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四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9-14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 1.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大运河的中心是( )
    A . 洛阳 B . 长安 C . 涿郡 D . 余杭
  • 2.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政策中,体现出唐太宗这一观点的是( )
    A . 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B .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 . 和亲吐蕃,民族友善 D .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 3. 七年级(1)班黑板报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该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信息是( )

    A . 盛唐气象 B . 民族文化交融 C . 海外贸易发达 D . 社会经济繁荣
  • 4. (2023七下·盐城月考)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 .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C . 武则天统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D .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 5. (2023七下·深圳月考) 下图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其纹饰取材丰富,有流行于希腊莨苕纹样,波斯的产物连珠,常见于印度舞人,佛教的象征莲花,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多样的装饰折射出唐朝(    )

    A . 边疆巩固 B . 兼容并包 C . 民族和睦 D . 经济繁荣
  • 6. 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朝诗歌有的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有的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有的抒发离愁别恨,有的描绘田园山水、边疆风光,有的倾诉个人抱负遭遇……这表明唐诗( )
    A . 数量众多 B . 内容丰富 C . 形式多样 D . 影响深远
  • 7.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材料可以印证唐朝( )
    A . 民族关系和睦 B . 中外交流频繁 C . 科学技术发达 D . 社会风气开放
  • 8. 七年级(4)班李雷同学要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他拟定了四个题目,请帮他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研究题目( )
    A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 . 国家分裂的时代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 9. 下图反映的是某选拔人才制度在隋朝至两宋时期的演进概况。这一制度是( )

    A . 察举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科举制 D . 世卿世禄制
  • 10. (2017七下·海安期中) 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 统一国家建立 B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 民族政权并立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 11. 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 . 商朝、三国、秦朝 B . 秦朝、商朝、三国 C . 东周、东汉、三国 D . 商朝、秦朝、三国
  • 12.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汗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于这些改革最全面的评价是( )                                                                                                                      

    举措

    具体表现

    取谏汉儒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

    施行“治国安民”方略

    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实施汉制

    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A . 促进经济的发展 B . 有利于民族交融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深受汉文化影响
  • 13. 西周时期,天子传世,父死子继,先嫡后庶,以长不以贤。但天子往往以“贤者不绝于世”的名义,选拔一些贤人之后辅助天子,“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这一做法( )
    A .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B . 破坏了分封制度的原则 C .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 .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 14. 史书记载其“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与该记载相关的是(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郑和下西洋 C . 戚继光抗倭 D . 土尔扈特部回归
  • 15. 唐宋时期,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谚语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一变化反映的是( )
    A . 封建朝代的更替 B . 专制王权的强化 C . 经济格局的变动 D . 农耕技术的革新
  • 16. 小明同学进行专题复习时,搜集到完善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削弱相权、明太祖废除丞相、雍正帝设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他复习的专题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开国皇帝的三把火
  • 17. 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人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 固守传统,重商抑农 B . 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 . 故步自封,闭关锁国 D . 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 18.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 “ 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自秦朝以来, 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
    A . 东起辽东, 西至临洮 B . 东起山海关, 西至嘉峪关 C . 东起辽东, 西至嘉峪关 D . 东起鸭绿江边, 西至嘉峪关
  • 19. 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其代表作是( )
    A . 《窦娥冤》 B . 《西厢记》 C . 《牡丹亭》 D . 《青天歌》
  • 20. 下面图片反映的最恰当的历史主题是( )

     郑成功  赤嵌楼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 对外友好交往 C . 抗击外来侵略 D . 中国古代军事家
二、非选择题(3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灭亡后,中国发生了大分裂,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隋文帝杨坚因其锐意改革、为君节俭而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

    ——摘编自《三鉴斋——隋朝统一与开皇之治》

    材料二:

    图一隋炀帝巡游江都 图二开凿大运河(想象图)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促进了“开皇之治”局面的形成?
    2. (2) 隋炀帝的暴政激起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成为“短命的王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炀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3. (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隋朝短暂而亡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下图)

    材料二: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材料三: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是哪位画家的作品?此图反映了当时哪个城市的繁荣景象?
    2. (2) 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在什么时间完成?
    3. (3) 请你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 23. 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强化自己的皇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撒销)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管理)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掌握)成柄(权力),学士鲜(少)所参决。

    材料二 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用意)?”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 1729年,因用兵西北,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简称“军机处”。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现象?试据材料一概括“帝”实现“自操威柄”的措施。
    2. (2) 材料二中的这种做法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此做法真实意图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这一机构设置于哪个皇帝时期?该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
  • 24. 2023年央视兔年春晚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氛围中上演,其中《一带繁花一路歌》以国际化的元素,展现文明交流互鉴带给各国人民的喜悦与欢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材料三: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2. (2) 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前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条件。
    3. (3)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倡导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有何现实意义?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试试看,根据下面问答提示,把答案编成一段话写出来: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概括为标题),字数控制在12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