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5 白杨礼赞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4.15 白杨礼赞 同步练习(培优卷)

更新时间:2023-09-06 浏览次数: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娑(suō)主(zǎi)滋暗长(qiǎn) B . 野(kuàng)枝(qiú)旁斜出(yì) C . 炼(chuí)秀(qí)强挺立(juè) D . 圈(yùn)外(qiào)坦荡如(dǐ)
  •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的原野上,千万棵萱草擎着黄花兴高采烈地绽放,汇聚成花海。它们开得____,却香得羞涩而含蓄。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____,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萱草作为母亲形象的独特代表,在世界母爱精神的百花园里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A . 坦荡如砥     泼泼洒洒     婆娑起舞 B . 周道如砥     泼泼洒洒     手舞足蹈 C . 周道如砥    洋洋洒洒     婆娑起舞 D . 坦荡如砥    洋洋洒洒     手舞足蹈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折不挠的动力。 B . 作者怀着极大的热情描绘勇士们在战场上纵横决荡、雄姿勃发的形象。 C . 办公室的小刘为人诚实,待人接物坦荡如 , 深得同事们的好评。 D . 仙人之作《黄鹤楼》被称为唐人七律第一,竟是唐代诗人崔颢妙手偶得
  •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B . 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C .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D .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 5.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③它(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④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A . 拟人 比喻 比喻 设问 B . 比喻 拟人 比喻 反问 C . 比喻 拟人 拟人 设问 D . 比喻 排比 拟人 反问
  • 6.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沉睡了一冬的荷塘,在初夏的太阳里,再也不愿沉默了,____。圆圆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盘子,上面盛满昨夜飘落的雨珠,阳光照射下,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它闪亮的眸子里,映着夏日的阳光,好像在悄悄告诉人们,这里不久又将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A . 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争先恐后地展开一片片荷叶 B . 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展开一片片荷叶,争先恐后地 C . 一片片荷叶在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争先恐后地展开 D . 一片片荷叶在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展开,争先恐后地
  • 7.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中的“白杨树”“平凡”“赞美”三个词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 . “通过学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使我对白杨树、对西北军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该句缺主语,可删掉“使”。 C . “你是喜欢茅盾笔下的白杨树?还是喜欢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该句标点使用无误。 D . 《白杨礼赞》一文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 8. 下列文化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 《白杨礼赞》选自《茅盾全集》,茅盾是笔名 B .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 C . 茅盾代表作有散文《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 9. (2021八上·杭锦后旗月考)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新闻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B . 列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愚公移山》出自该书。   C . 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D . 《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子夜》《大淖记事》《春蚕》。
二、填空题
  • 10. 那一杆杆垂挂着的杆像极了一根根强的羽毛,随时等待着一场辉煌的飞翔。
  • 1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1) 《白杨礼赞》选自。本文是一篇,作者茅盾,原名,字,作家、社会活动家。“礼赞”一词的含义是。全文的抒情线索是
    2. (2) 概括课文大意,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不平凡——挺立形象— —赞美尊敬

三、语言表达
  • 12. 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茂盛的梧桐,用它执着的精神开拓出一片磅礴的力量。

    仿句①:仿句②:

  • 13. 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从蜡烛、小草、树根中任选一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句话,突出事物的特点。

    示例:春雨啊,你投人了大地的怀抱,滋润了大地,却牺牲了自己。

四、综合题
  • 14.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开设劳动课的意义,八年级1班举行“劳动创造未来”主题班会,设计了“悟劳动”“颂劳动”等环节。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小题。
    1. (1) 【悟劳动】下图是小张为班会课设计的主题漫画,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漫画的内容和寓意。

    2. (2) 【颂劳动】小林想以对联的形式赞美劳动,但他只写出了上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筛选备选词语,完成下联。

      上联:热爱劳动生活美好

      下联: 

      备选词语:勤奋创业 钟情学习 愿景 前程 辉煌 锦绣

五、现代文阅读
  • 15. 阅读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芭蕉,雨房顶,雨田野,雨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1. (1) 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第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2. (2) 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芭蕉,雨房顶,雨田野,雨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3. (3) 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4. (4)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 . 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 . 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 . 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 . 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 16.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催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⑪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⑫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⑭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____

    ⑮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散文》,2019.06,有删改)

    [注] 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 (1) 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 B . 第⑥—⑨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C . 第13段“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具体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 D . 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
    2. (2) 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3. (3) 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4. (4)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我”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
    5. (5) 第11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6. (6) 请结合文本分析第14段画线句中“白杨的气质”的内涵,并联系当今一则事例谈谈你的感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