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任务一 学习鉴赏 /4 乡愁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3-10-11 浏览次数:1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填空
二、选择。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chóu)  怒(jī)  如(jiǎ) B . (mù)  明(lí)  妖(ráo) C . (xiá)  深(chén)  今(cháo) D . 票(yóu)  天(jiāo)  风(sāo)
  • 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 .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 .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 4. 朗读《乡愁》这首诗时感情基调应该是( )
    A . 急速、悲壮 B . 欢快、幸福 C . 缓慢、忧伤 D . 轻柔、平淡
  • 5. 下列对《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具体可感的事物寄托感情。 B . 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 . 诗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表现了诗人内心思乡之浓、爱国之深。 D .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对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歌的形式于整齐之中有参差之美。
三、主题阅读
  • 6.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请你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

    ②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明·袁凯 

    材料二

    家书大约是从文字产生的时候孕育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家书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同时也凝聚了做人、处世的智慧。《诫子书》《曾文正公家书》等都是家书中的经典,给予后人无限启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家书传统”在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但在这个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微信代替了书信。那些曾经的慢时光,已似经年的墨迹慢慢褪去了,从前那种品一杯香茗读一封信的时光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家书,这种作为亲人间沟通桥梁的书信形式,似乎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近些年随着《朗读者》《见字如面》《信·中国》等节目的热播,“家书”这种被渐渐淡忘的形式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激起了人们对优良传统的重视和传扬。时代环境在变,习惯方式在变,但人们对家书的推崇和渴求不变。好的家书能够引导家庭成员向上向善、开拓进取,带领家庭与时俱进。好的家书也能引导国家民众团结向上,为国家兴旺做出自己的贡献。

    材料三

    “一封家书”活动的标识图

    1. (1) 请分别写出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得出的一条信息。
    2. (2) 请介绍材料三“一封家书”活动标识图主体部分的画面内容及构图特点。(要求:要素齐全,顺序合理)
    3. (3) 续写诗句。

      乡音是婴儿时母亲在摇篮边的呢喃细语,乡音是,乡音是春天田野里油菜花的馨香流溢,乡音是,乡音是故乡山川里那最美丽动人的音符。

四、综合性学习
  • 7. 学习了《乡愁》后,你们班举行了以“余光中与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练习。
    1. (1)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假如让你来表达乡愁,你想用什么意象?试着写下来。
    2. (2) 班里将举行以“现代人是否还需要乡愁情结”为论题的辩论赛。反方有同学认为,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交通发达,信息便捷,人们不再需要乡愁情结。如果你是正方辩手,你会怎样反驳他?
五、课外阅读
  • 8.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阅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滋养精神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阅读也有“深”“浅”之分。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式,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为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这种阅读方式如今广为流行。

    深阅读是指对有价值的作品进行反复揣摩、深刻思考的阅读,如沉浸在一部纸质经典书中的阅读。深阅读的过程既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质疑、探究,形成更深层价值取向、实现精神跨越的过程。

    材料二:

    国民综合阅读率

    [注]数字化阅读方式有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今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阅读方式之一。究其原因,一是人们运用数字阅读工具,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获取大量信息,方便快捷;二是由于浅阅读负载的文本信息集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于一体,视觉图像脱离了高度抽象的文字编码,人们不需要解码,直接经由视觉感受就可以完成;三是浅阅读不再受阅读者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及相关文化知识的限制,只需具备一般的视觉感知能力即可,轻松愉快。

    浅阅读多是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的阅读,这种浅显化、碎片化的阅读,导致读者语言运用能力弱化,知识难成系统。浅阅读中,读者只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量地占有信息。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心态,使读者对外来信息只简单接受,缺乏主动积极的思考,浅尝辄止。同时数字阅读中各种各样的链接和音像让青少年很难养成集中精力阅读的习惯,弱化了他们的专注力和阅读理解力。浅阅读一旦成为习惯,必导致思考力和文化感受力的萎缩。

    材料三:

    著名心理学家内尔发现,当读者进行深阅读时,阅读速度会变慢。这使得读者能通过反思、分析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从而丰富阅读的内容,看到文字背后的思想意蕴。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体会的阅读。当然深阅读不等于慢阅读。阅读程度的深浅跟阅读速度的快慢没有必然的联系,要看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思维的深度加工。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本书,只要在阅读中思考深,或者感悟深,都是深阅读。

    没有深阅读,阅读的很多内容就会成为过眼云烟。只有深入思考,深度挖掘,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也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深阅读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比起浅阅读来是呈几何增长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和一部分人的浮躁情绪,让深阅读变得困难。

    怎样才能深阅读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寻找关联。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联想,从本书的其他章节或者其他书籍里面,寻找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二是纵向挖掘。遇到一些重要或难以理解的知识,我们要去深度挖掘它背后的原理和背景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知识融会贯通。

    三是精准转化。在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整理和讲述。这是一个对书本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和整理,然后重新阐述的过程。当你进入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你就迈进了深阅读的门槛。

    四是圈画批注。在阅读中带着问题思考,把问题或内在的理解感悟转化成文字。通过思维导图、文字批注等方法,来实现你与所读材料的互动,让阅读向纵深行进。

    其实,阅读的“深”与“浅”可以并行不悖。鲁迅主张读书既要“泛览”“多翻”又要“专精”“读活”。书海无涯,采用何种方式阅读最终取决于个人的阅读能力及阅读目的。

    1. (1)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浅阅读”流行的原因。
    2. (2) 请你根据材料三,为小渝解决阅读困惑。                                        

      小渝:《岳阳楼记》该怎样进行深阅读呢?请你帮我推荐两种方法,并具体说明如何运用。

      你:

    3.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但没有改变人们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介质。 B . 2019~2021年,国民图书阅读率逐年增加,说明深阅读的人数逐年增加,浅阅读的人数逐年减少。 C . 利用数字化阅读工具进行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D . 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追求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容易浅尝辄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