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南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末考试
一、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本卷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 1. 县花,又称”月下美人”,人们称它”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寓意短暂的美好。如图年代尺中能够用”昙花一现,千载芬芳”形容的朝代是(  )

    A . ①隋朝 B . ②北宋 C . ③明朝 D . ④清朝
  • 2. (2022七下·龙岗期末) 贞观时期,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 虚心纳谏,广开言路 B . 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C .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 .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3. 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300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导致”庞大帝国轰然倒塌”的历史事件是(  )
    A . 安史之乱 B . 黄巢起义 C . 朱温代唐 D . 陈桥兵变
  • 4.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时,赵匡胤和他的后续者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及其建立时间、建立者所属民族,搭配正确的是(  )
    A . 元朝——960年一一汉族 B . 元朝——961年——蒙古族 C . 北宋——960年——汉族 D . 北宋——961年——蒙古族
  • 5. (2021·自贡) 北宋时,都城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 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上述现象表明(  )
    A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C . 东南地区赋税沉重 D .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6. 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该时期(  )                                                                                                                                                  

    政权

    北宋与辽

    960-1005年,不到40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不到10年

    100多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大致14年

    近100年

    A . 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B . 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 .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 . 经济重心在逐渐南移
  • 7. (2023七下·庐江期末)  2023年春节,电影《满江红》票房42亿,锁定春节档冠军之位,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庙成为网红打卡地。岳飞,我们永远怀念!这是因为他( )
    A . 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 . 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 . 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 . 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 8. (2020七下·江阴月考)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以下科技成就都属于宋代的是(    )
    A . 《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 B . 改进造纸术和火药的发明及应用 C . 《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 D . 发明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用于航海
  • 9. 它是一部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该书中,编者司马光等人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它是(  )
    A . 《史记》 B . 《资治通鉴》 C . 《汉书》 D . 《后汉书》
  • 10. (2020七下·江阴月考)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11. 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的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
    A .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B . 有利于地方和中央抗衡 C . 造成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D . 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
  • 12.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 文化昌盛 B . 中央集权加强 C . 江南地区开发 D . 民族交融的发展
  • 13. 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的苦深冤重。那么,塑造”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是(  )
    A . 李清照 B . 关汉卿 C . 郑光祖 D . 司马迁
  • 14. (2022·北部湾)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清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强化皇权 B . 禁锢思想 C . 发展经济 D . 巩固边疆
  • 15.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1661 年),全国耕地面积3660万公顷,到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4940万公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
    A .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 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16. 清朝进士徐骏的诗集里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诗句,雍正帝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将徐骏处死。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清朝(  )
    A . 设特务机构 B . 制造文字狱 C . 允许言论自由 D . 实行八股取士
  • 17. ”乾隆皇帝宣布撒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 . 亚非海上交通线开创 B .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C . 边疆地区管辖的加强 D .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
  • 18. (2018·达州) 清代,小说创作继续发展,某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以多愁善感为世人熟知,一幅“花谢花飞花漫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画面,更是预示着这部小说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是(    )
    A . 《三国演义》 B . 《水浒传》 C . 《红楼梦》 D . 《西游记》
二、材料题(每小题13分,共39分)
  • 19. 中国是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对农业的发展格外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

    材料二:宋代经济的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以及海外贸易均有重大发展。南宋初期对南方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材料三: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 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 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 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 《简明中国古代史》

    1. (1) 材料一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最后在哪一朝代完成的?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4.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 20. 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 (1) [西藏]西藏从哪个朝代开始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其设立的管理西藏的机构名称是什么?清政府派驻西藏的全权代表被称为什么?
    2. (2) [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1684年清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使台湾被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哪一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一个省?
    3. (3) [新疆]乾隆帝平定回部叛乱后,设立了什么管辖当地的军务和民政?
    4. (4) 你对上述史实有何认识?
  • 21. 在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甚至成为历史的聚合点。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人物

    史实

    评价

    A

    六次东渡日本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郑和

    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

     

    毕昇

    他的发明是B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雪芹

    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此言论评述的文学作品是C

    揭示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宋应星

    编写《天工开物》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李时珍

    编写《本草纲目》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戚继光

    率领的”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

    保护了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安全。

    郑成功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当地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 (1)  请完成A、B、C的填空。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科学技术上毕昇和李时珍取得成功的共同主观原因。
    3. (3) 对人物的评价需要史论结合,请你为表格中郑和下西洋进行相应的评价。
    4. (4) 根据材料中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杰出人物的重要贡献”为主题,提炼观点,并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加以论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