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25 浏览次数:27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有学者认为,姬周建国以后“兴灭国,继绝世”,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资源。下列史料能够支持此论点的是( )                                                                                                                                                  

    A

    丁未卜,王贞:余惟羌循

    《甲骨文合集》

    B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

    《史记.管蔡世家》

    C

    令克侯于燕

    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克罍、克盉铭文

    D

    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

    河南固始县墓葬宋景公嫁妹铜簋铭文

    A . A B . B C . C D . D
  • 2. 东汉名士崔寔在《政论》中说:“值厄运之会……政多恩贷”“皇路险倾”“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据此可知,崔寔旨在( )
    A . 推行无为而治 B . 探索济世之道 C . 弘扬尊法抑儒 D . 完善监察立法
  • 3. 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务、商税使、知市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另外,在使职差遣制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藩镇的这些举措( )
    A . 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 B . 扭转了封建王朝的走向 C . 导致割据型藩镇日益增多 D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4. 朱熹评论:“盖韩公之学,见于《原道》者,虽有以识夫大用之流行,而于本然之全体,则疑其有所未睹。且于日用之间,亦未见其有以存养省察而体之于身也。”据此可知,朱熹( )
    A . 否定了《原道》的价值 B . 倡导学术交流 C . 致力于重建儒学体系 D . 主张三教融合学体系
  • 5. 据《元史.天文志》载: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取直测影”、纬度间隔为原则,遍及北海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州、大都等7个测点。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授时历》。据此可知,元朝四海测验(  )
    A . 加强了京畿地的基层管理 B . 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疆域 C . 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 D . 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 6. 洪武年间,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安置如同其他官员一般集中在衙门附近,官宅由官方建设管理,“以别民居”,位置如下图所示。这种布局( )

    A . 保证了中央官府行政效能 B . 服务于皇权政治的需要 C . 显示了北平城的建筑水准 D . 蕴含着“天人感应”观念
  • 7. 1823年,山西日升昌票号问世。它创新了分红机制:一是“预提护本制”,即账期分红时,从红利中提留款项,专款存储,以防空底;二是“公座厚利制”,即在员工身股和财东银股的红利未分配之前,存下一部分相当于公积金的利润。这些创新着眼于( )
    A . 票号经营权的独立性 B . 经营成本的降低 C . 纸币防伪功能的增强 D . 利益风险的防范
  • 8. 下图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办的周刊《革命画报》刊登的一组绘画。该组绘画( )

    A . 开创了白话报刊形式 B . 谴责了北洋军阀政府 C . 宣传了北伐战争成果 D . 彰显了政治建军原则
  • 9. 美国学者韩丁在长篇纪实文学《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高度赞誉一份20世纪40年代的红色文献,称其在中国内战时,恰如《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据此推断,该“红色文献”( )
    A . 见证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B .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C . 承认并限制封建剥削和债务 D . 废除了中国农村土地私有制
  • 10. 1963年7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政府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倡议全世界各国首脑会议的声明》,对美苏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1963年7月29日,戴高乐公开谴责了美苏共谋核垄断地位和歧视他国的做法。这反映出当时中法两国( )
    A . 结成了反霸权主义同盟 B . 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C . 在国际问题上存有共识 D . 携手改变国际格局
  • 11. 发现于巴格达附近、早于《汉谟拉比法典》的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仇恨其城邦,并逃跑了,另一人娶其妻,当他回来时,他不得对(原)妻子主张权利。该规定( )
    A . 宣扬了汉谟拉比国王的功绩 B . 得益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C . 展示了古代埃及的法律成果 D . 旨在维护国家公共利益
  • 12. 在微型叙事诗集《波罗金诺》中,尼古拉一世时代的“我”采访了参加过波罗金诺战役的俄国老兵。老兵激动而自豪地回忆起1812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咱把烧毁的莫斯科扔掉,/可没把法国佬轻饶”?/“法国佬在狂呼乱叫”。这表明该诗集( )
    A . 渗透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观念 B . 描述了拿破仑帝国走向瓦解 C . 宣扬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D . 揭示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惨烈
  • 13. 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疾呼:所谓的新济贫法不是“剥夺了你们接受贫民院救济的权利吗”?“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好吧,那就把它连根拔掉,而他们就得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 . 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严重 B . 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 C . 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 D . 议会改革理顺了社会秩序
  • 14. 下表为美国1914—1916年对相关国家的贸易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年份

    对英法意俄的输出

    对德国及奥匈的输出

    单位(美元)

    指数

    单位(美元)

    指数

    1914

    824860237

    100

    169289775

    100

    1915

    1991747493

    241

    11878153

    7

    1916

    3214480547

    389

    1159653

    0.68

    A . 协约国经济更加繁荣 B . 大战局势即将发生变化 C . 同盟国扭转外贸逆差 D .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 15. 1950年,印度宪法第17条废除不可接触制。1951年,印度宪法增添了“在第十五条中,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国家为公民中的落后阶层或‘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社会和文化上的进步采取任何特殊的措施”的规定。这些规定意味着印度( )
    A . 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B . 民族经济日益发展 C . 种姓观念已被抛弃 D . 国家治理有所调整
  • 16. 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积极支持外资机构设立亚洲货币经营单位,并于1978年全面放开外汇市场。1990年,新加坡将外国人持有本地银行股权比例的上限由20%提高到了40%。这反映出新加坡( )
    A . 大量吸引精英移民 B . 开创发展知识经济 C . 经济发展潜藏危机 D . 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蕃客”是宋代对外商的称呼,他们从事中外贸易主要有3个方向:一是沿陆路上丝绸之路前往西亚、中亚;二是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前往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之后前往中东、非洲、欧洲;三是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宋朝的铜钱随着贸易大量来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10万贯铜钱运回日本,结果台州城陷入了“钱荒”。此外,今阿拉伯地区、非洲东海岸发现过大量宋代铜钱。除了上述这些国家,两宋还分别与辽、西夏、金等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哲宗时供备库使郑价出使辽朝,回来报告“北界支到抬箱人例物见钱七十余贯,并是国朝新铸钱宝”。

    —摘编自陈忠海《宋代铜钱的“国际化”》

    材料二:英镑的国际化历程可追溯至18世纪。17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金融革命”,信贷工具、银行网络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英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输出国。18世纪后半期,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19世纪70年代,通过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19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摘编自于永臻《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铜钱流入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并分析对宋朝的影响。
    2. (2)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铜钱和英镑国际化的共同因素。
  •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农村治理路径明显变化的60年,最能反映这场变革的是农村治理方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1982年村民自治写进了宪法,自1983年到1985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工作。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摘编自戴玉琴、高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等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
  •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6世纪,法国一批人文主义作家就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兴趣。拉伯雷认为,“智慧的神瓶”在中国,蒙田把中国看做“欧洲的典范”。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并把“中国风”吹向整个欧洲。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是最有理性的”,他还将中国人推崇的“理”解释为“自然之光”。为了发扬光大他所说的“中国精神”,他进而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写出了剧本《中国孤儿》。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法国对中国印象”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1914年,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社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整。以英国为例,当政者通过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缓解了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除俄国外,欧美其他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民主。为了应付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所带来的新问题,英美两国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还开展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或加强官僚制度。1871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也进行了调整。比如英国,它在1870年以前实行的是经济上的放任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加剧,统治集团改变了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美法德诸国也推行工人福利政策,尽管背景因国而异,但无一例外,这些国家的劳工立法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实施的。

    —摘编自刘祚昌《1871—1914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调整》

    材料二:到1900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提及“世界文明”。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土崩瓦解。科学的思想到处改变着旧有的思想方法,就像当年在欧洲发生过的那样。

    —摘编自(美)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1914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所进行的调整。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世界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这种“世界文明”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