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9-27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24分)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树树皆秋色,。(王维《野望》)
    2. (2)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3. (3) 刘祯《赠从弟》(其二)诗中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山上松”的雄健挺拔的诗句是:
    4.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 (5) 请把李贺的《雁门大守行》默写完整。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wèi miǎn
    2. (2)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1áng 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3. (3) 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miào shǒu ǒu dé,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4. (4)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zì chū xīn cái,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谈起围棋,这孩子说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 连专家都惊叹不已。 B . 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梅花竞相开放,金黄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浮动,真让人感到如花似锦 , 春意盎然。 C . 这篇文章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 . 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使人有一种妙手回春之感。
  •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否具有“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在“走出”前加上“能否”) B . 为了防止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家庭、校园、社会等多方面、多领域需要齐心协力。(将“事件”改为“案件”) C . 随着抖音、快手等手机视频软件的流行,使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手机。(删去“使”) D . 《我不是药神》以细腻的真情引发了观众的强烈感触,她们用“至真至诚,至情至性”来形容这部影片。(将“感触”改为“共鸣”)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  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动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向善”的活动主题。“向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敦亲睦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

    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标题:

    理由:

二、阅读。(46分)
  • 6. 课内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 焉置土石/年九十 B . 不若孀妻弱子/益其所不能 C . 渤海之尾/诉法律 D . 而谋/斯是陋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3)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 . 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告之”、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 .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 . 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 7. 课外文言文阅读

    楚太子养枭

    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翼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闻之,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春中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

    【注释】枭:一种外形似猫头鹰的猛禽。

    1. (1) 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以梧桐之养枭/此皆良 , 志虑忠纯 B . 亦何异乎梧桐之实养枭/人废言 C . 食何与/湖中得更有此人 D . 为李园所杀/为众人
    2. (2) 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而 君 宠 荣 之 食 之 以 玉 食 荐 之 以 珠 履 将 望 之 以 国 士 之 报。

    3. (3) 你从这个故事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8. 现代文阅读

    苏州园林(节选)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 (1) 本文段主要说明苏州园林(  )
      A . 不栽种松柏和道旁树的原因 B . 栽种藤萝的原因 C . 栽种和修剪树木 D . 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2.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段的结构是总——分——总。 B . 文段中“寂寞”的意思是单调。 C . 文段中冒号的作用是表示解说。 D . 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慕状貌、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3. (3) 文段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
  • 9. 现代文阅读

    朴朗呤教授

    记得这是欧洲大战中一个朔风怒啸,霜封大地的清晨。一间暗淡阴森的课堂内,已经坐定了不少男女学生,一个个呵手蹬脚,意在暖寒。可是呵出来的气,却也以为空中太冷,一珠珠都飞到玻璃窗上,互相取暖。

    ②在嘈杂喃喃的细语中,我听明了一个女生说道:“朴朗呤教授今天未必来上课。”这话原是向我同位的女同学说。我不待她答,就急忙问道:“报上所载的朴朗呤教授的儿子昨天在前线被害了,可就是她的?”“可不是她的!这是她第三个儿子为国家牺牲了。真太可怜!以后她就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了。”她的声音里满含着凄惋与同情。

    ③今天的希腊悲剧课还能不能上成?

    ④——这成了大家心中共同的疑问。大家一边议论,一边等待;既希望她在家休养几天,又害怕她真的不来。

    ⑤上课钟终于发出暮鼓晨钟的音节,全堂顿时静肃如绒。呵手蹬足所拒抗不住的厉寒,却为这沉肃所征服了。大家精神焕发地凝视着讲台左侧的门,默伺它的移动。各人的眼膜上果然触着一种波击。门开处,一个五十来岁,头戴黑色方角博士帽,身披黑色宽大博士袍的女教授,憔悴容颜,惨淡面目,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全体同学,不约而同的,如触电般,同时站起,向她整整低头五分钟。她不胜了,眼泪如泉奔如川决,簌簌然直流而下。这神圣的五分钟纯为无声的悲哀所盘据。最后,她拭干了眼泪,一声“请坐”,就开始讲论“七军攻笛博城”的伟大的古希腊悲剧了。声音洪亮,气概激昂,可是哀思凄恻,痛隐眉梢,仿佛哀蒂阿克利就是她自己的儿子。

    ⑥身世坎坷,人生难免。可是以一弱女子,能以这种不屈不挠,敛神忍痛的态度担当之,而孜孜不息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这是多么沉毅而悲壮的精神!

    (选自《袁昌英散文选集》,语段、语句有调整)

    1. (1)  第①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交代了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2. (2)  简要分析第③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 (3)  第⑤自然段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朴朗呤教授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 (4)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三、作文。(5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调整原来的状态,才能得到进步。调整思路,发现柳暗花明;调整方法,顿觉峰回路转;调整态度,问题迎刃而解……

    ②一个家庭,可以代代传承优良传统;一所学校,可以届届传承优良作风;一个民族,可以世世传承美好精神……因为传承,一个集体始终保持优秀本色;因为传承,一个家族一贯坚守出众特征。

    请根据上述文字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题目要包含词语“调整”或“传承”;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 11.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然后完成题目。

    ①这个寓言是造谣,蝉并不是乞丐,虽然它需要邻居们很多的照应。每到夏天,它成阵地来到我的门外唱歌,在两棵高大筱悬木的绿荫中,从日出到日落,那粗鲁的乐声吵得我头脑昏昏。这种震耳欲聋的合奏,这种无休无止的鼓噪,使人任何思想都想不出来了。

    ②有的时候,婵与蚁也确实打一些交道,但是它们与前面寓言中所说的刚刚相反。蝉并不靠别人生活。它不到蚂蚁门前去求食,相反的倒是蚂蚁为饥饿所驱,乞求哀恳这位歌唱家。我不是说哀恳吗?这句话,还不确切,它是厚着脸皮去抢劫的。

    ③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④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

    ⑤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

    ⑥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⑦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

    ⑧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⑨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1. (1)  联系原著,说说“这个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2. (2)  虫性与人性交融是原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选文简析。
    3. (3) 选文末段画线句子给读者怎样的深刻启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