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教育学...

更新时间:2023-10-09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 1. 学校开展”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下面是某同学的演讲稿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描绘的是江河汇入大海的壮丽图画,显示了大海宽广的胸怀。(A)千万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咆哮着涌入汪洋大海,气势是何等的磅礴。它们撞击出振耳欲聋的巨响,迸(bèng)发出层层浪花,又慢慢地归于平静,最终心平气和地相互接收、交汇、融合,相辅相成 , 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个过程,完美地      了“和”的精髓。(B)同样,在文化的冲击碰撞中,只有”和”才能使其相互协调、生生不息。

    (C)在浩繁的汉字中,”和”字结构简单,人人识得,但它却意境深远、包罗万象。它早已根植入中国人的血(xiě)脉深处,渗透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

    中华民族是      的礼仪之邦。”礼之用,和为贵”,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若能按照礼的规范和谐相处,就会有和睦(mù)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公共秩序 , 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中还     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比如”协和安邦”的主张就是以治理好本国为前提,通过协调(tiáo)异邦,达到      冲突、和平共处的目的。(D)”和”虽 然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但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

    1.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迸(bèng) B . 血(xiě) C . 睦(mù) D . 调(tiáo)
    2. (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振耳欲聋 B . 相辅相成 C . 渗透 D . 秩序
    3. (3) 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阐明  名不虚传  包含  化解 B . 阐述  名副其实  蕴含  化解 C . 阐述  名不虚传  蕴含  调解 D . 阐明  名副其实  包含  调解
    4. (4) 文中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千万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咆哮着涌入汪洋大海,气势是何等的磅礴。 B . 同样,在文化的冲击碰撞中,只有”和”才能使其相互协调、生生不息。 C . 在浩繁的汉字中,”和”字结构简单,人人识得,但它却意境深远、包罗万象。 D . ”和”虽然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但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
  • 2. 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传统文化类影视作品佳作频现,搭建起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传播矩阵。                               , 都在从各个领域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国内外观众铺展开一幅幅瑰丽画卷。

    ①不独古画,科普中医药知识、讲述中医故事的网络纪录片《国医有方》

    ②探访特色民居、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③文化节目《书画里的中国》精心细致又充满想象力地向观众介绍名画背后的文化典故与传统技艺,还以画为媒介关联起北京众多文化地标,展现古都风采

    ④中国古画作为颇具标识度的艺术瑰宝,获得了影视作品全方位的生动反映

    ⑤以及聚焦非遗技艺,介绍非遗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的《海派百工(第二季)》等

    A . ③④①②⑤ B . ④①②③⑤ C . ④③①②⑤ D . ③②⑤④①
  • 3.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渔家傲》
    2. (2)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 (3) 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4. (4)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 (5)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句子) ,那这个国家必然是要灭亡的。
    6. (6) 公园里的灌木丛中,一条小溪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正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所写的” “。
二、综合性学习(12分)
  • 4.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问题的回答,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精彩解读,其实就是在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不少观众发出了诸多感慨——”繁华落幕,速去读书!”“看过诗词大会,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

    《中国诗词大会》全民参与的比赛方式启发了很多学校的教师,很多教师在看完节目后,也开始在课堂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学习中。

    材料二

    2023年3月23日,”新时代·新韵律”楚雄州与中国作协《诗刊》社新闻发布会及座谈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表示,近年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通过举办新韵律诗歌会、打造诗歌艺术小镇等活动,在通过诗歌推介楚雄、实现楚雄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新时代·新韵律”诗歌应与新时代、新征程相结合,反映社会现实,见证伟大时代,为新时代诗歌建立新的美学原则。

    会议决定,确立楚雄为全国新韵律诗歌会永久举办地,每年举办一届新韵律诗歌研讨会或新韵律诗歌会及文化采风;举办以楚雄为主题的全国诗歌大赛,以诗歌为载体,结合楚雄地方特色,将原创诗歌加以丰富改编,以舞台剧、音乐诗剧等形式,结合研讨会及文化考察采风,推进新韵律诗歌在楚雄萌芽生根、开花结果。楚雄州委书记刘勇表示,近年来,楚雄州围绕文化强州建设目标,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希望通过合作共同推动楚雄文艺繁荣发展。

    材料三

    如下图:

    1. (1) 请分别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信息。
    2. (2) 材料三是某语文老师受《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影响,在课堂上展示的一幅图片。请你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解读该老师的做法。
  • 5. 班级举办名著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弟弟,那帮吃人的野兽正在到处抓我。为了车站上最近发生的事,他们要找我算账。虐杀犹太人的时候,要是大伙儿心再齐点,本来可以给那帮灰狗子一点厉害看的。可是人们还没有下火海的决心,所以没有干成。现在敌人正盯着我,已经两次设埋伏要抓我了。今天差点给逮住。

    1. (1) 文段选自小说《》,文段中的”我”指的是(人名)。
    2. (2)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斯诺对朱德有较详尽的介绍,下列事件与朱德无关的是( )
      A . 仔细订出读书计划 B . 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 C . 为声援”五卅运动”被捕 D . 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坚决不招供
  • 6. 书法临写与鉴赏
    1. (1)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书法作品,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简体字,将它们临写在田字格中。

       

    2. (2) ”如龙蚪腾霄,雄强而不失于清雅”,下列书法作品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
      A . B . C . D .
三、阅读(32分)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1) 请谈谈你对”而无车马喧”中的”车马喧”的理解。
    2. (2) 本诗中用”菊”的意象衬托出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请从学过的其他诗文中选取含有意象的诗句,并写出你对其意象的认识。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④,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

    [注释]①庸之:归功于他。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的疙疙瘩瘩的部分。③说:同”悦”,愉悦。④从容:同”春容”,即一春(击)一容。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不知其也   旨:

      教然后知困  困:

      其久也   及:

      进学之道也  皆: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②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3. (3) [甲]文结尾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述,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论述有什么好处。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假如古人参加冬奥会

    瑾睿

    ①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古人也来参加冬奥会,他们都擅长哪些项目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时间的轨迹,看看不同朝代的代表队都有哪些精彩表现吧。

    ②首先,向我们走来的是隋朝代表团。

    ③他们最擅长的运动是”骑木而行”。所谓”木”,是类似于今日雪橇的木板,人们脚踏木板,在冰雪中滑行,速度很快。这也是后来滑雪运动的雏形。《隋书》记载:”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分为九部落,绕吐纥山而居……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俗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貉,衣以鱼皮。”原来,早在隋朝,居住在阿尔泰山脉地区的居民就有滑雪狩猎的习俗,得天独厚的滑雪场优势,让他们熟练掌握了滑雪这项运动,”其国猎兽,皆乘木,升降山瞪,追赴若飞”“人好猎兽,皆乘木马,升降山阴,追赴若飞”。对一出门就有天然滑雪场的隋朝代表团来说,想必参加冬奥会的各项滑雪项目一定是驾轻就熟的。

    ④紧接着,向我们走来的是唐朝代表团的运动健儿。

    ⑤不同于隋朝的”骑木而行”,唐朝的运动健儿更擅长”乘木马驰冰上”。《新唐书》记载:”东至木马突厥三部落,多善马。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从文字描述可以看出,(A)无论是在速度方面,还是在骑乘的舒适度方面,唐朝的”木马驰冰”都优于隋朝的”骑木而行”,且”木马驰冰”已经开始追求高速运动,更具竞技感,他们的滑行工具就是现代滑雪板、滑雪杖的前身

    ⑥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宋元代表团。

    ⑦到了宋朝,冰雪运动发展更加兴盛,冰上游戏的种类更加丰富。《宋史》记载:”(皇帝)幸后苑,观冰嬉。”冰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滑冰。在《梦溪笔谈》中,北宋科学家沈括提到过一种名为”冰床”的游戏,这种游戏最早由北方少数民族发明,主要靠人力牵拉,他们会在木板上铺上被褥等轻软保暖的物品,上面坐两三个人,一个人就能轻松拉动。

    ⑧值得一提的是,宋元代表团也很擅长”木马驰冰”。宋末元初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也有提及,拔悉弥人”恒以木为马,雪上逐鹿”。他们的滑雪板是一块前端翘起的长条形木板,下面用顺毛的马皮包住。下坡时,速度堪比驯鹿;上坡时,还可以取下滑雪板,用手拿着前行。

    ⑨现在,昂首挺胸、气宇轩昂地朝我们走来的是明朝代表团。

    ⑩明朝的冰上运动、冰雪运动已经被列为宫廷体育运动,更显尊贵。明朝备受欢迎的冰雪运动有很多,除了宋元时期就有的冰床,还有踏鞠、冰上抢球。当时,京城的人们喜欢在冰湖上游玩、畅饮,欣赏京城的冬日风光,这部分人以富家子弟和文人墨客居多。据说,当时甚至有人会在冬天专门靠拉冰床来贴补家用,从这里也可以窥见当时冰床游戏的盛行。明朝时期,京城还很流行踢冰上踏鞠,这样可以让球滚得更快、更远。(B)《帝京岁时纪胜笺补》记载,当时的皇帝崇尚习武,喜欢看冰上抢球,因此一到冬天,护城河、什刹海上随处都是练习踏鞠的人们。

    ⑪最后,向我们走来的是清朝代表团。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他们拥有更丰富的冰上运动

    ⑫冰上运动之所以受皇室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将士们的冰嬉技能为努尔哈赤的建功立业提供了很大助力。努尔哈赤曾被巴尔虎部落的军队困在墨尔根城,就在危难之际,费古烈率领一支脚穿冰鞋的炮兵,打了一场漂亮的仗。在清朝,滑冰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金梁所辑的《满洲老档秘录》中记载,1625年正月初二,东北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举行了中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冰上运动会,这次比赛的内容主要是冰上球赛和冰上赛跑。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听出来了,这不就是冰球比赛和速滑比赛吗?

    ⑬入主中原后,每年冬至到三九天,清朝的皇帝会观看冰嬉。(C)就规模而言,参赛人员可达5000人,赛事持续一到两个月之久,观赛人员上至皇帝,下及群僚,远及藩部和属国的使臣。项目除了常规的滑冰之外,还有射箭、打球等表演,当然,这些都是在冰.上进行的。

    (选自《知识窗》2022年第5期,有删改)

    1. (1) 本文在说明隋朝至清朝各个朝代的冰上运动时,都用了开幕式串词的形式来介绍,如”向我们走来的是隋朝代表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2)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从文中ABC处中任选一处,判断其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 (3) 冰上运动种类很多,除了本文提到的”滑雪”滑冰”“冰球”等,你还知道哪些冰上运动?请写出一个,并说说它的玩法。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树碑

    史鑫

    ①这碑不是石制的,而是木制的。具体来说,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立在村前的南山上。

    ②故事已经很老了,至少有八十年。故事里的人们,先是褪去了名,后来又褪去了姓,再后来,只剩下了性别。但那棵树,那棵柏树,越长越高,四季葱茏。站在树下,必须仰望 , 才能看见不断向天空延伸的树梢。

    ③故事的主角,是我大姑。大姑牺牲的时候,才六个月,家里人还没来得及给她起名。

    ④跟父亲谈及此事,我问父亲:”我大姑是怎么牺牲的?”父亲并未立刻作答,而是点燃一根烟,吧嗒吧嗒地抽了起来。

    ⑤”我也是听你爷爷讲的。由于汉奸通风报信,你爷爷所在的连队遭到鬼子追击。你奶奶怀里抱着你大姑,那时,你大姑才六个月,估计是饿了,便哇哇大哭。这还了得,鬼子正追得紧,这一哭,岂不暴露目标了啊!”

    ⑥”那怎么办?”我追问道。

    ⑦”战士们都盯着你奶奶和她怀里的孩子,然后,又看看你爷爷,他的眉头蹙成一个疙瘩。说时迟,那时快。只几秒钟的工夫,你爷爷便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让你奶奶瞬间泪如雨下……”

    ⑧”什么决定?后来到底怎么样了?”我急得抓耳挠腮。

    ⑨”唉!我那可怜的姐姐啊!”父亲的话里带了哭音,”你爷爷的原话是,‘舍小家,保大家’,用你大姑的命,换整个连队的命。否则,整个连队不仅走不脱,还可能会全军覆没!”说到这里,我看见父亲把烟头掐灭,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喉咙。”你爷爷把你大姑从你奶奶怀里抱过来,让大家穿过这片密林,朝东走,他往西去,天黑前,所有人在弥河滩会合。接着,他便大步流星地向南山方向奔去。”

    ⑩后来,我证实了父亲的说法。南山的东北方向,确实有一大片苹果林,以此为界,穿过苹果林往东,是蜿蜒流淌的弥河及河两岸密密匝匝的杨树林;苹果林的西面,则是乱石岗,越过乱石岗,就是南山。南山上杂木丛生,尤其是每年霜降前后的红叶,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又像层林尽染的血海。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红啊!很容易令人溢出眼泪来。

    ⑪爷爷抱着他的第一个孩子,穿过乱石岗,走进红树林,像是走进了火海,走进了鲜血染成的红树林。孩子啼哭不止,枪声吆喝声也越来越近了,他不由得加快脚步,登上南山的一处高坡,这才停了下来。他把孩子搁在一块石板上,因为啼哭,孩子小脸通红,任由鼻涕眼泪在脸上滂沱。爷爷摸摸孩子的脸蛋,抹了一把泪,然后,迅速离开。鬼子很快就围了上来,定睛一瞧,原来只是个婴儿,这才发觉上当了。随着一声凄厉的哭嚎,婴儿的声音消失在红树林里……

    ⑫连队安全转移了,但天黑前,爷爷并未跟连队会合。入夜之后,爷爷借助皎洁的月光,返回了南山,在那块大石板附近,他看见了被鬼子杀害的孩子,他浑身颤抖,掩面而泣。次日,附近的村民发现了山石上凝固了的血迹,一棵柏树下,有一杯新添的黄土。

    ⑬我从未见过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和奶奶都过世了。关于他们的故事,大都是从父亲或村里人口中了解到的。对我大姑的事情,他们所知甚少,毕竟那是一个仅在世上存在了六个月的婴儿。但是,她也是我所知道的我们那个地方年龄最小的烈士。

    ⑭八十多年过去了,我跟父亲当年的那段对话,仍牢牢地记在我的心里,当然,话题仍是关于我大姑的。

    ⑮”如果我大姑能够活下来,不知道爷爷会给她起个什么名字?”

    ⑯”你二姑叫金穗,你三姑叫银穗,你大姑……应该叫玉穗吧!”

    ⑰”玉穗?这个名字不好听,不如叫麦穗。’

    ⑱”一个小孩子,你懂什么?一边儿去!”父亲瞪着眼珠子,大声呵斥我。

    ⑲大姑牺牲时葬在了柏树下,我便把那棵柏树当作我大姑的墓碑,逢年过节,我都登上南山看看我大姑。

    (选自《小说林》2023年第2期,有删改)

    1. (1) 阅读文章,说说怎样理解第②段中加点的”仰望”-词。
    2. (2) 阅读第⑤~②段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连队遭到鬼子追击,大姑饿得大哭→→爷爷抱着大姑登上南山,将大姑搁在高坡的石板上→

    3. (3)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什么决定?后来到底怎么样了?”我急得抓耳挠腮。(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②让大家穿过这片密林,朝东走,他往西去,天黑前,所有人在弥河滩会合。接着,他便大步流星地向南山方向奔去。(请结合句子分析加点词有何表达效果)

    4. (4) 文中的柏树,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述。
四、写作(40分)
  • 11.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题目一: , 让我沉浸其中

    要求:①将题目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及学校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题目二:那一声呼唤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及学校相关信息;③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