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9-18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和运用(17分)
  • 1. (2023七下·礼泉期末)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zhuó)     头(chàn)     红(yān)     怏不乐(yāng) B . 宁(wù)      咀(jué)       冽(lǐng)       息凝神(bǐng) C . (tiē)      鸣(háo)      告(qìng)      忍俊不(jīn) D . 溅(bèng)      疤(chāng)      抖(chàn)      锋芒毕(lòu)
  • 2. (2023七下·礼泉期末)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赤裸 辜负 猥琐 悲天敏人 B . 遨游 蒙眬 闲暇 耐人寻味 C . 点缀 茏罩 取谛 大庭广众 D . 概率 振悚 坚韧 妇儒皆知
  • 3. 经典诗文默写。
    1. (1)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 (2)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 (3)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4. (4)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 (5) 谈笑有鸿儒,。(刘禹锡《陋室铭》)
    6. (6)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两句,表达了在广阔天地面前感受到的那种孤独渺小之悲。
    7. (7) 杜牧的《泊秦淮》意味悠长,“”两句借古喻今,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8. (8) 赵师秀的《约客》中,描写江南雨季特别景致的两句诗是:
  • 4. 名著阅读
    1. (1)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请仿照下面的示例,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海底两万里》是如何巧用悬念来进行构思的。

      示例:《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发现了竹篾泥墙的小茅屋,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形成悬念;直至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除了悬念;随即又产生“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的新悬念。环环相扣,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 (2) 尼摩船长在带领团队进行海底旅行的过程中,对团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尼摩船长有哪些优秀品质。
  • 5.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②经典常读常新,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③读经典作品,或许会有隔膜,这也许可能是时代变迁或语言形式上的生疏造成的。④想着跨越这种隔膜,可以接触人类智慧的精华;你就会有耐心读下去,深入堂奥,大有获益。

    1. (1) 从短语的结构类型来看,第②句中的“人生智慧”属于短语。
    2. (2) 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3) 第④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综合性学习(7分)
  • 6. 班级准备开展以“劳动启心智,向阳共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 (1) 调研组同学以本班同学为样本进行调研,并制作了以下统计图。请你对标教育部对青少年每周劳动时间的要求,概述从该统计图中得出的主要结论。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

    2. (2) 在“我爱劳动”活动环节中,大家认为热爱劳动需践行在实际生活中。请仿照示例再写两个热爱劳动的具体表现及劳动的意义。

      示例:在学校认真完成清洁卫生值日劳动。意义:清洁美化学习环境,培养责任意识。

    3. (3) 学习委员准备在活动结束后办一期关于“劳动创造美”的主题板报,请你仿照“深夜·护士”的描述词,从给出的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描绘平凡的劳动者。

      深夜·护士——白衣天使,护佑生命。子夜时分,柔和的月色和救死扶伤的大爱汇聚成温暖的光。

      备选人物:清晨·交警        傍晚·老师

    4. (4) 请将下面的文字,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劳动启心智,向阳共成长

三、阅读(46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长江和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

    【材料二】

    长江流域良渚古城重见天日,我们祖先坚忍地开辟这广袤的土地,创下了千秋的文化。它既可作为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的实证,又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良渚古城遗址不仅仅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更对全世界、全人类的文明有着普遍的意义和贡献。

    长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长江儿女以敢为人先的拓荒图存精神创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拥有中国第一个博物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个气象站……目前,座座长江大桥已飞扬在滔滔江面,还有五条过江通道也正由蓝图变为现实之中。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保护长江生态、焕发“母亲河”生机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故相推,向产业转型要“出路”。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其转型的过程就像大浪淘沙,总是有一些落后的制造要被“淘洗”出去。唯有既着眼长远谋划,又脚踏实地推进,才能真正打破产业升级的“纠结”,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识变求新,向系统谋划要“动力”。提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认识,形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行动自觉,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通过分类施策、重点突破,舒筋活血、通络经脉,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让长江永葆生机活力。

    携手同行,向生态和谐要“共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好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以和谐发展的生动实践谱写新时代“长江之歌”。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必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不竭动能。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应重点尊重自然规律,可以忽视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 B . 良渚古城遗址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因此只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意义。 C . 产业升级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其转型的过程就像大浪淘沙。 D .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 (2) 【材料三】中说“总是有一些落后的制造要被‘淘洗’出去”,假如你叔叔的化工企业因为长江沿岸整治污染而受到影响,心中有些不快,为了让叔叔能理解长江沿岸生态保护的必要性,请你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对他进行劝说。
    3. (3) 请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为保护建设好长江生态做些什么。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野芦荟

    贾京云

    ①“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这首小诗,让我想到了原来长在院子里的三株野芦荟。

    ②夏日暮雨之后,三五天内都能看出来父亲种的茄子、辣椒都在可劲疯长,迅速地开花、结果、膨大;爬山虎也还贴在壁画上,逐步将壁画中的长城图案慢慢遮掩,直到一阵风吹来,才能看到绿色掩映中的斑驳壁画。植物生长伴随着代谢,拨开亭台轩榭角落里的杂草,才能看见布满烂叶的泥池,再细细一看,才能发现有三株野生的芦荟。

    ③为什么说是野生的芦荟呢?翻看到的那三株芦荟,虽然叶子还算粗壮,但看起来病恹恹、灰蒙蒙的,叶子上的那层灰,洗不掉般,像刻在骨子里的;部分叶子上还有一些斑驳的黑点,不知道是光照不足,还是虫子撕咬的;叶子与叶子中间的芯里面积累了一些黑黑的泥土。也许是走廊将阳光全部挡了去,它的四周连一株像样的植物也没有,它独自在烂叶的泥池里掩饰着自己的狼狈。我竟有些不忍看了。

    ④野芦荟所在的这个院子就是小区的后院。每天来往这儿的人很多,估计是烂叶和偏僻角落的关系,应该没人注意到它们。也是由于位置的关系,阳光照不到它们,月亮亦看不见它们,只有这些烂叶和烂叶下的泥土拥着它们。它们也只能每日静静地望着人们在它们身边聊天、散步,听他们赞扬那些开得美的盆栽,看周边的小伙伴们疯长。爬山虎也是一样,不过它能解脱。偶尔来几个园艺工人,三刀五刀挥过来,它就断了,装上车,拉上它就走了。下面的枝叶又有了生长的空间,它们铆足了劲纷纷往上追赶——一方面是追逐壁画上的空间,一方面也是在追逐太阳。但是芦荟走不了,上面的空间又太大了,它无论如何都追不上太阳的,真的有点闲得发慌,别说铲它们了,甚至都没人理它们。

    ⑤我心生怜惜,于是常去看看它们,它们不就是《苔》中的苔花么?它们迫切地需要机遇,需要阳光,但是在如今的困境中,又怎么能有机遇和阳光呢?它们什么都不想了,借着雨水与烂泥使劲长、可劲长,只有自己长得足够强大,才能吸引智者的眼光,才能有更好的生长环境。

    ⑥果然如此。某天,一位老奶奶找父亲要花种,环顾小区的后院一周后,瞧见了那三株野芦荟。她面带发现了新大陆时的惊奇,找来一个漂亮的花盆,连土带枝把它们轻轻地移走了。我竟有些佩服,正因为野蛮生长,它们才争取到了更好的“待遇”。老奶奶让它们去了阳台,接受太阳的洗礼。慢慢地,芦荟们长得色泽艳丽了,叶子的绿色也越来越浓郁——竟成为美极了、无与伦比的芦荟,饱含生机的绿惊艳了时光,也惊艳了我。受到老奶奶的眷顾,这三株野芦荟抓住了机遇,变大、变丰满,依旧是没心没肺地长着。

    ⑦忽而想起南方那受阳光照耀,受雨露滋润,长得饱满、色泽亮丽的芦荟,它们可经不住竞争,就好比温室里的花朵,受到温室的庇护,什么都和它们没关系,它们只需要开开心心地生长,展现自己的娇贵——它们不像那三株在北方贫瘠的土壤上,没有阳光的照耀,忍受着别人的忽视和卑微长出来的带土色的、被虫咬过的野芦荟。也许那三株野芦荟才是真正的芦荟;而在苔花的心里,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株真正的牡丹花?

    (有删改)

    1. (1) 围绕“三株野芦荟”,“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有些不忍看——————

    2. (2) 文中“野芦荟”的“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 (3) 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 (4)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夏日暮雨之后,三五天内都能看出来父亲种的茄子、辣椒都在可劲疯长,迅速地开花、结果、膨大。(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②它们也只能每日静静地望着人们在它们身边聊天、散步,听他们赞扬那些开得美的盆栽,看周边的小伙伴们疯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5. (5)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衬托、对比三种写作手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予奉使按边 , 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面糊、木屑写其形势于木案上。未几寒冻,木屑不可为,又熔蜡为之欲其轻、易赍故也。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上召辅臣观。乃诏边州皆为木图,藏于内府。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

    【注释】①按边:巡察边塞地带。②写:摹拟。③赍(ji):携带。④上:皇帝。这里指进献给皇上。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一板已布字            ②瞬息可

      欲其轻、易赍故也        ④上召辅臣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初遍履山川 B . 简易                                始木图 C . 纸帖之                            旋面糊、木屑写其形势于木案上 D . 则以木刻上                            水陆草木
    3. (3)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②未几寒冻,木屑不可为,又熔蜡为之。

    4. (4) 【甲】【乙】两文都介绍了发明者发明创造的制作过程。【甲】文毕昇“不以木为之者”的原因是;【乙】文沈括选取制图材料的原则是。(用原文回答)
  • 1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2) 青年杜甫曾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其诗作也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请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句为例进行赏析。
四、作文(5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路上,风景无限,留意观察,用心感受,人生旅途处处是课堂——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陪你畅游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家人和朋友伴你感受真情的温暖;自然界,飞鸟和落花带你领略生命的色彩……一定有那么一课,让你感受深刻,获益匪浅,在你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以“我会记住这一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5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