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丰台区2023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19 浏览次数:25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有学者认为,到公元前5000年,具有农业、制陶、村落和纺织的新石器文化在中国 大河流域的许多地方出现。以下内容能实证这一说法的是 ( )
    A . 北京人遗址中的灰烬层 B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 .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D .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
  • 2. 右图是西周宜侯夨(cè)簋 , 底部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册封虞侯夨,将其迁徙至宜地 (今江苏丹徒一带)为宜侯, 并进行赏赐。该文物的出土( )

    1 见证了商周两代的更替

    ②反映出周王室地位下降

    ③可研究青铜工艺的发展

    ④有助于了解西周分封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 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一组衣镜,绘有孔子形象并记有孔子传记,反映出孔子在 当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促成这一现象形成的措施是( ) 
    A . 奖励耕战 B . 实施推恩令 C . 尊崇儒术 D . 重文轻武
  • 4. 西汉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到东晋南朝之际,江南“地 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
    A . 农民起义的兴起 B . 北方人的南迁 C . 大运河的修建

    D . 市民阶层壮大
  • 5. 宋代时,随着临安城的发展,在它周围数十里内,形成了功能各异的市镇(见右图)。当时民谚云: “南柴北米,东菜西水。” 这体现出宋代( )

    A . 城市布局的对称 B . 中外交通的发达 C . 政治制度的完善 D . 商品经济的繁荣
  • 6. 关于中国古代的一项科技发明,书中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项发明促进了 ( )
    A . 造纸工艺的出现 B . 军事的变革 C . 航海技术的发展 D . 文化的传播
  • 7. 下表反映了汉、唐、元三朝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汉朝

    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

    唐朝

    设立互市监, 管理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贸易活动

    元朝

    在陆上丝绸之路沿途要道设立众多驿站,在沿海重要港口设市舶司,管理贸易

    A . 三朝均积极推动丝绸之路发展 B . 各朝都重视提高丝织技术 C . 唐朝是丝绸之路最繁盛的时期 D . 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
  • 8. 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有效治理。下列文物能够 印证元朝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的是 ( )

    A . A B . B C . C D . D
  • 9. (2023七下·成县期末)  以下史实的共同作用是(  ) 

    A . 维护了国家权益 B .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 .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 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 10. 随着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纳入到欧美资本主义的世界条约体系中,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导致变化开始的条约是 (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1. 下图是某班同学排演的历史剧《追梦之路》中的三幕。它们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

    A .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B . 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 C .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 .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张謇办实业
  • 12. 谢觉哉在日记中写道:“1921年6月29日,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 (毛泽东的字), 赴全国○○○○○之招。”出于保密,五个圈代表“共产主义者” 据此推测毛泽东是去参加( )
    A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古田会议 C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重庆谈判
  • 13. 下表是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统计数据。这反映出我国( )

    A .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 .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4. 观察下表,可以看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A . 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 B . 意味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 体现了联合国倡导的和平、合作主张 D . 解决了人口、资源等人类面临的问题
  • 15. 一位学者认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榜样,将现实世界的价值放在首要位置,重新认识与神的存在相对的自然和人的存在,并试着用自己的眼睛自觉地来看周遭的一切。”该时代的核心思潮是( )
    A . 神权至上 B . 反对专制 C . 主权在民 D . 人文主义
  • 16. 右图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这本书是 ( )

    A . 《本草纲目》 B . 《农政全书》 C . 《物种起源》 D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17.  1898年、1900年德国两次通过扩充海军的法案,这使英国深感不安。英国决定建 吨位更大、装备更先进的新型战舰——“无畏”号。德国获悉后,紧接着通过了第三个海军法案,决定建造自己的无畏舰。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 .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D .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 18.  1933年,美国新闻报道: “罗斯福签署了国会的数个法案,使他获得了控制工业、协调铁路以及启动耗资33 亿美元的市政工程计划的权力,随后即拉开了积极实施诸如此类重大措施的序幕。”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 . 彻底解决了经济危机( ) B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 . 以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
  • 19. 右侧示意图的主题是 ( )

    A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B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 .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扩展 D .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20. 下面是创作于1949年的一组漫画,作者预见了两德民众的逐渐疏离。这组漫画创作 的历史背景是 ( )

    A . 《凡尔赛条约》签订 B . 法西斯专政建立 C . 美苏冷战愈演愈烈 D . 欧洲联盟的成立
二、材料分析图,本部分共4题,共40分。
  • 21. 音乐与时代同行。 
    1. (1)

      材料一:以下是与中国古代音乐相关的文物。

      ①战国铜壶:壶身第二层刻有宴乐武舞、弋射等画面,描绘了战后庆功宴饮的情景,体现出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

      ②贾湖骨笛:距今9000- 7800年,是中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乐曲

      ③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骆驼载着五位汉、胡男子,一人跳舞,四人演奏,充满了异域情调

      从材料一中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文物。(写序号,多选、错选不得分) 

      史前文明源远流长: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2. (2) 材料二:《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原名是《莱茵军团战歌》,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传遍整个巴黎,1795年被确立为法国国歌。歌词节选如下: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一天等着你!……发抖吧,暴君,卖国奸人,无耻的狗党孤群!…… 全车都是上阵的人,少年前仆后继, 准备杀敌效命!武装起来,公民们!把队伍组织好!奋起! 法兰西后继有人,随时奋进!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马赛曲》诞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1分) 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2分) 
    3. (3) 材料三:中国近现代部分经典歌曲

      序号 歌曲 简介
      《卢沟桥歌》 1937年7月创作,歌颂点播吧斧搬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浴血抗战的事迹
      《井冈山之歌》 唱出了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与起义队伍会师、开展武装斗争等历史事件
      《到敌人后方去》 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建立敌后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场面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表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
      《遵义会议放光辉》 歌颂了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体现全党全军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热烈拥戴
      《浏阳河》 1951 年创作,传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之情

       从以下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选取两首相关的歌曲,分别说明歌曲 与主题的关系。

      主题1:全民族抗战;主题2: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示例:

      主题 序号 关系说明
      革命道路探索 反映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反映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由此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 22. 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
    1. (1) 材料一:

      ①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汉兴,扫除烦(繁)苛,与民休息。——《汉书・景帝纪》

      ③隋帝嗣兴(继位),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旧唐书・薛登传》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任选两项文献,指出相关治国措施并分析作用。
    2. (2)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勾勒了未来社会维护人民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宏观制度构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20年底,农民不堪忍受粮食无偿征集,工业产值也大幅下降。1921年,苏维埃政府用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 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这一系列措施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对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等 

      依据材料二,分析列宁进行社会主义探索的意义。
    3. (3)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围绕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努力奋斗。

      时期

      主要任务

      史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A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C

      将下列史实填入A、B、C处相应位置。(写序号)任选一项史实,说明 它是如何促进主要任务实现的。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打赢脱贫攻坚战③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 (4) 材料四: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今中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摘编自韩震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等 
      依据材料四,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 23. 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1. (1)

      材料一:16世纪60年代,西方殖民者在亚洲菲律宾建立了马尼拉据点,开启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西欧商人或通过马尼拉直接进行美洲金银与东方产品的交换,或 通过马尼拉运回中国的丝绸瓷器。美洲的主要农作物,如玉米、马铃筹、可可等, 相继传入中国。中国的瓷器和丝织品,在墨西哥进口总额中最高时占到1/2以上, 大量在墨西哥铸造的西班牙银元流入中国。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出现的背景,并概括贸易的影响。
    2. (2) 材料二:自远古起,人类一直以坐马车、骑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时数来表示不 同地方之间的距离。但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魔靴跨过了地球。人类能够 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依据材料二判断,文中的“现在”应该是指 。(写序号)说明判断的依据。

      ①15世纪早期②19世纪后期 

    3. (3)

      材料三2012-202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及占世界人口比重 

      (依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整理) 

      当前,网络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新的威胁。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摘自《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 

      依据材料三,说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谈谈你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 共同体的认识。
  • 24. 寻迹古都历史,感受京城变迁。
    1. (1)

      材料一:金中都城墙遗址是北京建城历史上最为久远的皇都城垣,也是古都移迁的重要证据。公元 1153年,金中都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参考北宋汴京的规划和建筑式样扩建而成。城中东西南北门各有施仁、彰义、端礼、崇智之名,寓有崇尚仁、义、礼、智之意。元朝于中都东北郊另建新城,命名大都。金中都北墙东段与元大都南墙两段重合。 明朝营建北京城时,将金中都的东部包入北京外城以内。

      ——摘编自杨旸《金中都城墙遗址周边文化景观及其价值研究》等 

      依据材料一,将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填入①②处相应位置。(2分)概括金中都城的建筑特点。(2分) 
    2. (2) 材料二:1914年中央公园(今北京中山公园)向公众开放。此前的皇家园林,成为寻常百姓公共的休闲空间。除了设有观赏游玩的景点,中央公园还建了影剧院、纪念品商店、照相馆、餐厅和北京第一个公共讲习体育场所。之后教育部又在中央公园里建成面向全体市民的“中央图书阅览室”。此外,纪念碑、纪念亭也是近代北京公园的重要空间布置。北洋政府在一战结束后,将原来建在东单的克林德碑移到中央公园内,并改为“公理战胜纪念坊”,“以便众览,亦雪国耻之意也”。
      ——摘编自王炜《近代北京公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指出中央公园开放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3. (3)

      材料三 

      如果你是 “讲述照片里的北京故事”活动的一名宣讲员,从材料三中任选一 张照片写一个简介。(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