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

更新时间:2023-09-04 浏览次数:1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夏启之后,王位世袭制中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据此可知,王位世袭制( )
    A . 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发展 B . 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发展 C . 与宗法血缘的关系密切 D . 避免了王位传承中的夺权现象
  • 2. 有学者指出,商代王位继承有两条原则:一是按照“子以母贵”的原则,“把非正式配偶即庶妃妾所生的子排除在王位继承权之外”;二是“在有王位继承权的兄弟中,将长子置于特殊的地位”。据此可知,商代( )
    A . 宗法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 B . 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 C . 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 D . 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
  • 3. 西周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邦国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 . 冲击了传统贵族血缘政治 B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 形成自上而下的层层拱卫 D . 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
  • 4. “周秦之变”是指西周到秦朝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下列内容属于“周秦之变”的是( )
    A . 从嫡长子继承到世袭制 B . 从宗法分封到礼崩乐坏 C . 从任人唯贤到任人唯亲 D . 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 5. 秦始皇相信“五德终始说”,认为周属于火德,秦朝代周,水克火,秦即水德。于是以水德附会制度,所用旌旗、符节都崇尚代表水德的黑色,黄河也改名“德水”。此举的实质是( )
    A . 为新政权寻找合法性 B . 替皇帝制注入神圣性 C . 论证王位世袭的正当性 D . 体现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 6.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这一做法旨在( )
    A . 扩大王国势力 B . 监察郡级官员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废除郡国并存
  • 7.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三公九卿之外,扩充了尚书台,设尚书令、尚书仆射和尚书六名,六尚书又分管六曹,形成了庞大的新中枢机构。这种变化( )
    A . 扩充了丞相权力 B .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 削弱了统治基础 D . 打击了士族地主
  • 8. 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 )
    A . 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 . 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C . 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 . 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
  • 9. 唐代胥吏主要包括在官府中专门经办各类文书的人员、处理具体事务和技术性工作的人员、从事其他杂务厮役的人员。据记载,唐玄宗时期中央和地方有胥吏35万多人,而有品级的内外职事官则只有1.8万人。这说明唐玄宗时期( )
    A . 朝廷对地方管理基本失控 B . 胥吏维系着王朝的正常运转 C . 政治腐败和职事官不作为 D . 藩镇依靠胥吏势力逐渐壮大
  • 10. (2021·盐城模拟) 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
    A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 . 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 . 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 . 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
  • 11. (2022高二上·商水月考) 元朝的行省辖区广阔,行省长官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长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元代(   )
    A . 行省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 .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D .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 12. 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这一改革( )
    A . 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 B . 削弱了长期以来士族阶层统治 C . 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D .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 13. 明朝内阁最初建立时,实际上是翰林院的一个负有特殊职责的分支机构。仁宗即位后,命杨士奇等“悉掌内制”。宣德年间,宣宗命阁臣代为批答奏章,其办公地点也由御前转为文渊阁,宣德七年,文渊阁正式成为内阁官署。这反映了明朝内阁( )
    A . 逐步掌握了决策权 B .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C . 政治地位不断上升 D . 使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 14. 清代军机处不在中央机关之列,军机成员是特旨指派兼职的,这就使得军机大臣的地位具有不固定性。军机处的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军机大臣钤封印信,也必须在几方监督下进行。这些做法主要目的是( )
    A . 便于君主全面控制朝政 B . 削弱军机大臣的职权 C . 提高中央权力运行效能 D . 缓解满汉贵族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中央政府除设置总管全国行政的丞相外,还设置了执掌军政的太尉和执掌群臣奏章、起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丞相不仅不掌军权,还受御史大夫的钳制。汉武帝时又设“中朝”制,以控制外朝丞相权力的膨胀。在唐代,中央最高行政管理机关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组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大大加强了皇权。宋代,分割相权的统治术又有了发展。皇帝在宰相以外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防止宰相擅权,同时建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财政权。

     材料二: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宰相(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除了宰相(左右丞相)官职,由他亲自接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皇帝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了政府首脑,宰相的权力归皇帝独揽。此后直至清朝,虽设有行使宰相部分权力的内阁,但阁臣不再具有宰相的执行权,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汉至宋代相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趋势

    时期

    政治制度变迁特征

    概要说明

    夏商周

    贵族政

    治时代

    殷商确立了封建制和较完备的宗法制;周朝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政治和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

    成分战局

    官僚制帝国过渡时代

    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崩溃

    续表

    时期

    政治制度变迁特征

    概要说明

    秦汉

    开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时代

    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汉代巩固

    三国魏晋南北朝

    贵族与皇权并行时代

    官僚门阀化和地方政治豪强化

    隋唐

    大一统官僚帝制走向成熟的时代

    隋唐像是一对扣得很紧的锁链。前一个创制,后一个继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制度转变

    宋朝

    政治制度繁杂的时代

    矫五代之弊,重视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但矫枉过正,形成了机构庞杂臃肿、效率低下的政府体系

    —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围绕材料中中国古代有关朝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信息,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提炼观点,整体概括或任选一点,可赞同,可反对,可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