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东营市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18 浏览次数:41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运用(共21分) 
  •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黄河文化yùn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①掘  

     ②yùn  

  • 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赓续载人航天精神,牢牢抓住战略____,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更多创新力量。 

     ②中国科技创新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科研成果不断____,体制机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护航科技发展的关键系统不断得到完善提升。 

     ③石油藏在仅有头发丝直径1/270大小的岩层缝隙里,在胜利油田,这样的页岩油不仅能被开采出来,而且多口油井实现高产,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开发____。 

     ④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亚军罗丽萍说,从零起步到“世赛”夺牌,这里有她个人的刻苦努力,更有国家的____支持。 

    A . 时机 涌现 前景 尽力 B . 机遇 展现 愿景 尽力 C . 机遇 涌现 前景 倾力 D . 时机 展现 愿景 倾力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汽车和电子是机器人需求最大的行业,此外金属加工、塑料和化学制品、食品制造、采矿、纺织对机器人也快速增长。 B . 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C . 通过汇总统计、调查登记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 D . 河水的“黄”与海水的“蓝”缠绕交汇又泾渭分明,夏日的黄河入海口是最美丽的季节。
  • 4. 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里的“大同”概念,也来源于《礼记•礼达》。 

     ②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同“小康”这个概念未确立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③借用“大同”概念来形容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境界和担当,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思想根基、提供文化支撑,而且还可以直接提供一些形象的概念和提法。 

     ⑤党中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 

     ⑥例如,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 

    A . ④⑤③①⑥② B . ⑤③①④⑥② C . ⑤⑥③②④① D . ④⑥②⑤①③
  • 5. 填空。                                                                                                                                                                                                         
     

     咏月抒怀 

     
     

     诗句 

     
     

     作者作品 

     
     

     用委婉的疑问语气,表达对月怀远的情思 

     
     

     ①。 

     
     

     王建《十五夜望月》 

     
     

     月色如水,疏影摇曳,作者心情宁静 

     
     

     ②,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将月亮人格化,寄托对友人不幸遭贬谪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③。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边疆战场寒气凛凛,但在诗人眼中,那是英雄用武之地 

     
     

     ④。 

     
     

     李贺《马诗》 

     
     

     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洞庭月夜美景图 

     
     

     ⑤。 

     
     

     范仲淹《岳阳楼记》 

     
  • 6. 名著阅读。 

     老舍笔下的祥子和杨绛笔下的老王,都是在北京为生活而奔波的人力车夫。 

    1. (1) 二者性格特征不同:前者最终变得 ,后者始终 。 
    2. (2) 请简要说说其作者对两个人物持怎样的态度。(20字以内) 
  • 7. 综合性学习。 

     ㅤㅤ为落实《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全国法制宣传日”来临时,某校开展“正确理解教育惩戒,建设良好教育生态”为主题的“法律伴我成长”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惩戒是一种古今中外都有例可循的教育手段。但一份“你还敢用教育戒尺吗”的调查报告显示,有92.5%的被问卷教师选择了“不敢用”。由于缺乏惩戒的科学方法和合适尺度,教师在对违纪学生惩戒时,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教师也因此受到处分。 

      材料二:当下,多数教师对违纪学生“不会管”“不敢管”“不想管”,这让不少“熊”孩子肆无忌惮,很多家长对此很不安。许多有识之士疾呼:“跪着的老师怎能教出站直的学生?” 

      材料三:《规则》已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规则》专门对6类适于惩戒的学生违纪行为和禁止教师实施的7类不当教育行为,作了明确和细化。划定这些“红线”,有利于规范学生、教师行为,也有利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材料四:“教师的惩戒权及惩戒的作用”认可度调查结果图。 

     

    1. (1) “惩戒”中的“戒”甲骨文写作。《说文解字》:戒,警也。“坏城郭,戒门闾,修键闭……”(《吕氏春秋•孟冬》)和“岂不日戒……”(《诗经•采薇》)中的“戒”即用其本义:。“观往事,以自戒”(《荀子•成相》)中“戒”和“教育惩戒”中的“戒”则是 的意思。 
    2. (2) 研读材料四,写出你的发现。 
    3. (3) 综合上面材料,①为学校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0字以内),②给家长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二、阅读欣赏(共49分) 
  • 8. 阅读回答问题。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 (1)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试就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2. (2) 本诗为“盛唐绝作”,展现出诗人“俱臻绝顶”的艺术表现力,试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赏析2个字) 
  • 9. 阅读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 , 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有删节) 

     注:①土:地方,②职:职责,③役:役使,④佣:雇佣,⑤司;主持,掌管。⑥直:同“值”,指官吏所得俸禄。⑦怠:懈怠。⑧假令:代理县令。⑨零散:地名。⑩的(dì):确实。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选择能  

       ②不独其子  

       ③天下皆 

       ④今天下多此  

    2. (2) 概括两文阐发的一种共同主张并分别说明。 
    3. (3)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 10. 阅读回答问题。 

     (甲) 

     ①……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④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乙) 

     ①……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②他往车外看了看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地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节选自《背影》 

    1. (1) 杨振声称朱自清的《背影》“风华从朴素中来,腆厚从平淡中来”。对甲文段中车站送别时父亲对我说的话赏析正确的有 ____ 
      A . 第①句中父亲的话,联系全文就可看出这句很短的话里包含着对茶房的不放心,也暗含着父亲的舐犊之情。但此时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儿子却不太领情。 B .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亲自进儿子去车站,到车站后,又去买橘子,又不厌其烦地嘱咐儿子注意行李和人身安全。②③④句体现了父亲对儿子除了关心外,还有不舍和牵挂。 C . 作为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写人记事散文,车站送别时父亲的四句话朴素但不失细腻,它们用强烈而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慈父式”的“父爱子”之情。 D . 对父亲车站送别的语言描写,简单而朴实,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但这些朴素而通体干净的语言,却蓄含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感情。
    2. (2) “眼泪”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就乙文段“四次流泪”所体现出的情感及整体艺术效果。写出你的发现。 
  • 11. 阅读回答问题。 

     如果你经历一场踩踏事故 

     [美]科迪•卡西迪保罗•多赫蒂 

     ①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预计,如果世界人口继续呈指数增长,几千年后,我们将变成一个结实的人肉做的球,以光速朝着外太空扩张。这个结论令人兴奋,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在听下一场摇滚音乐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踩踏事故。 

     ②听到“踩踏事故”这几个字时,你可能想象的是成群的人在四处乱跑,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一样,但其实踩踏事故并非如此,事实上,真正危险的踩踏事故不是发生在人们跑起来的时候——而是在他们根本动不了的时候。 

     ③踩踏——更确切的说法是撞击——一般而言,更大的可能是因为疯狂而非惊恐,这意味着一群人是朝向他们想要的东西移动。如果你被卡在里面,你将面临几个问题。首先是,缺乏信息素。 

     ④在稠密的人群里,情况开始变得危险。在处理人群活动时,跟蚂蚁不同,我们天生不擅长处理这种情况。当蚂蚁排队行走时,一队蚂蚁里最前面的那只可以释放出信息素,来跟后面的蚂蚁沟通。如果前面的路被堵住了,这些信息素可以告诉后面的蚂蚁,要走别的路。 

     ⑤你没有这些信息素。如果有人绊倒了,你没法像蚂蚁那样,告诉后面的人停下来。 

     ⑥大体上看,缺乏群体沟通成了稠密的人群里一个严重的问题。什么样的人群算是稠密的呢?当谈到规模的时候,如果人数足够多,多到可以被称为一群,那么就稠密到可以杀死你了——我们后面再谈这一点。更重要的因素是密度。人群密度可以通过每1平方米内的人数来测量。 

     ⑦1平方米,大概有谋杀案现场警察在死者周身画的那个粉笔圈那么大。在每一个设想中的粉笔圈里容纳的人数,就是这群人的密度。 

     ⑧如果只有2个人,就算是密集的人群——可以行走,只是有些小摩擦;如果这个数字翻倍,那就叫作拥挤的人群——会有很多小摩擦和推挤,但人们还是可以活动起来。 

     ⑨1平方米里有6个人的时候就危险了——你总能碰到你旁边的人,移动变得几乎不可能。 

     ⑩1平方米里有7个人的时候,就像把21个人塞进了一部正常大小的电梯里,出了踩踏事故的人群,密度一般就是这样的。 

     ⑪在这种密度下,人群的活动不再像人的活动了,更像液体的流动。由人构成的强大的波浪从后面往前推,随着更多的人被卷进来以获得动量——这种波浪可以让你的脚离开地面,把你带向他们走的方向。如果你身边的人倒下去了,那么将没有什么可以托住你,你也会倒下去,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旁边的人也会倒在你身上。 

     ⑫如果你正好身处这样的人群——通常是庆典、运动会或者音乐会——从友好的碰撞到踩踏,这种转变可以发生得非常迅速。突然之间,你会意识到你无法举起胳膊,无法逃走。你只能任由人群摆布。 

     ⑬倒下去自然很危险,即使没有倒下去,你也会有麻烦。如果你还站着,从两边卷过来的波浪也会穿过人群,将你钉在那里,人群里的力会升级,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变得很危险。 

     ⑬如果有四五个人推你,就像在拥挤的电梯里那样,会使你不舒服,但不算危险。在踩踏事故里,人们通常不会以最大的力去推你,但是在上千人的人群中,这种力可以升级,给你的横膈膜以致命的打击。 

     ⑮你需要将你的胸部扩张几厘米,才可以呼吸,幸运的是,你的横膈膜很强壮。一个健康的人,可以在180千克的重量压在他胸部的情况下,呼吸2天后才觉得累。不幸的是,在踩踏事故里,横膈膜可能会受到重压。踩踏事故过后,调查者发现能够承受上千千克的铁栅栏断成了两截。 

     ⑯我们说过,每1平方米里有7个人的人群就足以致命,但是对整个人群来说,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字。在踩踏的瞬间,你被杀死的地方,密度可能已经达到1平方米里有至少10个人。不可能在没有超强外力的情况下,让那么多人用那么大的力气推搡。就像把28个人塞进一部一般大小的电梯里一样——推力之大,要么需要成千人从后面压过来,要么需要一台推土机。 

     ⑰如果你被人群中两个不同方向过来的力卡住了,或者如果你摔倒了而6个或更多的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在你身上,就像身处一部非常拥挤的电梯里,而一台推土机正在把人往里推。相当于有450千克或者更多的重量挤压到你的横膈膜上,而你连呼吸一口气的力气都没有。 

     ⑱在踩踏事故里,有450千克的重量压在你的胸口上,你会在15秒内昏过去。如果持续时间比4分钟更久,你会遭受永久性脑损伤,然后死掉。 

     ⑲所以艾萨克•阿西莫夫错了。我们从踩踏事故里知道,没有人可以在6个或者更多的人压在他身上时活下来,所以地球永远都不会有机会变成一个成千上万人做的球体,以光速朝着太空扩张。 

     ⑳这堆人的层数永远都不会大于6。 

    1. (1) 作者提出的造成踩踏事故的因素有哪几个? 
    2. (2) 梳理文章思路,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横线上打“√”,错误的打“×”。 

       A.本文按照“引出假说→推理论证→否定假说→得出结论”的思路,重点说明踩踏事故的成因和结果。  

       B.作者是遵循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造成踩踏事故的几个因素的。  

       C.⑮段和⑰段可以调换顺序,不影响作者说明事理的效果。  

       D.让读者接受安全教育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目的。  

    3. (3)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试从文中找出两种并结合有关内容说明其作用。 
    4. (4) 作者在说明踩踏事故的成因和结果时,用了大量表示假设的语句,为什么并不影响读者对其科学性的认可? 
  • 12. 阅读回答问题。 

     秋荷 

     鸿林 

     ①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青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 

     ②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村口打量。天很高,云却很低,秋意已经浓了,村口那棵高大的枫树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的火把,在秋风中飒飒作响。树下不时有穿灰布军装戴八角帽的战士来去匆匆,可秋荷却没有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心里不免有一些担忧。 

     ③男人有好些日子没回家了,说忙。前天秋荷借口给战士们送莲藕,去了一趟驻扎在村外五里亭关帝庙里男人的连队,却没见着男人。通信员告诉秋荷说连长上营部开会去了,不知啥时候回来。秋荷是连长的女人,战士们自然都和秋荷熟稔,有好些个战士就要秋荷唱山歌听。秋荷声音清清脆脆,唱起歌来悠扬动听。经不住战士们的怂恿,秋荷站在庙门口的老樟树下清了清喉咙就唱了起来:“莲藕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佑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听得战士们愣了神,听得头上树叶哗哗响,好像千百双手在鼓掌。唱完,秋荷就匆匆回了家。 

     ④没见着男人,秋荷心里就空落落的。可秋荷又想,男人是连长了,管着百十号人,忙是应该的呢。可不是,秋荷发现这一段天边整日都传来隆隆的枪炮声,还有画着青天白日旗的飞机时不时贴着后龙山飞来,低得好像用竹竿都捅得到。每天都有红军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开过来,先来的住在百姓家里,后面来的就住在祠堂里、寺庙内、屋檐下。再后来,山上的竹林里、村路边,连收割完的稻田里都住满了,数都数不过来。家家户户的门板都被借去当床板了,但哪里够呢?红军就打稻草铺,被子铺在稻草上睡觉。秋荷听男人说,这些都是从江西方向撤过来的部队,那边的仗打得很辛苦。男人原来是乡苏维埃的赤卫队长,响应“猛烈扩大红军”的号召,带领全体赤卫队员参加了红军。秋荷和男人刚成亲不久,男人不在的夜晚,辗转反侧的秋荷总能听到有“嘚嘚”的马蹄声飞快地从后龙山的山岭上疾驰而过。好些夜晚秋荷都拥被而起,竖着耳朵倾听外面的动静,双眼溜溜到天明。看来又要打仗了,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祥的感觉。 

     ⑤秋荷,秋荷。熟悉的脚步声在荷塘边停了下来,秋荷听到男人急急的叫声。 

     ⑥秋荷低着头,将两手伸进泥里,捞着藕,装作没听到,心里却兀自笑开了花。 

     ⑦男人摘了军帽,脱去上衣和鞋,解了绑腿,“扑哧”就跳进荷塘,哗啦哗啦朝秋荷这边走过来。男人走近秋荷,无话,从秋荷手中接下荷锄,一下一下挖起藕来。很快,汗水就从男人坚实的脊梁上一道一道往下淌,小河流水似的。 

     ⑧秋荷。男人停下锄,唤了句。 

     ⑨秋荷回过神,见男人怔怔地看她,欲言又止。秋荷看着男人,一脸娇羞地等着男人再说出什么。 

     ⑩男人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说,秋荷,明天我要走了。 

     ⑪秋荷手上的那根藕“啵”的一声就断了,那两节断了的藕在手上,连着许多细细亮亮的丝儿。 

     ⑫秋荷低了眼,问,去哪? 

     ⑬男人的眼光越过高高低低的荷塘,望向村后起伏的山脊,后龙山顶一轮夕阳正缓缓而落,溅起漫天红霞。男人说,听说是往北走。说完,男人笑了笑,不说了。和秋荷一道用筐装了藕,“嘿”的一声,藕担就上了肩。男人迈开大步在前里走着,藕担在宽阔的肩上“吱吱呀呀”地叫着。 

     ⑭回到家,夜幕就合起来了。村庄黛青色的屋顶上到处都升起袅袅的炊烟。 

     ⑮秋荷升起火,和了面,有些手忙脚乱地给男人贴藕饼。村里的旧俗,有男人出远门,家里人都要给他贴藕饼,据说荷花仙子能保佑他们平安归来。 

     ⑯男人静静地坐在樵栏上往灶膛里添柴,柴火毕毕剥剥烧得很旺,将男人的脸膛映得通红,男人的一双眼睛就亮亮地盯着秋荷看。不一会儿,屋里飘荡起藕饼浓浓的香味。秋荷不知怎么的,心里却慌慌的。以往男人也常离家,秋荷从没这样慌过。秋荷有了预感,男人这回一走,真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了。秋荷这么想着,眼睛就红了。 

     ⑰男人见了,安慰说,秋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⑱秋荷一听,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掉在了烙饼的锅里,冒起一股股细小的烟雾来。男人的心抖了一下,站起,紧紧抱住了秋荷。 

     ⑲今晚,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也在贴藕饼呢。 

     ⑳在浸淫着浓浓藕香的夜晚,秋荷美美地做了个梦,她梦见男人全身浸染在混沌的夕阳余晖里,划着小船在离自己不远的荷塘中愈行愈远,总让秋荷追不上。秋荷急了,在高过头顶的田田荷叶中,蹚着齐腰深的水,大声喊着男人的名字拼命追,终于追上了,只见男人笑哈哈地抱出一个面若荷花的粉嘟嘟的小胖娃儿来。 

     ㉑秋荷的美梦是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的,醒来时发现身边空落落的,男人早已没了踪影。秋荷慌了,起身追出屋去,跑了几步,复又回身用手帕包了藕饼,匆匆出了门。 

     ㉒天上阴沉沉的,下着细密雨丝,凉风习习。整个村子人喊马嘶,军号一声比一声紧,一声比一声急,吹得人心里凉飕飕的,直打战儿。村里的乡亲提着篮子把炒黄豆、地瓜干和红辣椒往战士们口袋里塞。红军在晒场上、田塅里、山坡下整好队后,就一队队开出隘口走了。那时谁也不知道他们要去哪里啊,也不知他们什么时候还会再回来啊。 

     ㉓秋荷追出了村口,只见当头一杆红旗被山风扯得呼啦啦地响,山路上的红军密密麻麻的,蚂蚁搬家一般正朝北开去。秋荷在迷蒙细雨中手搭凉棚在队伍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发现那些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个个都像自己的男人,可又个个都不是自己的男人。村口站满了泪流满面的乡亲。 

     ㉔秋荷无力地靠在枫树上,枫叶红得出血,纷纷扬扬落了秋荷一身。秋雨打在秋荷的脸上,冰凉,秋荷已分不清是雨还是自己的泪。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红军队伍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愈行愈远,愈行愈远。藕饼从秋荷无力的手中撒落了一地,香气弥漫了秋荷一身。 

     ㉕男人没吃到秋荷的藕饼,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 

     ㉖好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秋荷听儿子说,那个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的清晨从自己眼前走过的队伍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她还听说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 

    1. (1)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安排故事。请结合提示,梳理故事情节。 

         

    2. (2) 从全文看,小说第⑪段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自选一个角度(叙述视角、叙事结构、选材方法、语言运用)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作简要赏析。 
    4. (4)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班级开展戏剧创编与表演活动,九•三班想把这篇小说改成短剧,请帮助完成。 

       ①短剧的主题音乐选择了歌曲《咱老百姓》(歌词见下),请简要谈谈《秋荷》中的哪些内容与歌曲主题吻合? 

       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满天星/群星簇拥才有那月光明 

       都说咱老百姓是那黄土地/大地浑厚托起那个太阳红…… 

       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无边的海/大浪淘沙托起巨轮行 

       天大的英雄也来自咱老百姓/树高千尺也要扎根泥土中…… 

       ②剧尾:万籁俱寂里,远处后龙山红旗遍插,近处是苍松翠柏,夕阳下白发苍苍的秋荷深情地低语……请结合秋荷的身份为她配一段内心独白。(70字以内) 

三、写作(共5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雾里花,云中月,生活中总有一些纷扰和莫测,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有的人有远见,有的人有真知;有的人能高瞻远瞩,有的人能见微知著;有的人在逆境中能看到希望,有的人在困难时能抓住机遇……这样的人,真有眼光! 

      要求:以“    ▲    真有眼光”为题。补充题目空缺部分再作文。补充部分为人名的,一律用化名。文体特征鲜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600字。不得透露个人的真实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