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2023年化学中考真题

更新时间:2023-10-10 浏览次数:84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
  • 1.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下列制作粽子的环节中,涉及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 清洗竹叶 B . 淘洗糯米 C . 竹叶包粽 D . 生火煮粽
  • 2.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成分中能够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
    A . 氮气 B . 氧气 C . 稀有气体 D . 二氧化碳
  • 3. 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 . 金刚石' B . 氢气 C . 氯化钠 D .
  • 4.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需使用胶头滴管,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 . 挤压取液 B . 转移液体 C . 滴加液体 D . 搅拌混匀
  • 5. 一些食物的pH范围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 鸡蛋清(7.6~8.0) B . 鲜牛奶(6.3~6.6) C . 葡萄汁 (3.5~4.5) D . 苹果汁(2.9~3.3)
  • 6. 液氮可用于制冷。在氮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下列微观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分子间间隔变大 B . 分子的质量变大 C . 分子的数目增多 D . 分子的种类改变
  • 7.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 结构: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 . 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 . 应用: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
  • 8. 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可以有效保障安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 油锅中的油不慎起火,用锅盖盖灭 B . 霉变的食物洗净后食用 C . 酸性洁厕剂随意倒入铸铁下水管道 D . 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当作食盐烹饪食物
  • 9. 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为探究水的组成,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铁管, 发生反高温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 (气)Fe3O4+4X。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X的化学式为H2 B .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 参加反应的Fe和H2O的质量比为3 : 4 D . 该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
  • 10. 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认识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部分含铜元素物质的“化合价物质类别”二维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a点对应的物质可以制成导线 B . d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Cu(OH)2 C . Cu2O在图中对应的点是e点 D . b→C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Cl=CuCl2+H2O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 11. 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 (1) 氧元素的符号
    2. (2) 两个氧原子
    3. (3)  氧气的化学式
  • 12. C919 大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其机壳采用了铝锂合金材料。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1. (1) 铝元素的元素符号为.
    2. (2) 铝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3. (3) 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 (4) 机壳采用铝锂合金材料的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
  • 13. “沉淀”过滤“吸附”"是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用来净化伊通河水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利用小卵石、石英砂除去水样中的不溶性杂质的过程相当于上述方法中的
    2. (2) 利用活性炭的性来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3. (3) 用该装置净化后的伊通河水是 (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14. “禾下乘凉梦”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毕生夙愿。水稻从田间到饭桌,化学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回答下列问题:
    1. (1) 种植:为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我们常施用的KCl属于氮肥、磷肥、钾肥中的
    2. (2) 储存:常用聚乙烯塑料制成真空包装袋来长期储存大米,该塑料属于(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
    3. (3) 运输:运输车辆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石油,石油属于 ( 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
    4. (4) 食用:大米中的淀粉属于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
  • 15. 利用化学方法可消除家居装修过程中的甲醛,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图中表示甲醛分子的是(填字母序号);
    2. (2) 甲醛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 (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仪器a的名称是
    2. (2) 实验室通过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填字母序号);

      ③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接下来的操作为:。收集完成后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 17. 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色;
    2. (2) 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的优点是(答出一点即可);
    3. (3) 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产生这--现象的原因是
  • 18. 小宁和小雨在家里配制蔗糖溶液,用于自制冰棍。结合蔗糖的溶解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40 60
    溶解度/g 191 204 238 287
    1. (1) 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g;
    2. (2) 20℃时,为了得到最甜的蔗糖溶液,二人决定配制80g蔗糖饱和溶液,则需要取用蔗糖的质量为g (计算结果取整数);
    3. (3) 配制过程中,能够加快蔗糖溶解的方法有(答出一点即可);
    4. (4) 取少量配好的饱和溶液品尝后,小宁认为溶液过甜,小雨仍坚持做最甜的冰棍。于是,二人倒出70g溶液,按下图方案(部分流程省略)分别制作冰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 b和d杯内,溶液的甜度: b=d B . b和e杯内,溶液的甜度: b>e C . 冷却至10℃时,模具c内没有晶体析出 D . 冷却至10℃时,模具f、g内均有晶体析出
  • 19. 化学兴趣小组以“助力碳中和”为主题,设计并开展了如下项目式探究活动。
    1. (1) 项目一:探究厨房中的温室效应
      [查阅资料]I.CO2、CH4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
      II.相同条件下,阳光照射时,温室气体含量越高环境升温越快;
      Ⅲ.点燃天然气后,周围空气中的CO2含量会升高。

      [进行实验]
      小组同学利用厨房用品中的纯碱和反应制CO2 , 并用塑料瓶A收集;再用相同的塑料瓶B,收集一瓶使用天然气前厨房中的空气样品,按图1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
    2. (2) 标记塑料管内红墨水停留的位置,将装置移至室外,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红墨水处于标记位置的 (填“左”或“右”)侧。小组同学得出结论: CO2能增强温室效应,并可用该装置验证;
    3. (3) 将装置拿回厨房,点燃天然气一段时间后,用排尽CO2的塑料瓶A收集炉灶周围的空气。冷却至室温后连接装置,重复(2)实验,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分析讨论]部分同学认为一定是天然气燃烧产生的CO2增强了厨房中的温室效应。有同学认为该说法不严谨,理由是
      [得出结论]使用天然气会增强厨房中的温室效应。

    4. (4) 项目二:探究使用不同物质吸收CO2的可行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分别使用等体积的H2O、Ca(OH2饱和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利用图2装置分别进行3次实验,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所示,

      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 (5) 结合图3数据分析,实验使用的三种物质中,对CO2吸收效果最好的是
    6. (6) [分析讨论]有同学提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也会导致压强变化。于是,小组同学将压强传感器更换为温度传感器,重新进行了部分实验,实验数据如图4所示。由数据可知,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是 (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7. (7) 结合图4数据综合分析,图3中NaOH溶液对应曲线在100s--300s内压强变化的原因是
      [得出结论]吸收CO2时,要多角度考虑其方案的可行性。
    8. (8) 项目三:研讨低碳行动方案
      [分析讨论]小组同学认为如果CO2过量排放,难以回收。我们可以通过低碳生活的方式减少CO2的排放,请举出种具体做法
  • 20. 高碳钢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元素组成 含碳量 用途
    Fe、C 0.5%-1.5% 制作工具、弹簧等

    为测定某高碳钢弹簧样品含碳量是否符合标准,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向装置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称量,示数如图1再加入5.65g样品粉末,待反应不再产生气泡后鼓入干燥的空气排尽氢气,立刻称量,示数如图2。

    1. (1) 加入足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2. (2) 产生氢气的质量m=
    3. (3) 小组同学的计算过程如下。填写①、②处空白。

      解:设: 5.65g样品中铁的质量为x。

      列比例式

      求解

      x= 5.6g

      该样品的含碳量为 (列式并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保留至0.1%)

      经测定,该弹簧样品含碳量符合标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