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乐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3-10-16 浏览次数:13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共75分)
  • 1. 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中国文明起源的)这些遗迹遗物的时代不限于夏商,分布地区地域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这一现象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 在夏商之前 B . 呈现多元化 C . 具有统一性 D . 集中在中原
  • 2. (2020高二下·枣庄月考)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 .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 3.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使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通过这些诸侯国实际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西周统治者辛苦打造的这套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礼乐制 C . 世官制 D . 禅让制
  • 4. 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秦朝统一货币旨在( )
    A . 扩大统治疆域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促进经济发展 D . 推动南北交流
  • 5.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治理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这些机构( )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迁徙到内地的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

    军等

    不具备设立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A . 减弱了华夏认同观念 B . 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 C . 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D . 有助于促进民族交融
  • 6. 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据此推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
    A . 世俗化 B . 儒学化 C . 中国化 D . 思辨化
  • 7. 封建制度确立后,中国古代的多数地主选择了租佃方式,“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有了一定前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这说明租佃方式( )
    A . 逐步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B . 损害了多数地主阶层的利益 C . 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D . 巩固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
  • 8. (2022·全国甲卷) 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 . 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 .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 . 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 . 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 9. (2021·全国甲卷)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A . 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 .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 . 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 . 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 10. 1868 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 1879 年底,共计销售译书 32111 部,共83454 册。这( )
    A . 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B . 突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 C . 增强了变法维新的力量 D . 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 11. (2023·全国乙卷) 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 . 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 .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 . 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 . 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 12.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洋务派要求清廷遣使列强,对西方向中国的遣使做出对等性的反应。直到1876年清廷才初步制定出使章程,此后选派驻外使节的主要方式均为通过总理衙门和南北洋大臣的举荐。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 . 外交体制的近代化转变 B . 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 朝贡贸易体制的颠覆 D . 政府主动适应外交变化
  • 13. 下表是中国近代史上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他们探索的共同主题是( )                                                                                                                                                                                                    

    代表人物

    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

    地上天国

    曾国藩、李鸿章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变法

    孙中山、宋教仁等

    民主共和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

    社会主义

    A . 民主科学 B . 救亡图存 C . 中西并重 D . 实业救国
  • 14. (2023·全国甲卷) 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 . 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 . “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 . 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 .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 15. 下表是不同学者关于近代中国五四运动的认识。这反映出五四运动具有( )

    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一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派的批判:中国的一场灾难;唯物史观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五四革命的强势话语系统;自由主义西化派有关五四启蒙的渐进的弱势话语系统;文化保守主义派构建的反五四话语;系统共产党的解释——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

    A . 内容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B . 斗争的革命性和彻底性 C . 策略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D . 结果的进步性和群众性
  • 16. (2023·全国甲卷)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 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 . 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 17. 1929 年,毛泽东在新泉整训中发动红四军官兵进行大讨论,让大家在讨论中认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危害性以及纠正这一错误思想的必要性,从而实现思想统一。此次大讨论( )
    A . 实现了工作中心转移 B . 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 C . 助推军队战斗力提高 D . 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 18. 1927年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政策。但 1942 年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政策,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提出“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中共抗战前后土地政策的调整( )
    A . 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 B .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 C . 扩大了中共阶级基础 D . 加快了抗战胜利进程
  • 19. (2023·全国甲卷) 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 . 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 . 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 . 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 . 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 20. 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

    A .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 . 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 .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 21. 时代热词是每一时代特有的主题反映。下列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是( )
    A . 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另起炉灶 B . 南方谈话;九二共识;香港回归 C . 乒乓外交;杂交水稻;中日建交 D . 三个代表;绿色低碳;精准扶贫
  • 22. 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这一举措( )
    A .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B . 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束缚 C . 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务实 D . 改善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
  • 23.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强调说:英国人不该对香港的回归耿耿于怀,她称赞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这一“天才的创造”是指( )
    A . 基层民主 B . 土地流转 C . 科教兴国 D . 一国两制
  • 24. (2023·全国乙卷) 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 . 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 . 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 . 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 25.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导致图中第三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加入世贸组织 B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C . 八字方针调整 D .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大题,共25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朝由于郡县之外,还有王侯国制度,以致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亲自参与制定适用于十三部刺史的监察法律《刺史六条》。第一条是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的暴行,余下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高官的种种不法行为,如不奉诏书聚敛为奸、喜怒无常任意杀人、选举官吏营私舞弊、纵容子弟为非作歹、勾结豪强鱼肉乡里等等,表明了《刺史六条》的打击对象。《刺史六条》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以后的监察立法提供了经验。

    ——摘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1日06版)

    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法制文明发展的时代,监察法也有了新发展。玄宗时期,在总结监察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监察六法》:“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摘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1日06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刺史的职能,并评价刺史制度。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刺史六条》相比,指出唐朝《监察六法》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产生不同的原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追随殖民者而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会医院,后深入到内地。20 世纪初,教会大学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西医东来,推动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1906 年,清政府设民政部,下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同时,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起步。上海华界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基本采纳了租界的办法,并在食品检验、疾病预防等方面与租界合作。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在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卫生状况很差。

    ——据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同时,在城市职工中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并采取减免收费的办法加强对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流行疾病的治疗。为消灭血吸虫病,1955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在疫情严重的江南各省建立了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

    ——据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与晚清时期相比的进步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建国初血吸虫病的防治为例,说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