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10-12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 1. 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名句。(10分)
    1. (1)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2) 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
    3. (3) 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 (4) 知不足,;知困,。(《礼记·虽有嘉肴》)
    5. (5) 《石壕吏》中,“!”两句在描写中抒情,表现了对“吏”的谴责、对“妇”的同情。
    6. (6) 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庄子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他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wǎng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以书籍为灯塔,人们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因为阅读,许多人超越庸常,积蓄了向上的力量。

    人生因阅读而____。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chì烈的家国情怀。翻阅《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经典,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____;细览《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鉴……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rèn。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迷wǎng

      chì烈

      心游万rèn

      含英

    2. (2) 在上文中,“镜鉴”中“鉴”的意思是( )。
      A . 铜镜 B . 借鉴 C . 鉴察 D . 鉴别
    3. (3)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气象万千    博观约取 B . 包罗万象    博大精深 C . 包罗万象    博观约取 D . 气象万千    博大精深
    4. (4) 关于全民阅读的一则宣传标语,请你写出下半句,注意格式对称。

      倡导全民阅读,

  • 3.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填空。

    冬妮娅好奇地倾听着。渐渐地保尔已不感到拘束了,他像对老相识一样把他哥哥离家出走的经过也告诉了冬妮娅。他们俩亲切、兴奋地谈着,谁也没有注意到已经在那里坐了好几个小时。最后还是保尔突然想起该上班了,就跳了起来,说道:“哎呀,该上班了,瞧,我聊得忘了时间了,该我烧锅炉了。达尼罗准会找我的麻烦。”他不安地对冬妮娅说,“哦,再见吧,小姐,我得赶快回去。”

    1. (1) 保尔是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战士,但从这段文字看,他也有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2. (2) 选文写的是保尔与冬妮娅第二次见面时的情形,这次见面的地点是,见面前冬妮娅正在专心致志地,保尔脚下滑落的一块小石子把她吓了一跳。
  • 4. 下面两幅图表是教育主管部门在落实“双减”政策后的调查统计,请认真研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图一】“双减”政策出台后受访家长的态度调查图 【图二】“双减”政策发布后社会情绪分布图

        

    1. (1) 下列对图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B . 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比反对的要多。 C . 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D . 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与反对的一样多。
    2. (2) 研读图二,就“双减”政策发布后的社会情绪表现,写出你的发现。
    3. (3) “双减”背景下,中学生如何促进自身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做法。
二、阅读(55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⑤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⑥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⑦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⑨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⑩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⑪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⑫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1. (1) 作者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 (2) 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盲目”一词的含义。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3. (3) 文中举了两个具体事例——王阳明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作者自己读书“用功”,这两个事例是不是作者所主张的“格物”?为什么?
    4. (4)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批评了一些观点与现象。请列出其中的两条。
    5. (5) 选文第⑪段与下面这则材料在表达目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972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6. (6) 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 6. 现代文阅读

    在地图上旅行

    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鹜八极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瓣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

    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米以下是深绿,200米至500米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

    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要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1000米。我腾挪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衡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

    ④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于一个奇迹。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楼琴肆和滚滚红尘。

    ⑤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塬广布,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松软黄土。站在陕北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听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所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

    ⑥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伟岸的高原,也有着地球上最雄峻的山脉。地图上的黄色不见了,代之以浅棕,深棕、褐色、紫色,每变换一种颜色,海拔上升1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的地方居然用白色标注。哦,终年积雪的雪线!凡间的色彩已不能说明高原的挺拔,那是接近天穹的地方。

    ⑦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对着地图上

    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我知道,现实世界里,今生今世都不可能攀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此刻我正如高山兀鹫,自由翱翔在世界之巅,俯瞰所能见到的一切。我看到十多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一路排列,它们就像不发一言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域。

    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如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等,但背景多是发生在阳关、玉门关以西,至多北疆一带,提及塔克拉玛干的很少。

    ⑨我略作停留,随即翻越天山,来到遥望阿尔泰山的准噶尔盆地。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莽莽高山,也有浅洼低地,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其周围的一圈陆地,也不得不标注以低于海平面的军绿色。在这片人称中国死海的地方,我定定地站住了。

    ⑩惠风和畅,浅草依依,三三两两的飞鸟掠过湖面,又停在不远处的芦苇之上。远山连绵,牛羊聚集,这田园牧歌般的风光,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遥远的北疆。那么,就让这里成为此行的终点站吧,我将找个幽静处躺下,轻轻逍遥一段宁静时光。

    1. (1) 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3. (3) 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两项是( )。
      A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 瀚海阑于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4) 上文描述的是一场虚拟的旅行,为什么能带给人真实的感受?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 7. 现代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宋高宗赵构)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备上鞍甲)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脱去)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喂食)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1.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之不以其道    策:

      求其能千里也     安:

      行百里始奋迅    比:

      ④褫鞍甲而不息不 汗: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②然非精洁则不受。

    3. (3)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的特点。

    4. (4) 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他们有什么共同希望?
三、写作(55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