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岳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05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墨子讲求“志功合一”,认为贤良之能和贤良之义是统一的,即称得上贤良的人必须兼具“德行厚”和“道术博”的品质。墨子的这一主张( )
    A . 继承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传统 B . 批判了儒家虚伪的仁义说教 C . 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 D . 寄托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 2.  据学者研究,西汉孝廉及岁举、特举,除少数人因民间舆论支持而入仕外,大多数是通经入仕。东汉时期,民间舆论对人物仕进的支持作用十分显著,并体现出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 )
    A . 乡论与国家意志相结合 B . 儒家思想日益世俗化 C . 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加强 D . 延续了原始民主传统
  • 3.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
    A . 天人合一的精神 B . 爱国忧民的情怀 C . 自强不息的态度 D . 革鼎创新的思想
  • 4.  唐代中后期,许多城市市民占用街区自建庐舍,在大街两侧临街开设店铺,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更为普遍,朝廷以令其交纳租钱来应对,这反映出当时( )
    A .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 . 城市管理方式滞后 C .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 .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5.  下图是某人绘制的明代中央政治体制运作示意图,其中①②两处分别为(    )

    A . 丞相、九卿 B . 中书省、尚书省 C . 内阁、大学士 D . 内阁、六部
  • 6. (2023高三下·南通月考) 下图阴影部分为近代一场运动的主要活动区域。这场运动(   )
    A . 缘于《辛丑条约》激化了民族矛盾 B .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 C . 寄希望于未完全掌握实权的光绪帝 D . 使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开始改变
  • 7.  孙中山于1919年10月10日发表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念文章时,感慨“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由此可知,孙中山认为( )
    A . 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 B . 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 C . 袁世凯倒行逆施不得人心 D . 国家应注重经济建设
  • 8.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四次翻译高潮。其中,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对西学的翻译。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思想、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等被翻译输入。这次翻译高潮( )
    A . 根源于近代政治制度变革 B . 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的转型 C .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D . 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历史潮流
  • 9.  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开办工人补习学校,开设政治常识、劳动组合、国文等课程教育工人;创办工人报刊,发行特号、特刊,传播马列主义理论,报道典型罢工事件;还召开全国劳动大会,使工人阶级走向统一。这些活动( )
    A . 提高工人阶级的文学素养 B . 丰富工人阶级的精神生活 C . 增强工人阶级的劳动意识 D . 培养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 10.  如图为1952—2010年中国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及GDP增长率的统计情况(单位:%)。对图中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计划经济体制取得长远的实效 B . 工业化始终是经济增长主动力 C . 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经济增长 D . 我国农业生产总量持续地低迷
  • 11. (2023·湖北模拟) 下表所示为我国1990年的若干史实。这些史实可用于说明,当时我国(    )

    时间

    史实

    8月28日至9月7日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项法律

    9月16日、21日

    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

    11月26日

    深圳隆重举行庆祝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A . 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 B . 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C . 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 . 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幻
  • 12. 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   )
    A . 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 . 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 . 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 .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 13. 关于拜占庭文化,有史书记载:“公元前6世纪的诗人阿加斯,仿照希腊诗人阿那克瑞翁和萨福的精神写了《达弗尼加卡》”,“在米凯尔三世建立的君士坦丁堡高等学校,按古典教学的内容讲授七艺。”由此可知,拜占庭文化(   )
    A . 拓展了古希腊文化 B . 蕴含人文主义思想 C .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D . 具有鲜明传统特征
  • 14.  “但愿我的祖先不会因我而遭人指责,愿可爱的法兰西不会蒙受耻辱;我将用杜朗达尔猛刺敌人,我的好剑就系在我的腰间;你会看到它将沾满污血。异教徒来此隘口是自取灭亡,我敢说,他们都将死路一条。”材料节选自《罗兰之歌》,该叙述诗( )
    A . 抨击了封建贵族的专横 B . 是欧洲教会文学代表作 C . 颂扬了骑士英雄的传奇 D . 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
  • 15.  日本索尼公司的一则广告主角是佛祖释迦牟尼,其闭目入定不久却凡心萌动,睁开双眼后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出现字幕“索尼,让佛祖心动”。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上述材料反映出( )
    A .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 B . 广告文化蕴含着殖民主义 C . 宗教应当积极努力适应时代变化 D . 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
  • 16.  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比斯利说:“不开放港口是对全球粮食安全宣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代表指出,需保持市场开放,保障粮食贸易流顺畅,从而避免发生饥荒。这表明,当今世界各国必须( )
    A . 携手保障粮食安全 B . 拓宽对外贸易通道 C . 加快农业科技研发 D . 改进食物储备技术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 17.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人文是相对于神文和物文来讲的。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物的支配,因此中国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次,人文精神更多地是强调礼乐教化。中国讲究人文教育,而不是武力和权力的压制。......中国的品格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教组成,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中国的品格》作者:楼宇烈

    1. (1) 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
    2. (2) 材料一中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3. (3) 材料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世纪中国开始用白银取代贬值的纸钞和铜钱,随之引发深远效应,影响远及五大洲上穷乡僻壤的居民。中国人将丝卖给英国人、荷兰人,英国人、荷兰人以西班牙比索(peso)支付……穆斯林和基督徒先后到也门的红海港口摩卡( Mocha)购买咖啡,也促成白银流入东方。当时摩卡是全球唯一的咖啡生产中心,……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其所举办的社交聚会上,将这一穆斯林饮料介绍给他的天主教贵族,他们以中国瓷器吸饮加了糖的咖啡,然后来根弗吉尼亚香烟享受香云吐雾之趣,而加在咖啡里的糖,产自非洲大西洋岛屿圣多美岛上的奴隶种植园(后来用巴西奴隶种植国的糖),有些贵族更爱喝巧克カ,英格兰人则渐渐爱上中国茶。巧克力是阿兹特克帝国的贵族饮料,非常珍贵,因而可可豆甚至被当货币来用,而在西伯利亚,中国茶也变成货币。

    ——摘自《贸易打造世界》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有据,表述清晰)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7世纪的英国急剧变化,司法体系在新旧交替中发展。英国大致存在几种不同类型法庭:一是构成在早期司法之主体的普通法(建立在习惯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法庭;二是以“良心”和“衡平”为原则的衡平法法庭;三是传统封建法庭;四是教会法庭。每种法庭都有不同的司法管辖权以及各自相应的组织结构。普通法庭和衡平法法庭是当时英国政府所倚重的主要司法统治工具。各种法庭司法管辖权的重叠交叉为普通民众解决纠纷、维护利益、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在面临诉讼时的选择变得多样化。

    ——摘编自陈娟《近代转型时期英国基层司法机构探析》

    材料二 在清朝前前期,州县主要受理笞杖刑以下的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徒刑以上较重的刑事案件则归省与中央司法机关管辖。通过对242个真实判例的研究发现,清代现州、县的基层司法官员主要依靠“礼(儒家伦理)情(案情、常理)”来断案,体现了古代基层司法的价值追求。从判牍来看,州、县官员推崇民间调解,如果能够在民间调解可以解决的案件,他们就不主张再进行诉讼。对于已诉讼的案件,也会在审理中进行调解。基层官员注重在司法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教育作用,实现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曾任布政使的于成龙认为,司法官判案时一定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不能完全拘于的法律条文,提到了“实质正义高于形式正义”等问题。这些司法价值追求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因素,反映了统治阶层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

    ——摘编自王新霞、任海涛《清代基层司法的价值追求及启示——以清代州县判牍为材料》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基层司法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基层司法的价值追求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中国和清代前期基层司法体系的启示。
  • 20. (2023高二下·山西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制定并实施了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三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三个战略的核心思想如下表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

     

    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

    战略时限

    1949~1956年

    1957~1977年

    1978~2020年

    战略思想

    过渡时期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四个现 代化”战略思想的形成与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孔祥利《新中国成立 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探索》

    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变革”从上表中选取一个或几个阶段,自拟论题并加以解读。(要求:论题明确,时段清晰,紧扣主题,史实准确,持论有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