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4小题,每小题2分,计68分)
  • 1. 周朝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乐舞修养,并制定了礼乐制度。周王室及贵族子弟从13岁开始,要逐渐学习掌握各种礼仪乐舞,20岁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材料表明周朝( )
    A . 提升贵族阶层的整体形象 B . 强化社会内在的道德修养 C . 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差别 D . 重视维护和规范统治秩序
  • 2.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知州原本称为“权知某军州事(别称‘州将’)”,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牧伯(知州)之缺,止令文臣权莅”,且“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些举措( )
    A . 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 B . 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急速膨胀 C . 削弱了地方州府的物质基础 D . 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 3. (2023·陕西四模) 清代,梅菉镇出现槟榔行、木履行、打铁街等等,而且这并不局限于梅菉镇,雷州府海康县甚至在明代就出现猪羊市、鸡鹅市、鱼盐市、米毅市、槟榔市、布帛市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 市镇经济实现长足发展 B . 专业性市场的发展 C . 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 D .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 4. “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
    A . 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 . 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 . 追求财富是人的合理欲求 D . 存天理消灭追求财富的欲望
  • 5.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黄道婆,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婆家虐待而逃亡崖州,期间学习黎族棉纺织技艺。约40年后重返故乡,改进并推广棉纺技术。然官修史籍不见其名,仅载于元陶宗仪《辍耕录》王逢《梧溪集》、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等。这反映出(  )
    A . 理学思想掌控意识形态 B . 海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C . 传统农学注重经验总结 D . 蒙元政权排斥农耕文明
  • 6. 1832年,英国船只“阿美士德”号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他们在停留上海的7天中发现,有400艘从100吨到400吨不等的船只,装载大豆、面粉,从天津、奉天开来;从福建、台湾、广东,以及越南、暹罗等地开来的船每天有三四十艘之多。据此推断,当时( )
    A . 传统朝贡贸易体系解体 B . 上海成为外贸中心 C . 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 D . 英国觊觎中国市场
  • 7. 1938年11月,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明确其抗战方案,“中国转守为攻、转败为胜时期,其重点是以有限攻势和反击与广泛的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牵制消耗敌人,打破敌人企图,并准备反攻”。该方案反映出,国民政府( )
    A . 调整了抗战御敌的策略 B . 以空间换取时间不打消耗战 C . 整训部队等待国际支援 D . 加强国共合作坚持民族抗战
  • 8. 如表为洋务运动时期一些地方大员就创办企业发表的言论,该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人物

    创办企业

    言论

    云贵总督岑敏英

    云南矿业

    官商大贾多在闽、粤、上海一带地方,而上海尤为总汇之处,须于彼处设法招徕,如克迅速集事

    黑龙江将军恭镗

    漠河金矿

    惟有招摹津沪商人醵资(凑钱)来江承办

    A .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必然性 B . “官督商办”模式的扩展 C . “剿发逆”和“勤远略”的冲突 D . 地方督抚的势力急剧膨胀
  • 9. 据统计,1936年全国工业职工中,近代工厂工人170万,手工工场工人254万,个体手工业者7579万,后两项合计为前者的46倍。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 无产阶级力量亟待加强 B . 经济结构地域分布失衡 C . 近代化受制于内在因素 D . 手工生产仍具传统优势
  • 10. 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吴虞认为墨子关于社会起源的见解和卢梭的“民约论”很相似,方授楚则认为墨家有主权在民的思想,吕思勉认为《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与近代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很相似。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 )
    A . 全盘否定儒家的思想学说 B . 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 C . 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D . 重视墨家学说的复兴发展
  • 11. 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据此能够说明( )

    A . 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 . 新政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得以确立 D . 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领导地位
  • 12. (2023高二下·鹤壁月考) 在1953年为实现普选而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识别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再度识别19个,加上1965年识别的珞巴族、1979年识别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
    A . 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 . 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 . 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D . 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 13. 某文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保护工人、农民、小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和私有财产。”据此可知,该文件( )
    A . 落实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原则 B . 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 明确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 D .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14. 1970年,联合国大会对“阿尔巴尼亚提案”投票表决,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赞成票首次超过反对票。美国为此提出“双重代表权提案”,蒋介石召见其秘书钱复,明确指示:“如果新中国被联合国接纳,台湾当局则停止出席联合国会议。”这表明( )
    A . 中苏结盟发挥影响 B . “九二共识”已经达成 C . 美蒋态度并不一致 D . “一国两制”产生影响
  • 15. 下图是选自《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中的一幅曲线图,该图反映了恢复中国在联大席位的投票情况。下列情况符合史实的是(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 B . 中国外交政策调整赢得更多的国家支持 C . 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推动了外交新局面 D . 中美两国建交推动了中西方关系的缓和
  • 16. 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0亿计或许是全人类中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他的主旨是( )
    A . 提倡中美两国应该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B . 美国仍然应该与中国维持冷战状态 C . 对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感到愤怒 D . 认为对中国的孤立政策是无益的
  • 17.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主要内容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没收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此次土地改革( )
    A . 是民主革命的继续 B . 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C . 获得了各阶级支持 D . 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 18. 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 B . 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C . 社会主义建设成效突出 D . 照抄照搬苏联建设模式
  • 19. 下图是1954年张凡夫等人创作的一幅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引导农民( )

    A . 积极投身土地改革 B . 支持社会主义改造 C . 踊跃加入人民公社 D . 加紧生产率先致富
  • 20. (2022高一上·龙江期末)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有一首歌谣这样写道:“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 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这首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B . “一五”计划时期 C . 土地改革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 21. 下表是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                                                                                                                                                                                                                                    

    年份

    北京

    杭州

    哈尔滨

    备注(单位:平方公里)

    1957年

    4820

    253

    1247

    划出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1958年

    8860

    1157

    1247

    1962年

    27012

    397

    2450

    1965年

    27012

    397

    1334

    A . 国家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B . 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C . 国民经济建设曲折与调适 D . 经济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 22. 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举措( )
    A . 体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 B . 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C . 为东盟的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 D . 推动了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 23. 1978年9月安徽省委针对特大旱灾,决定采取“借地度荒”,规定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农民种麦种菜,鼓励多开荒和利用“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空闲地,谁种谁收。这一举措( )
    A . 抑制基层政府生产自救的积极性 B . 为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提供契机 C . 改变了当地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 D . 打破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主体地位
  • 24. “鸡毛换糖”是浙江义乌长期以来流行的一种小商品交易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方式一度被视作投机倒把,遭到禁止。1982年,义乌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这一变化得益于(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 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25. 下表为《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版本收录的经济部分新词汇,其折射了我国新时期( )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经济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 . 计划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 B . 改革思想的不断解放 C . 城乡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D . 国企改革的逐渐深入
  • 26. 秦时海南被称为“越郡外境”;西汉元封元年在此设珠崖、儋耳2个郡管辖16个县;唐宋时的海南,是中原人避之不及的贬谪之地;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变化深刻反映出( )
    A . 民族交融的记忆 B . 行政区划的变迁 C . 改革开放的缩影 D . 社会发展的历程
  • 27. 1982年,很多来深圳参观的老干部惊呼“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特区姓‘资’不姓‘社’了”,北方党报甚至还刊登文章《旧中国租界的由来》,影射深圳特区是新的“租界”。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
    A .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B . 深圳率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存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现象 D . 深圳未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
  • 28. 中央批准开放经济特区之后提出“不仅是建设一个新城,更是在探索条新路,这就是在借鉴南方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大型城市发展振兴之路。”这开放战略指的是( )
    A .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B . 开放内地省会城市 C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9. 有学者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生成了思想内生规律、实践指向规律、人民主体规律、文化发展规律与道路演化规律。”这五大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深远影响是( )
    A . 促使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 B . 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蜕变与更新 C . 整合了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的思想分歧 D . 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 30. (2023·武汉模拟) 20世纪20年代,某杂志上有人说:“减少工作时间自然是劳动应该要求的……决不是免除劳动困苦之根本方法……大家联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去组织劳动阶级的国家、政府、国会、省议会、县议会去解决劳动自身的困苦。”思想界的这些讨论(    )
    A . 探索救亡图存的新道路 B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 . 为开展国民革命营造声势
  • 31. (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 1950年,毛泽东号召知识分子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由此一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动在知识界迅速展开。1951~1953 年,《毛泽东选集》(前三卷)出版发行,在青年、知识分子等各界人士中形成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这些活动(    )
    A .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B . 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 . 宣传了符合国情的建设理论
  • 32.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性抗的……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此论断( )
    A . 提出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 B . 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相对正确的 C . 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推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 33. 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它( )

    A . 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 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 C . 展现了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D . 肯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 34. (2023·丰台一模) 1977年10月,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不再根据家庭成分限定考生资格。这一举措(   )
    A . 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体现 B . 落实了“百家争鸣”的方针 C . 彻底否定了“文革”的错误 D . 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33题20分,第34题12分,计32分)
  •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67—1887年,进口洋米约为38万担。1920年以后,随着洋米进口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米粮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也开始增加,年均进口量为1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已经突破500万担,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东北地区多数年份维持在二三十万担。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材料二: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国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后被称为“统购统销”。国家掌握粮食和原料后,切断了农民同城市资产阶级的联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到了八十年代,这种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改革的障碍,必须进行改革。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洋米进口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施“统购统销”影响。
  • 36.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社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如下图所示,我们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画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中。S坐标代表自治,L坐标代表法治,V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社会治理的“三轴”。SOL是“自治×法治”,SOV是“自治×德治”,LOV是“法治×德治”。其余分布在空间中的组合就是“自治×法治×德治”,在不同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自治水平高,有的法治水平高,等等。我们可以用“自治指数(Self-governance Index, SGI) 、法治指数”(Rule of Law Index,RLI) 、“德治指数”(Rule of Virtue In dex.RVI)来刻画一个社会的治理水平。

    ——郁建兴、任杰《中国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根据材料,从中选择一种社会治理组合模式,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阐述合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均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