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 1. 隋朝、秦朝的历史特点极其相似,关于这两个朝代的相同之处有(  )

    ①都结束了此前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②都因统治残暴而迅速灭亡

    ③都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

    ④都进行了统治制度的创新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 (2023七下·中山月考)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①买到青花瓷器    ②看到文成公主入吐蕃    ③在长安抄录李白的诗

    ④阅读《资治通鉴》    ⑤因安史之乱而举家南迁    ⑥参加科举考试而金榜提名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②③⑤⑥ D . ②④⑤⑥
  • 3. 如图是一幅描绘位于我国古代某城市皇城西南的西市景象的作品。这里店铺林立,以食店酒楼,胡姬酒肆最有名,还有许多波斯、大食等外国商人来此经商。这座城市应该是(  )

    A . 唐朝长安 B . 北宋开封 C . 南宋临安 D . 元朝大都
  • 4.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官按照唐太宗的要求修改《起居录》,导致《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三部史书对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各不相同。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 . 注重君主形象 B . 君权得到强化 C . 史书质量提高 D . 官僚体制成熟
  • 5. 《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 . 文献资料时代久远不具史料价值 B . 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 . 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的判断 D . 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 6. (2022七下·佛山月考)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 . 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 . 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 . 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 7.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 B . ”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 C .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D . 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 8. 食物名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元素。从下 面表格关于食物名称的解释中,可知其(  )                                                                                                                      

    食物名称

    名称解释

    白起豆腐

    山西高平(古长平)地区的食物,将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烧水煮食之,体现当地人对白起的痛恨。

    (张仲景)饺子

    长沙美食,张仲景曾在此为太守,将药物塞进面食为人治病,百姓将肉菜塞进面食做成饺子,来表达对张仲景的敬爱。

    油炸(秦)桧

    杭州美食,当地人将面食膨胀为长条下入油锅食用,反映对秦桧的厌恶。

    注释:长平,古代地名,战国赵国城邑。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曾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坑杀赵卒四十万。

    A . 成为研究历史的可信史料 B . 对于历史研究没有任何借鉴价值 C . 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 D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价值取向
  • 9. 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唐诗《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词《满江红》

    [作者]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 . 匈奴、契丹 B . 匈奴、女真 C . 回族、女真 D . 蒙古、契丹
  • 10.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璧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 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 .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 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 .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 11.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制度(  )

    ①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③阻碍了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④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②③
  • 12.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的疆域图,仔细观察,判断下列解读与之吻合的是(  )

    A . 该地图是清朝疆域图,都城在大都 B . 今天的西藏在地图中的宣政院辖地 C . 今天的山西省隶属于图中陕西行省 D . 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 13.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皇明祖训》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颜顽(抗衡),不敢相压。”该朝”罢丞相”的目的是(  )
    A . 精简官僚机构 B . 扩大统治基础 C . 加强思想控制 D . 强化君主专制
  • 14.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 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 隋唐的科举制 B . 明朝的八股取士 C . 清朝的闭关政策 D . 清朝的”文字狱”
  • 15. 明代的一位翻译官马欢在《纪行诗》中写道:”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关于使者”往夷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条件:明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B . 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C . 到达:最远到达亚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 .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 16. ”天惶惶,地惶惶,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材料是明朝时期的一段童谣,童谣中”威爷”的事迹为(  )
    A . 统一了女真各部 B . 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C . 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 . 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 17. 关于紫禁城的说法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B .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皇城即紫禁城 C . 北京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D . 北京紫禁城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流淌的”工匠精神”
  • 18. 1644年4月,李自成率起义军进攻北京,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于煤山,明朝宣告灭亡。下列与明朝灭亡相关的是(  )

    ①大规模农民起义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
  • 19. 1488年版的《吴江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如果有 人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居家从事耕作,且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没有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的改版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种变化能够反映(  )
    A .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 商业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C . 长途贩运得到官府保护 D . 经商谋生已成为社会共识
  • 20. 时空观念是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在下图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是(  )

    A . 台湾府 B . 设置哨所 C . 设置三司 D . 设置市舶司
  • 21.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该诗直接说明了(  )
    A . 军机大臣与皇帝”共治国事” B . 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D .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 22. 如果让你制作一张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

    ①张仲景提倡预防疾病的”治未病”理论

    ②李白创作的具有浓郁浪漫情怀的诗歌

    ③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发展的印刷术

    ④深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国粹一一京剧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 23. 某历史合作学习小组选用下面四幅图片及相关知识制作历史知识清单,最能反映知识清单主题的是(  )

    A .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B .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C .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D .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 24. 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唐朝时

    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时

    1264年,忽必烈设立总制院,统辖吐蕃之地,1288 年更名为宣政院。

    清朝时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等。

    A .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 . 元世祖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C . 唐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D . 西藏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 25. 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 期再度兴盛;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繁荣景象;直到元朝, 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 政治局势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 . 国家实力决定丝绸之路的发展 C . 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D . 明清丝绸之路的贸易完全消亡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6分,28题14分,共50分)
  • 26.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自愿要求内附。少数民族首领把能与唐室通婚视为荣耀,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蕃和亲”.除此之外唐朝还宽厚平等对待败降的少数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随着千百年来不断的民族大交融,贞观时期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民族交融新局面。

    ——摘编自许敏 《民族和谐的典范一论贞观时期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宋辽订立盟约之后,宋改动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地名(如改成虏军日广信军,破虏曰信安等),向辽方表示友好。辽在燕京地区 也去掉一些民族歧视政策,争取当地汉人的支持。另外,双方在沿边设立互市贸易的”榷场” ……若干年之后,河北一带”牛羊满野”,百姓安乐,宋方每年亦可以赚上百万的收入。

    ——摘编自李国章/赵昌平《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材料三: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摘编自《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材料四: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能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材料五: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统一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荣光……中国为“唯一延续至今的社会” ……中国人最害怕、最不愿意、最讨厌、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分裂”。统一,是一种宿命般,带有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是考察所有治理技术的边界,尽管统一本身并不能保证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崛起,最终终结了”乱世”,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一代人对于大一统国家自然是无比向往,感激涕零。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 (1) 根据材料一,举一例”唐蕃和亲”的史实,并概括贞观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订立盟约后双方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谈谈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
    5. (5) 阅读材料并提炼一个观点,围绕该观点,结合所学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 27. 回顾中国货币史,历代的货币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需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后,各诸侯国的旧钱币不再进入社会,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这不仅意味着奇形怪状的货币不再流通,今后货币形状会规范统一,还代表着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论析》

    材料二:汉初,一些贵族官僚、富商大贾操纵造币之权,威胁中央。郡国诸侯王操持铸币权,势力膨胀,成为吴楚七国之乱的经济基础。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成立专门铸币机构,铸造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日本仿唐风气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受唐朝货币制度影响,708年,日本正式在奈良仿照唐”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珍”。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日本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四: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部分)

    时期

    语文

    历史

    地理

    科技

    北宋

    《水浒传》:林冲发配,路经柴进庄上,庄客拿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两者相加,重八十多斤。礼可谓”重”矣,可是披枷带锁的林冲如何带走呢?

    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流通的货币以铜钱和铁钱为主,跨区域贸易

    需要远途运输和大量货币。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 3000米的山地为主,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 米。

    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

    1. (1) ”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是哪一人物历史贡献?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的意义。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武帝推行币制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它与材料一相比,两者推行币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有何相似之处?
    3. (3) 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日本铸造货币”和同开珍”的原因。
    4. (4) 据材料四,从语文、历史、地理、科技四个方面分析北宋货币”演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次”演变”。
  • 28. 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表

    朝代及时间

    西汉

    西晋

    唐代

    北宋

    南宋

    明代

    清代

    2年

    280年

    742年

    1102年

    1208年

    1460年

    1820年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

    24.4%

    48.11%

    44.24%

    63.42%

    53.98%

    58.3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一秦岭一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 《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表(部分)

     

    项目

    材料出处

    项目一:生产工具

    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料刀”,谓之”开荒裂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农家或乏牛犁,举此(铁搭)斫地,以代耕垦。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项目二:水利技术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采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积水等问题。

    摘编自方健《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之一:农业篇》

    项目三:种植技术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从唐中期开始,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摘编自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项目,说明其对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