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9-12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1. (2016七下·南宁期中) 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该水利工程的中心应该是(    )

    A . 江都 B . 涿郡 C . 洛阳 D . 余杭
  • 2. (2021七下·额尔古纳期末)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这种“最早的考试制度”正式确立于(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清朝
  • 3. (2015七下·虞城月考)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 . 释迦牟尼 B . 鉴真 C . 玄奘 D . 郦道元
  • 4.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 ) 
    A .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削弱 B . 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局面 C . 宋辽维持了长久和平局面 D . 宋辽之间实现平等友好
  • 5. (2019七下·防城港期末) 宋岳飞《满江红》词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对岳飞而言,文中的“胡虏、匈奴”指的是(   )
    A . 匈奴人 B . 鲜卑人 C . 女真人 D . 契丹人
  • 6. 如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 . 唐朝 B . 五代 C . 两宋 D . 元朝
  • 7. 张小明同学选用了如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此推断,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 . 宋代商业繁荣 B . 民族政权并立 C . 元朝国家统一 D . 大都闻名世界
  • 8. 观察下面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图表中的②代表的政权应该是( ) 

     

    A . 清朝 B . 唐朝 C . 元朝 D . 明朝
  • 9. 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

    A . 造纸术 B . 火药 C . 活字印刷术 D . 指南针
  • 10. 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 
    A . B . C . D .
  • 11. (2023·汕尾二模) 《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曾立下祖训:“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举的目的是(    )
    A . 加强皇权 B . 分封诸子 C . 分散兵权 D . 严明法治
  • 12. “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 . 开辟了新的陆上交通线 B . 促进了中外交往 C . 发展了明朝的海外贸易 D . 规模空前的浩大
  • 13.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岳飞 B . 文天祥 C . 戚继光 D . 渥巴锡
  • 14. (2023七下·紫金期末) 据《天工开物》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车)、调丝车、坎经具、过糊具(浆纺)、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这可以用来了解当时中国( )
    A . 农业有较大发展 B . 手工业的技术发展情况 C . 商业贸易的发达 D . 科技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 15. 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这反映出明朝( ) 
    A . 商品经济发达 B . 农民起义频繁 C . 土地兼并严重 D . 人口增长迅速
  • 16. (2023七下·高州期末) 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 )
    A . 均田免赋 B . 八股取士 C . 均田制 D . 井田制
  • 17. 乾隆时,清廷设立金瓶掣签选制,以解决选择转世灵童的难题,遂使清廷成为佛法的保护者,加强了清廷为满、蒙、藏共主的地位。这一措施有利于( ) 
    A .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B . 推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 保持各民族的一致性 D . 维护新疆地区长治久安
  • 18. (2022·潍坊) 下列重大举措,反映了清朝(    )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62年

    清朝设立伊犁将军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 . 封建经济繁荣 B . 实行闭关锁国 C . 内忧外患严重 D . 加强边疆管辖
  • 19. (2019·南京模拟)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
    A . 戚继光抗倭 B .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 雅克萨之战
  • 20. 如图时间轴呈现的史实印证了某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其中①处应为( ) 

     

    A . 设台湾府 B . 台湾建省 C . 设驻藏大臣 D . 设伊犁将军
  • 21. 导致如表所示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 

     

     7414495 

    A . 种植技术的改进 B . 垦荒政策的推行 C . 经济作物的推广 D . 商品贸易的发达
  • 22. (2023·长春模拟) 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这反映出(   )
    A .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 . 手工业工场的出现 C . 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 . 商帮拥有雄厚资本
  • 23.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清廷实施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 
    A . 防范“外夷”入侵 B . 维护封建统治 C . 限制工商业发展 D . 保护农耕经济
  • 24. (2022·内江) 清代王希廉《护花主人总评》说:“《石头记》说梦,有甄士隐梦得一半幻境,绛芸轩梦语含糊,贾宝玉一梦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情痴愈痼。”其评论的作品是(    )
    A . 《水浒传》 B . 《红楼梦》 C . 《西游记》 D . 《三国演义》
  • 25. 中国古代戏曲在明清时期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被后世誉为“国粹”的是( ) 
    A . 元杂剧 B . 昆曲 C . 京剧 D . 豫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制扩宽了选官的范围,削平了入仕的门槛,给寒门子弟提供了合理的上升渠道,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央政府将选官的范围由地方集中到了中央,有利于适应封建社会强化中央集权的的需求,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再者,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上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促进了教育的兴盛,儒家借助科举制推行到社会层面,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提升。 

    材料二:《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演进,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以宰辅的出身来作统计,情况也大体相似。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 

     ——梁庚尧《<宋代科举社会>第九讲“社会流动及其局限”》 

    材料三:

     ​ 

    1. (1) 科举制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创立的?根据材料概括科举制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3)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产生于哪个朝代?其有何局限性?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唐玄宗的拨乱反正,历史前进的车轮可能停滞或倒退,就不可能有盛世的出现。所以,唐玄宗的历史功绩不容抹煞。对开元时期的唐玄宗而言,他曾经是一位振兴唐朝的英杰,是一位有所作为的贤明君主。 

     一一徐达伟《论唐玄宗的改革》 

     材料二 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中叶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就是明王朝。 

     ——《论明代吏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三 

     

    1. (1) 材料中的“盛世”指的是什么?结合政治、经济方面的史实说明唐玄宗“振兴唐朝”的主要举措。 
    2. (2) 材料中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谁建立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在位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具体表现。 
    3. (3) 材料中“?”代表的是哪一中枢机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城市实行坊市制度,将坊(居住区)和市(商业区,在城郭内)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市有严格的开关门时间,夜晚实行宵禁制度。 

     材料二 

     ​ 

     材料三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异常活跃,社会上经商成风,商人文化发生了变化,商人的社会地位较前代有很大提高,这一切本该预示着商业的持续繁盛,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终还是夭折了,商业没有发展壮大。 

     ——《浅谈传统文化与明清商业》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城市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商业有哪些新特点。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商品经济异常活跃”的具体表现,简析明清“商业没有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