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3-10-16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境)的考古现场首次在四川大规模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而在该遗址发现的双耳罐、圈足杯等陶器中,有不少也明显带有甘肃齐家文化等文化的痕迹。据此可推知,该遗址文化时期(  )
    A . 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B . 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C . 存在着跨区域文化交流 D .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 2. 先秦时期强调“夷夏有别”,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成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而《史记》中认为匈奴是皇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汉武帝时期泰山刻石碑文中“四夷”臣服、万邦来朝是帝王功成业就的重要标志。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汉代( )
    A . 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B . 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 . 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 . 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
  • 3. 唐以前的谏官均为宰相的属员,而宋代台谏官由宰相任免变为皇帝“亲擢”。宋代法律明文规 定“选谏官、御史,凡宰执之臣曾所荐者,皆不与选”。这表明宋朝(  )
    A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 三省体制已名存实亡 C . 中枢制衡机制日益完善 D .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4. 元朝时,福建泉州蒲寿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泉州被升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明朝嘉靖时暂罢泉州的市舶司,泉州从一个国际性的港口沦为一个地方性的港口。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对外政策的变化 B . 白银的大量外流 C . 朝贡贸易的衰落 D . 丝绸之路的废止
  • 5.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同时,大力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以下对明朝边疆治理解读正确的是(  )

    ①解决了明朝内陆和边疆的危机 ②体现重北轻南、怀柔南方的特点

    ③将卫所制度和土司制度相结合 ④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④
  • 6. 下面是1895~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代 商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额(千元) 设厂数 资本额(千元)
    1895-1914年 53 4 697 196 280 000
    1914-1919年 463 90 801 116 103 153
    A . 中国近代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 . 内外环境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C . 社会经济发展的半殖民地性突出 D . 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7. 有学者说:“从戊戌到义和团再到辛亥,由托‘古’到灭洋再到皇权倒塌与复辟,纷纷扰扰,于是 怀疑、否定与批判,成为他们的特色。他们力求突破19世纪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和思想观念中的‘体用二元’僵化思维模式。”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 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 B .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性的解放 C . 当时各流派思想出现融和的趋势 D . 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 8. 下面是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这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A . 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B . 使革命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C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D . 基于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目标
  • 9. 1954年1月,在北京展览馆的建设工地上,当工程进入冬季施工最紧张的时候,18名青年团员自发地成立木工青年突击队,以181个工日完成原计划478个工日的任务。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青年木工技术水平高超 B . 社会主义社会的氛围良好 C . “左”倾的错误有所抬头 D . 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 10. 上海市于1986年选出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最后正式批准了1家企业为股份制试点企业,并于1987年1月向社会公开发行了股票。形成了国家股占74.5%、单位股(指“公司”以外企事业法人单位认购的股份)占1%和先后三次发行的个人股共占24.5%的多元股权结构。这一做法(  )
    A . 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 . 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 深化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
  • 11. 非洲文明历史悠久,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下面是古代非洲文明示意图,这可用于说明古代非洲大陆(  )

    A . 处于世界文明领先地位 B . 多数国家实行政教合一 C . 文明相对闭塞独立发展 D . 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 12.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 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由此可见,古代罗马法( )
    A . 主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B . 崇尚理性和追求正义 C . 渗透古代希腊文明的特质 D . 保障了司法审判的公正
  • 13. 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指出,棉的资本主义化彻底改变了棉花的命运,讲述了一个“由欧洲主导的棉花帝国兴衰的故事”。这一 “故事”反映了(  )
    A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B .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C . 欧洲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D . 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具有同步性
  • 14. 马克思在1870年9月说:“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马克思意在说明(  )
    A . 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的必然性 B . 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 C . 巴黎公社失败教训需要总结 D . 空想社会主义难以解决现实问题
  • 15. 早在19世纪中期苯胺燃料制造业起步的时候,就有一些德国的燃料企业建立自己的实验 室。截止1900年,被德国最大的6家化学公司雇佣的科学家已达到650多名。类似的实验室在IBM、杜邦、美孚石油、福特汽车等公司都设有,到1927年已达到1000多个。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普遍确立 B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D .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紧密结合
  • 16. 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
    A . 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 . 容易导致被西方文化同化 C . 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 . 有助于推动民族认同建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5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之前,东部鲜卑原牧于鲜卑山为中心的地区。汉武帝时,南下作乐水(饶乐水,今西 拉木伦河及下游新开河的统称)流域。东汉初年,再次南下边塞塞外……唐通天元年(696年)“天下大旱”,契丹驻牧地西拉木伦河流域尤其严重,人畜饥饿,于是首领率部众南下,深入到冀、赵、瀛等州。契丹人口在唐初为22万,辽建立时为75万,统和十八年(1000年)达到100万。东北诸族间、各民族内部间,政治军事斗争时有发生,甚至相当激烈、残酷。胜利者称王称霸,掠夺人口财富,抢占优良草场和森林狩猎区,某些不甘心屈辱和死亡的失败者常率领部众远走他乡,脱离斗争旋涡,来到易于取得生活出路的南部和西部。金政权原都于上京会宁,1151年南迁至1000余公里的燕京,大量女真人随之到这里。迁都是为了“强效华风,光宇中土”。成吉思汗不断南下,忽必烈南下灭宋,统一全国等均是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实现的。

    ——摘编自曲守成孟古托力《古代东北民族南下西进规律性运动考论》

    材料二

    1861年清政府“弛禁”以来,大批关内移民涌入东北垦荒种地,到清末民初,奉天全省垦 地面积6682.6万亩,大片荒地得以开垦。宣统元年(1909年),黑龙江先后设立了移民农业公司、和利民公司,引进国外机械,雇佣移民开垦荒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东北的大豆玉米、高梁等农作物产量跃居全国前列,并大量内销和出口。随着关内移民人口的持续增加,农产品出现剩余,与之相关联的油坊、烧锅、磨坊等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之后,面粉厂、农具厂、服装厂也相继出现。随着1897年中东铁路兴建,东北地区开始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到1916年哈尔滨总人口已达16~17万人,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中型城市。苏俄报刊曾披露:“俄国所最惧者,为中国之移民。中国人于二三百俄里之边境附近安置多数农人,使其人民移住自兴安岭至伊尔赤西之地。”1928年《东方杂志》亦提到“东三省华人既这样发达,日本人欲在这三千万群众之中,实行其自由行动,恐非易事。”关内移民到东北,只有紧密团结、互帮互助才能得以生存,这逐渐形成了东北文化中重亲情、讲义气、待人以诚等性格特点。

    ——摘编自王延荣《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北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发展的主要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文化历史责任的主要担当。而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视野下变迁与转型的历史,即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背景下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的历史。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各阶级集团的政治改革和革命活动都体现出他们自觉的思想文化诉求,代表着本阶级集团利益的思想文化水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选取中国近、现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时期,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 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拉丁语最早只是古罗马拉丁姆地区的方言口语,且没有书面形式。随着罗马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并在这些地区作为通用语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作为帝国名义上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也由此开始进入基督教教会。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拉丁语的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揭示了早期国际通用语的形成演变过程。罗马统治者通过军事征服的方式扩展疆土,将其语言也带到被征服地区,拉丁语作为行政通用语便成为理所当然之选。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展,拉丁语的影响逐步延伸到更高的文化层面,成为宗教领域、科技和学术领域的通用语。文化的传承具有延续性,即便罗马帝国灭亡了,拉丁语的通用语地位仍得以保留下来。

    材料二

    16世纪初,英语仍然只是英伦三岛的语言。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英语也随之被带到世界各地。1600年,英国因贸易需求成立东印度公司。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永久定居点——詹姆士城。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建立殖民点。1840年,英国占领新西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的殖民扩张史就是英语的全球传播史。在上述这些地区,英语逐渐稳定下来并发展出多种变体。截至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日不落的语言”。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亚蓝、刘海涛《国际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特点与模式》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拉丁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语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相同之处。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是移民构成的国家,建国初美国明确了不同民族(种族)混居、不设专门区域政策。内战后,联邦政府不惜动用军队和国民警备队来强制执行种族平等、取消隔离的法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通过三次《民权法案》,给予黑人和其他种族(民族)平等的选举权、教育 权、就业权、婚姻权、公共设施使用权等。20世纪80~90年代美国英语推广组织促成了19 个州宣布英语为官方语言。为应对不同民族(种族)语言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和需求,截至2001年,美国全国开设了150多种语言的课程……随着移民数量的持续上升,亨廷顿认为,盎格新教传统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是墨西哥移民,他们缺乏融入美国社会的兴趣且规模巨大,使美国分化成为“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

     ——商编自楚树龙、李扬《美国的民族、种族政策及其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剥削制度,实现了各族人民在分配方式、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平等。改革开放后,又制定了诸多民族政策推进各民族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1979年,实施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计划,建设民族地区的科技队伍,推进了各民族的经济发展。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了法律制度和政治纲领的融合统一,为各民族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广大西部少数民族迎来了发展机遇。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指明了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向和重点。2020年年底,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发展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使各民族精神相依、人心齐聚,以强大的凝聚力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摘编自林清新《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展历程 •主要特征 •经验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民族政策相比,中国民族政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我国民族政策不断发展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