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海淀区2023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26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实行“名田宅”制,即国家依据民户的爵位授予田地和住宅。民众获取爵位最主要的途径是获得军功。秦国实行的“名田宅”制( )
    A . 提高了军事实力 B .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保护了贵族特权
  • 2. 右图所示为东汉光武帝时期的简册。其记载的是张掖郡居延边塞官员粟君状告百姓寇恩,称寇恩欠了他一头牛。居延县和下辖的乡通过调查审理,最终裁定粟君诬告寇恩。此汉简可以用于研究( )

    ①汉朝的郡县制度

    ②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③汉朝的法律制度

    ④东汉初期的吏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3. 汉代财政年度是“计断九月”,收支结算时间以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粟的成熟时间作为参考。唐代则是“岁终为断”,收支结算须适应南方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成熟时节。这反映出( )                                 
    A . 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B . 南方军事实力强大超过北方 C . 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D . 北方放弃种粟转而种植水稻
  • 4. 下侧为某同学学习某朝历史时制作的资料卡片,他学习的朝代应为(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明朝
  • 5. 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其中①处应为( )

    A . 《齐民要术》 B . 《天工开物》 C . 《农政全书》 D . 《本草纲目》
  • 6. 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年),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到西沙群岛一带。由此说明( )
    A . 清朝的社会矛盾尖锐 B . 东南亚诸国与清朝友好往来 C . 清政府扶持海上贸易 D . 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
  • 7. 下列连环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

    A . 加强对外交往 B . 加强边疆管理 C . 强化君主专制 D . 抗击外来侵略
  • 8. 以下示意图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处应为( )

    A .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 .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9. 下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的资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为( )

    A . 西方科技的引进 B .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C . 救亡图存的探索 D . 清政府改革的深入
  • 10. 下图为1935年5月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中写道:“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由布告可知( )

    ①红军是军纪严明的军队

    ②红军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③红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④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1. 下表中的史实反映了( )                                 

    •张自忠将军和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英勇抗战,血洒疆场

    •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士兵作战

    •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马本斋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军入侵

    A . 全民族抗战 B . 正面战场抗战 C . 敌后战场抗战 D . 抗战取得胜利
  • 12. 某同学围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进行梳理,其中②应填写的是( )

    A . 打土豪,分田地” B .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 .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 .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 1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例如雷锋、焦裕禄等。同一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有( )
    A . 黄继光 B . 王进喜 C . 莫言 D . 杨利伟
  • 14. 1821年英国创办爱丁堡工艺学校,近代职业教育兴起。学校教授机械制图、建筑等课程,学生主要为当地青年,上课时间以晚上为主。近代职业教育兴起的原因是( )
    A . 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B . 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 C . 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 D .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 15. 以下大事年表的名称应是( )                                                                                                                          

    时间

    1688年

    1787年

    1792年

    1861年

    1868年

    事件

    英国“光荣革命”

    美国宪法制定

    法国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俄国废除农奴制

    日本明治维新

    A . 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B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C .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16. 1903年,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1911年,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 . 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D . 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 17. 右侧是某同学拟定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论文提纲,其中①处应为( )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二)普法战争后的革命实践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践

    (一)____①____

    (二)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 . 《共产党宣言》 B . 第一国际 C . 巴黎公社 D . 十月革命
  • 18. 右图为美国1932—1936年失业率和平均小时工资图表,下列各项能够解释1935年后数据变化原因的是( )

    A .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 南北战争的爆发 C .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D . “新经济”的出现
  • 19. 右侧地图呈现的国家格局,反映的具体时空是( )

    A .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 B . 一战前的欧洲 C . 一战后的欧洲 D . 冷战结束后的欧洲
  • 20. 以下主题和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主题

    史实

    A

    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美国内战、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B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凡尔赛条约》、不结盟运动

    C

    冷战时期的世界

    三国同盟、杜鲁门主义

    D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联合国的成立、经济全球化

    A . A B . B C . C D . D
二、材料分析题,本部分共4题,共40分。
  • 21. 汉字的书写与传播
    1. (1) 材料一

      东汉画像石的书写者,书写材料为简牍,坐姿为跪坐,书写姿势是“握卷写”。
      南北朝《北齐校书图卷》,书写者坐在胡床上,左手持纸卷,右手执笔,正在书写。
      北宋《解盐图》,一盐官在高坐具上垂脚而坐,书写姿势为“伏纸写”。
      依据材料一,指出从东汉到北宋书写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变化的原因。
    2. (2) 材料二  汉字不仅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它还为周边国家所使用,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曾长期使用汉字,日本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制了日文,现在仍夹用汉字。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仿照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等,且汉字被多个民族共同使用,成为大范围社会交际和文化沟通的桥梁。

      ——摘编自李滨英《中华汉字对周边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影响》

      依据材料二,说说汉字传播的历史影响。
    3. (3) 材料三  19世纪,西方人发明了打字机,极大提高了书写效率。为捍卫汉字的书写传播,林语堂曾不惜倾家荡产,设计制作中文打字机。20世纪中后期,王永民发明汉字输入法,提高了用西式键盘输入汉字的效率,使得汉字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文字。今天,我们实现了在键盘上“敲字如飞”,但也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
      ——摘编自刘瀛璐《书写:智能时代的田园牧歌》
      综合上述材料,从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汉字的认识。
  • 22. 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1. (1)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中绘有一种特殊图案——三兔共耳(见右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三”有吉祥寓意。经过魏晋南北朝战争,隋朝统一后,人口相对退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为普通民众朴素的期盼。


      该图案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有出现。如以下示意图: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隋唐时期敦煌出现“三兔共耳”图案的原因。依据示意图,指出其传播的特点。
    2. (2) 材料二  “西厢瓷因瓷器取材于元朝杂剧《西厢记》而得名。其最早出现于晚明,在清初逐渐发展兴盛。其人物刻画受到外籍宫廷院画家绘画技法影响,五官和服饰刻画分明,较为写实,有的还添加有异域风情的纹样装饰。其表现形式有连环画、组合画以及图文结合等多种。明清时期,“西厢瓷”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而传入欧洲,成为欧洲瓷画模仿的范本。《西厢记》故事也随着瓷器的销售在欧洲传播开来。
      ——摘编自简圣宇、华雪《瓷器上的戏曲图示》

      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西厢瓷”的特点。分析“西厢瓷”畅销欧洲的影响。
    3. (3)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十年来,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规模投资,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使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重点线路运营、建设进展顺利,一批农业、医疗、减贫等民生项目相继实施,给沿线国家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023年3月30日《经济日报》
      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一带一路”实施效果的认识。
  • 23. 亚非拉民族解放与发展
    1. (1)

      材料一  版画中的历史

      依据材料一,指出早期殖民扩张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 (2)

      材料二  货币中的历史

      货币不仅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元素,也是国家的象征。许多国家会把对本国历史有突出贡献的人物肖像印在货币上。以下货币上的历史人物分别为玻利瓦尔、甘地和曼德拉。

      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国家的货币,结合史实,说明此历史人物为本国所作的历史贡献。
    3. (3) 材料三  照片中的历史     

      1955年4月,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获得与会代表一致赞同。 2015年4月,来自亚非10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相聚万隆,参加第三次亚非会议,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会议围绕“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繁荣”主题进行研讨,重申了“万隆精神”,聚焦新形势下缩小南北差距,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在关税待遇、技术培训、经济援助等方面,主动承担新时期推动亚非共同发展的历史责任。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比较两次亚非会议的异同点。
  • 24. 三山五园地区承载丰富的历史文化。某学校开展了有关三山五园的历史项目学习。
    1. (1)

      【探究颐和园】

      历史项目学习小组查找了昆明湖相关资料,并绘制了示意图:颐和园昆明湖在元代称瓮山泊。当时大都所需物资供应均要依赖运河由南向北运输,但大运河北段只到达通州,为此元朝政府计划修建通惠河。由于通州地势低于大都,只能从大都引水通往通州。为解决此问题,1292年,郭守敬引白浮泉,经白浮瓮山河引水渠,最后汇入瓮山泊储存,然后流进大都城积水潭。经过郭守敬系统的修筑治A B理,瓮山泊成为供应大都城和通惠河的水库。

      ——摘编自张帆《郭守敬与通惠河》

      将材料中划线部分的地点分别填写在地图中①②处。分析瓮山泊对元大都发展的历史作用。
    2. (2) 【考察清华园车站】
      历史项目学习小组考察了清华园车站,整理出以下资料:
      清华园车站大事年表
      序号 时间 事件
      1909年 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0年 京张铁路因运力加大,增设了五座车站,清华园车站是其中之一。
      1922年 清华园车站等京绥铁路沿线60多个站点的1500余名车务工人,在京绥铁路工人共产党小组的领导下,进行罢工斗争。
      1933年 “九一八事变”后,淸华大学研制的防毒面具,经清华园车站发往绥远前线。
      1935年 清华大学学生从清华园车站出发,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一二•九”运动。
      1938年 共产党员宋亚男、宋亚夫、万一等用炸药袭击清华园车站,破坏铁路线,干扰日军运输。
      1949年 清华园车站成为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入北平的首个落脚点。
      1954年 由于清华大学东扩,京张铁路东移800米,并修建了新的清华园车站。
      1960年 清华园老站改为货运站。
      1980年 货运业务终止。
      2021年 被列为北京市首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2023年 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摘编自石碧兰《百年清华园车站》等
      参照示例,自拟一个与清华园车站相关的主题,并运用两则及以上资料,对主题进行说明。

      示例:

      主题:清华园车站的修建与京张铁路

      序号:①②

      说明:清华园车站是京张铁路沿线的站点,它的修建提高了运输的效率,体现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3. (3) 【重走“进京赶考之路”】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毛泽东将这一天比喻为“进京赶考”的日子。历史项目学习小组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规划了考察路线,打算重走中国共产党的“进京赶考”之路。

       
      依据考察路线并结合所学,说出“进京赶考”的时代背景。
    4. (4)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结合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实,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书写的优异“答卷”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