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5 明清时期

更新时间:2023-09-05 浏览次数:60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3·广东)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 . 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 . 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 . 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 . 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 2. (2023·海南) 下图的主题突出反映了(   )

    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注:①魁星②鳌)

    A . 艺术作品带有时代印记 B . 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 C . 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D . 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
  • 3. (2023·海南) 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 . 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 . 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 . 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 . 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 4. (2023·北京)  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 . 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 . 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 . 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 . 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 5. (2023·北京)  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6. (2023·浙江)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 . 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州    ③伊犁将军 B . 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 . 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 . 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二、非选择题
  • 7. (2023·广东)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8. (2023·山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1、表2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1

    (一)

    汰冗员议广取士议厚养廉议减兵额议……

    (二)

    均赋税议兴水利议筹国用议罢关征议……

    (三)

    重儒官议改科举议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四)

    收贫民议稽户口议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五)

    制洋器议善驭夷议采西学议重专对议……

    表2

    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

    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

    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江右两仪堂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据《江苏艺文志》等

    1. (1) 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 (2) 表2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 9. (2023·全国乙卷)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64世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他博览群书,喜诗文,精通音律,著有《湖海集》等诗文集。他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该剧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剧本场面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主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为统治者所不满,孔尚任旋被罢官。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尚任《桃花扇》取得成功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尚任仕途浮沉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