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石室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零诊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25 浏览次数:4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绝大多数官职都不是通过选民投票而是抽签产生,上至执政官、议事会议员,下至基层单位德莫的长官,概莫能外。这一现象( )
    A . 说明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 B . 是雅典民主程序不完善的写照 C . 表明雅典民主改革极不彻底 D .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主平等
  • 2. (2023·吉林三模) 下表为古罗马时期契约形式的三个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契约形式

    主要特点

    十二铜表法

    “耐克逊”(nexum)交易

    要求双方到场,有公证人,对神宣誓

    市民法

    文书契约

    双方到场,举行特定仪式,签署文书

    万民法

    诺成契约

    无需双方到场,无需仪式,双方同意即可

    古罗马契约形式的变化表明( )

    A . 境内商品贸易活动与日俱增 B . 罗马法逐渐淡化司法程序 C . 民众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D . 贵族与平民矛盾日渐缓和
  • 3. 苏格拉底说过:“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好一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却能使人富有美德。”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
    A . 推崇理性思维 B . 强调道德的相对性 C . 反对追求财富 D . 重视人的尊严
  • 4. 在1338年的佛罗伦萨9万人口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这些儿童在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实用和职业性是其显著特色。这反映了当时( )
    A . 城市商业社会的需要 B . 社会世俗教育的普及 C . 基督教会权威的丧失 D . 宗教改革成效的显著
  • 5. (2022高三上·扬州月考) 16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的《禁止上诉法》规定,有关遗产继承与婚姻方面的案件不得从坎特伯雷大主教法庭或约克大主教法庭上呈到罗马教皇法庭。《至尊法案》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被尊为英国教会在尘世的惟一最高首脑。这些法律规定(   )
    A .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B . 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C . 促进了英国民主的发展 D . 确立了法律至上原则
  • 6. 英国启蒙运动中“自由”主要是针对不允许政府随意征税及买卖不受政府太多干扰的“自由”;法国启蒙思想中“自由”主题则是“政治自由何以可能”;德国启蒙思想中“自由”蕴含“理性自由",追问“什么是启蒙”。英、法、德三国启蒙运动中“自由”内涵的不同缘于其( )
    A . 资产阶级力量的大小 B . 工业革命发展的程度 C . 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 . 传统文化理念的追求
  • 7. 1831年,英格兰南端的老萨鲁姆是位于一座小山顶上、方圆不过百米的一块地方,完全不是什么城镇,它却是一个选邑,可以每年选两名议员进议会。新兴工业城市伯明翰人口超过十万,却无选民和议员名额。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 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的妥协 B . 封建势力牢固控制国家政权 C . 经济发展与政治革新的滞后 D . 阶级矛盾影响工业革命进展
  • 8. 18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埋怨梳毛机导致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无以持家,并且呼吁雇主们抛开偏见和私利,禁止使用机器;但即便是开明的雇主,虽承认机器对工人造成极大的危害,可他们仍认为机器的使用必不可少,否则意味着行业的衰落。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 . 工人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B . 劳资双方因利益不同开始对立 C . 议会改革形势迫在眉睫 D . 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 9. 19世纪末,英国棉花种植协会在非洲进行了大量的棉种试验。英国棉花种植协会派专家教非洲农民棉花种植技术,并且制定棉花销售等相关法规,给予英国棉花种植协会特殊照顾。这一做法( )
    A . 推动了非洲地区的工业化 B . 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C . 满足了资本原始积累需要 D . 强化了殖民地对英国的依附
  • 10. 18世纪美国人的思维中,普遍抱有“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的思想。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 )
    A . 完善了国会的立法体系 B . 形成了两党交替执政的格局 C . 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D . 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 11.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政权组织的法律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实行。这表明法国( )
    A . 总统拥有立法权 B . 议会权力至上 C .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 实行分权制衡
  • 12. 德意志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防止法国革命在本国重演,使德意志通过“自由、和平的努力”而非革命暴力,以一种“最好的和最人道的方式”迈入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据此可知,德意志(   )
    A . 政治改革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B . 军国主义思想的滋长 C . 走上了和平渐进的发展之路 D . 国家统一具有必然性
  • 13. (2022高三上·张掖月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述材料(   )
    A . 表达了家国情怀 B .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秘密 C . 体现了唯物史观 D . 指出了进化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 14. (2022·安康二模) 巴黎公社颁布法令,禁止工厂主任意罚款和非法克扣工人工资,规定(1871年)3月18日以后,“以惩罚名义收取的一切罚款和扣款,应从本月法令公布之日起半个月内,退还给原被罚款人”,违者严惩。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 .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B . 力图维护社会公正 C . 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D . 依靠群众夺取政权
  • 15. (2022·湖南) 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 . 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 .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 . 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 . 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 16. 1931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将每周7日工作制改为6日工作制,改革工资制度,大幅度提高钢铁、机器制造行业以及熟练工人的工资,还强调全力发展苏维埃商业,废除了一些工业品的凭票售货。这表明当时苏联在经济建设中( )
    A . 注重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 . 不断提高工人收入水平 C . 试图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D . 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 17. 如表是苏联1961~1982年的经济增长统计表(年平均,%)。据表格可推知,该时期苏联( )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2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3.3

    国民收入

    6.5

    7.8

    3.2

    1.0

    2.6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4.0

    基建投资

    5.4

    7.3

    6.7

    3.7

    20

    A . 国民经济增速持续下滑 B . 滞胀危机阻碍经济增长 C . 传统经济体制趋于僵化 D . 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 18. 1934年,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我愿意,我相信你们也愿意接受一个宽泛的自由定义,在这种定义下,我们走向更大的自由,走向普通人之前从未享有过的更大的安全保障。”这说明罗斯福( )
    A . 继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 . 开始认识到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C . 努力维护小生产者利益 D . 寻求平衡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
  • 19. (2022·巴中零诊) 二战后,西欧国家政府制定计划,鼓励农民合作使用拖拉机,还向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政府的援助促进了重新造林、电气化、灌溉项目和道路建设,战后20年里西欧农业经历了“绿色革命”,生产力提高了30%,法国、荷兰等成为主要的食品出口国。该材料反映了(    )
    A . 西欧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B . 西欧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证 C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D . 西欧国家经济体制发生异变
  • 20. (2023·新疆一模) 1962年,赫克舍被肯尼迪任命为总统艺术顾问时说:“如果美国要想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领导,对美国生活这一部分也就是现代艺术绝不能忽视,或者至少应与美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一视同仁。”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 . 利用现代艺术宣扬其治国理念 B . 企图借助文化主导实现外交战略 C . 重视现代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 D . 对待艺术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 21. 20世纪60年代,美国贸易顺差不断减少,1971年5月,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贸易逆差,以后赤字不断扩大,大量流入欧洲的美元开始贬值,成为不受欢迎的货币。这表明( )
    A . 布雷顿森林体系岌岌可危 B .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已失灵 C . 美元失去世界货币的地位 D . 世界贸易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 22. 1960年,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这表明( )
    A . 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形成 B . 发达国家丧失经济秩序主导权 C .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 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应对挑战
  • 23. 高尔基的《母亲》是对俄罗斯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作者所塑造的母亲形象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代表。母亲在革命真理的熏陶下,由一名胆小懦弱、逆来顺受的社会底层妇女成长为一名勇敢坚定、不畏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母亲的成长历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作用。与此艺术手法相似的文学作品是( )
    A . 《巴黎圣母院》 B . 《人间喜剧》 C . 《二十二条军规》 D . 《百年孤独》
  • 24. 下图所示的一组绘画作品都( )

    A . 体现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 . 反映出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C . 凸显出作者对人民群众的关切 D . 利用光学的感觉加强绘画效果
二、非选择题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至17世纪锐减了约90%,同时黑人奴隶被大量运往美洲。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则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至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

    时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其中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8世纪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全球国际人口的迁移与15—18世纪比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迄今为止,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实现思想启蒙,政治变革,经济大发展,有三种现代化模式,可概括如下:

    现代化模式

    代表国家

    特征

    原发式

    英国、美国、法国等

    发展动力来自于社会内部;有起步早的优势;渐进、缓慢,思想启蒙、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后发式

    日本、韩国等

    发展动力源于社会外部的压力与挑战,由国家政府主导推动、借鉴原发式现代化经验,快速、突进,文明不协调

    新发式

    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

    借鉴前人经验,基于国情,正在发展过程的探索中,表现出民族性、文明多样性的发展特征;面临社会内外挑战

    ——摘编自孙鼎国《三种现代化模式比较研究与借鉴》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整体或局部观点,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 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江户时代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幕府和诸藩按照“士农工商”建立分门别类的人口登记簿。明治维新开始后,京都和东京率先建立了户籍制度。1871年,明治政府颁布《户籍法》,以居住地为原则编制户籍,规定把七、八个村编成一个区,作为户籍管理单位。各区设置户长和副户长管理区内户籍,并制作户籍副本上交地方官,再上报府厅、县厅,最后上交中央。《户籍法》把居住在同一地的家族全体成员作为一“户”,规定户主为家族之长,并由嫡长子继承,负责向户长报告家族所有成员的个人信息。家族成员的入籍、除籍、转籍等也均需由户主申报。1898年,《明治民法》进一步提高了户主的权力。1914年,又以简化户籍登记手续为由,废除了与家族成员个人权利直接相关的身份登记簿制度。

    ——据王鹏飞《近代日本户籍制度的建立与变迁》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日本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