8153

    1.9249

    2.8390

    5.6306

    红烧肉

    2.4956

    4.2558

    4.0668

    5.5188

    红烧鲫鱼

    /

    2.0948

    3.2300

    7.2397

    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为8.9483mg/g。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亚硝酸盐中含有亚硝酸根离子NO2 , 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价。
    2. (2) 根据表中的数据,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是:
    3. (3) 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
    4. (4) 用多种菜做实验的目的是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20分)
  • 33. 硝酸铵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氮肥,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NH4NO3)进行计算:
    1. (1) 硝酸铵中含氮元素14g。
    2. (2) 多少克硝酸铵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和120g尿素[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写出计算过程)
  • 34. 某同学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已知Fe+SFeS):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硫粉的质量/g

    16

    32

    32

    铁粉的质量/g

    28

    28

    56

    硫化亚铁(FeS)的质量/g

    44

    44

    88

    1. (1) 第次实验,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
    2. (2) 通过实验说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从如表可知
    3. (3) 若该同学要进行第四次实验,如果要将48克硫粉完全反应,则需要铁粉多少克?能生成硫化亚铁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 35.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15.0g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1. (1) t0~t1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
    2. (2) t4时,制得氧气质量是克。
    3. (3) t5时MnO2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 (4) 请在图乙中画出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的变化曲线。(应做适当标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