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23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strong>
  • 1. (2023·广东模拟) 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
    A . 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 . 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 . 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 . 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 2. (2023·湖南模拟) 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 )
    A . 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 B . 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 C . 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 D . 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 3.  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 )
    A . 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 . 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C . 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 .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
  • 4.  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 B . 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 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 D . 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 5.  唐初继续实行士兵自备粮饷武器的府兵制。722年,张说建议裁军归农,并主张“召募壮士充宿卫”。750年左右,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唐代兵制的演变( )
    A . 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 B . 体现了土地制度的变化 C . 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 6.  前秦宰相王猛曾对苻坚留有遗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王猛去世后,苻坚对群臣说:“今奉命于天,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为(唯)东南一隅未宾王化。”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B . 民族交融促成华夏认同 C . 正统观念影响政治走向 D . 南北民族矛盾逐步缓和
  • 7.  如表是学者对唐宋时期家训内容的统计,据此可知,唐至南宋( )

    唐、北宋、南宋家训内容(单位:篇数)

     

    内容

    北宋

    南宋

    总计

    1

    处己(修身、励志)

    5

    19

    18

    42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2

    3

    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17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3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16

    10

    31

    6

    从政

    11

    11

    6

    28

    7

    治国

    2

    4

    0

    6

    8

    女诫

    5

    2

    0

    7

    9

    教子原则

    2

    4

    2

    8

    A . 文化心态趋于开拓外向 B . 理学主导地位确立 C . 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 D . 社会矛盾渐趋缓和
  • 8.  宋朝时期铜钱因正常贸易或走私向外输出极多,以致国内铜钱流通不足,发生钱荒。史载南宋时有大臣认为“藩舶巨艘……贩于中国者皆浮靡无用之异物,而泄于外夷者乃国家贵之操柄。所得几何,所失者不可胜计矣”。这表明( )
    A . 海外贸易直接推动了纸币的产生 B . 部分官员认识到外贸关乎国家安全 C . 走私活动是引发钱荒的主要原因 D . 宋代铜钱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 9.  元朝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辽史》《宋史》《金史》由多民族史学家共同编修;儒家经典著作译为蒙文出版。蒙古、契丹、女真人中涌现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传播。这些史实说明,元朝( )
    A . 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 B . 开创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先例 C . 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D . 促进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趋国际化
  • 10.  有学者指出,黄宗羲不具有卢梭式的民主思想。作为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不仅直接参与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运作,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由此可知,该学者( )
    A . 否定了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进步性 B . 强调了黄宗羲受到传统观念束缚 C . 指出了黄宗羲对西方启蒙理念的排斥 D . 认识到士大夫阶层躬行实践的重要性
  • 11.  明清时期,南方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田二主”的现象:一块土地分为田底和田面,田底持有人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的权利;而田面持有人享有耕作权,并有向田底持有人交租的义务;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双方互不干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 .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 . 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D . 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 12. (2023·辽宁模拟) 康熙帝虽然勤政,但却对苏州织造及其亲信家奴等的严重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生活上大肆挥霍,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 B . 商品经济发展的代价 C . 阶级矛盾激化的恶果 D . 传统盛世局面的终结
  • 13.  19世纪后期,张之洞效仿外国创办了自营企业——汉阳铁厂。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这表明,张之洞( )
    A . 坚守“中体西用”理念 B . 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 C . 力倡“实业救国”道路 D . 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
  • 14.  1896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刊发了《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文,其中提出在中国君权渐失的情况下,“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这反映了维新派( )
    A . 极力维护传统政治体制 B . 赞同中体西用思想 C . 思想宣传受旧势力掣肘 D . 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 15. 1915年在袁世凯召开的外交政策咨询会议上,驻墨西哥公使顾维钧首次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即应将有关“二十一条”的条约内容以及日本强迫中国接受等情形透露给英美国家。据此可知(    )
    A . 北洋政府的亲美色彩浓厚 B . 中国已经卷入了世界大战 C . 新文化运动提高民族觉悟 D . 这是基于现实的外交考量
  • 16.  中华民国建立后,经过广泛选举,选出参议员274人,众议员596人,组建成首届国会。如表反映了首届国会的运作时间。该表反映出民国前期( )

    时间

    召开

    时间

    解散

    1913年

    国会在北京召开

    1914年

    由国会选举的总统袁世凯解散国会

    1916年

    首届国会复会

    1917年

    张勋复辟,再次解散国会

    1922年

    再次恢复首届国会

    1924年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国会正式解散

    A . 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 B . 军阀割据影响国会运作 C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军政对民主建设作用有限
二、非选择题</strong>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
  • 18.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来,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 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

    分析

    观点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 19. (2023·辽宁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

    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应该是来自伊朗等国。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青花瓷这个品种已经完全成熟和有大规模的生产。从对波斯细密画插图本的考察来看,青花瓷的成熟可能在13世纪末期,其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应当开始于14世纪上半叶。

    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蓝色终于长久驻留于国人的心中,最终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

    ——商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 20. (2023·西宁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也可称为三次价值革命。第一次是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期,即从远古到周礼的确立;第二次是传统价值观多元发展与同构期,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董仲舒整合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价值变革;第三次是传统价值观的震荡与复归期,即从魏晋价值震荡经隋唐三教互补、三教合流至宋代整合成为理学。厘清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目的在于归纳与总结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特征,以深层次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规律。

    ——摘编自谢霄男李净《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演进历程、特征及启示》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提炼一个恰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