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5 白杨礼赞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白杨礼赞》素养...

更新时间:2023-08-27 浏览次数:3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目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视(bǐ)     枝(qiú)     滋暗长(qiǎn) B . (zǎi)     倦(dài)     恹欲睡(yān) C . 圈(yùn)     强(juè)     不不挠(zhé) D . (hénɡ)     婆(shā)     坦荡如(dǐ)
  • 2. 根据拼音提示,在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汉字。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jiàn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qí的)……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折不挠的动力。 B . 作者怀着极大的热情描绘勇士们在战场上纵横决荡、雄姿勃发的形象。 C . 办公室的小刘为人诚实,待人接物坦荡如 , 深得同事们的好评。 D . 仙人之作《黄鹤楼》被称为唐人七律第一,竟是唐代诗人崔颢妙手偶得
  •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中的“白杨树”“平凡”“赞美”三个词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 . “通过学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使我对白杨树、对西北军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该句缺主语,可删掉“使”。 C . “你是喜欢茅盾笔下的白杨树?还是喜欢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该句标点使用无误。 D . 《白杨礼赞》一文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 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踏上草原天路,不断邂逅的,是塞北林场的林业工程。一道道山峦被森林覆盖,蜿蜒起伏,liánmián不断。塞罕坝的树,天生就有着向上的牵引力,以立正的姿态长成参天大树,同西北的白杨一样,不追求婆娑的姿态,不旁逸斜出。从一片林,到一片绿意葱茏的“海”,塞罕坝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力之伟大的故事。

    1. (1) 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并给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①liánmián  ②婆娑

    2. (2)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使用部首检字法检索“逸”字,应先查

      部,再查画,查到这个字读“y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逸”字的义项包括:①安乐,安闲;②逃跑;③超过一般。你认为该字在“旁逸斜出”中的意思是由前面哪一个义项引申出来的?请写出这个义项的序号:

  • 6.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催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⑪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⑫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⑭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____

    ⑮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散文》,2019.06,有删改)

    [注] 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 (1) 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 B . 第⑥—⑨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C . 第13段“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具体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 D . 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
    2. (2) 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3. (3) 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4. (4)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我”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
    5. (5) 第11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6. (6) 请结合文本分析第14段画线句中“白杨的气质”的内涵,并联系当今一则事例谈谈你的感想。
  • 7. 学过《白杨礼赞》后,同学们看待自然界一景一物的眼光变得不一样了。班内开展“观自然景物,表内心感触”活动,请你参加。
    1. (1) 读歌词,补对联。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啰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啰喂/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小白杨,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

      上联:白杨扎根壮干笑迎沙暴

      下联:

    2. (2) 读懂材料,补全感悟。

        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因为出土的幼苗必须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欺,最后才能在来年的5月扬花吐穗,孕出果实。倘若要躲掉那个刺骨的冬天,执意把它播种在温暖的春天,最终也只能徒长枝叶,永远不会结出一粒种子。雪压霜欺对冬小麦来说,是一段不能缺失的经历,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种种磨难,倘在逆境中

    3. (3) 围绕“秋叶”,抒发情感。(不少于1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