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愚公移山》 练...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9 类型:同步测试
一、&nbsp;<strong>积累与运用</strong>
  • 1. 下列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rèn)  孀妻(shuāng) 无穷也(guì) B . 父(kuī)    州(jì)     石垦壤(kòu) C . (běn)    担(hè)     一朔东(cuò) D . (chèn)    智(sōu)     出入之(yū)
  • 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其妻疑曰(提出) B . 出入之也(曲折,绕远) C . 惧其不也(已经) D . 寒暑节(交换)
  • 3.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甚矣,汝之不惠 B . 河曲智叟亡以应 C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4. 下列与“何苦而不平”这一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且焉置土石? B . 何陋之有? C . 何以为计? D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5.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其妻献疑曰 B . 其如土石何 C . 帝感其诚 D . 惧其不已也
  • 6.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 .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 不能毁山之一毛   B . 我之死,有子存焉 C . 阳之北 D . 河曲智亡以应
  • 8. 翻译下列句子。
    1. (1)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2)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 (3)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9. 填空。
    1. (1)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 (2)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3. (3) 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是:“。”
    4. (4) 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5. (5) 愚公认为能够移山的原因是:“。”
    6. (6) 文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二、课内阅读</strong>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居。惩山北之 ,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        )

      吾与汝力平险(        )

      杂然相许(        )

      不若孀妻弱子(        )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3) 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4. (4) 请你写一段话赞美愚公。注意主题突出,语言简洁。
三、课外阅读</strong>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 、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先前。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吾远游、雍  向:

      恐力不胜                 胜:

      九十                 且:

      自日出至暮         薄:

    2. (2)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差矣,汝之言!

      A . 何苦而不平 B . 甚矣,汝之不惠 C . 告之于帝 D . 聚室而谋曰
    3. (3) 翻译下面句子。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4. (4) 从《二翁登泰山》的故事中,你获得了何种启示?
  • 12.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山北之塞( )

      不可彻( )

      甚矣,汝之不( )

      虎之食人( )

    2. (2)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3. (3)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内分别画“√”或“×” 。

      ①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均持否定态度。( )

      ②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

      ③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④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

    4. (4) 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就其中一个观点简要谈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