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和平区2023年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21 浏览次数:29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 1. (2023·丰台一模)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 推动了文化认同 D . 淡化了血缘关系
  • 2.  据考古研究,西汉初年的王侯墓沿袭了战国墓制,坟丘高大,棺椁多重,以铜陶器陪葬。文景之后的墓中开始出现府邸建筑,还有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这体现了(    )
    A . 封建礼教严密 B . 地方势力发展 C . 社会生产恢复 D . 奢靡之风盛行
  • 3.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焉耆县境内发掘出一座唐代屯戍城堡。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小米、高粱、面粉和胡麻等。同时发现下石碾、铁犁、镰柄等生产工具,铁犁的铧头较长,套进犁底的部分凹入,比较进步。这反映了(  )
    A . 曲辕犁已经传入新疆 B . 唐代开始实施屯戍政策 C . 胡汉民族的差别消失 D . 边疆地区农耕经济发展
  • 4.  如图所示为辽朝的国家体制示意图。由此可知,辽朝的国家体制(  ) 

    A . 促进了蕃汉一体化治理 B . 不利于强化君主政治权威 C .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D . 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
  • 5.  1909年,梁启超作《管子传》,指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是以个人为本位,虽“益于人国者虽不少,而弊亦随之”,而“善言经济者,必合全国民而盈虚消长之,⋯⋯吾国有人焉于二千年前导其先河者,则管子也”。梁启超的这一看法(  )
    A . 阐述了西学中源主张 B . 表达了对晚清新政的期望 C . 肯定了本土文化的价值 D . 发展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
  • 6.  1903年,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清帝年号纪年法和康有为提出的孔子纪年法,主张将黄帝诞生的年份作为纪元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前,有人认为黄帝是专制君王,与共和理念不合。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20世纪初纪年法的变化(  )
    A . 体现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诉求 B . 与民族民主的革命主张密切相关 C . 是对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改变 D . 清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毒
  • 7.  1919年3月,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北京的青年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诸多知识青年通过学校、工厂、报刊、社团等多种平台聚集在一起,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这些现象(  )
    A . 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发展 B . 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C . 直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D . 体现了国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
  • 8.  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两种教科书对孙中山的描述与评价(  )                                                                                                                                                   


    国统区历史教科书

    根据地历史教科书

    叙述革命活动

    “民族救星”“民族救主”“全人类的福音”

    “主要领导者”(将孙中山的个人实践融入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

    阐释三民主义

    “精神导师”

    民族抗战的“旗帜”

    评价行为事迹

    “为革命立楷模”“榜样楷模”

    “伟大的战略家”

    A . 体现了两党终极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B . 反映了国共两党的阶级和思想差异 C . 都凸显了三民主义对抗战的指导性 D . 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
  • 9.  1956年经陈云同志批示,上海约270多家轻工工厂迁往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当时上海有21万人支援外地,其中包括很多工程技术人员。这说明当时(  )
    A . 工业化建设立足于中国国情 B . 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 C . 上海率先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D . 国民经济调整影响工业布局
  • 10. (2023高一下·郎溪月考) 与其它古代文明不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类的物品。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对契约制度进行调整的内容,据统计,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
    A . 契约成为社会规范 B . 法律制度日益成熟 C . 手工生产相当落后 D . 商业贸易比较繁荣
  • 11. (2023·金华模拟) 面对葡萄牙和西班牙日益尖锐的矛盾,1493年,罗马教皇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东西两侧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拉丁美洲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B . 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 C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D . 教皇仲裁成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
  • 12. (2023·宁波二模) 16—17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科学革命”,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推翻了天主教会坚持的“地心说”。1572年超新星和1577年的彗星证明天堂是不存在的,宇宙是存在变化的。这些发现甚至否认《圣经》的真实性。这是一个权威遭受质疑的时代,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由此可知,“科学革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 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 .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 . 促使西欧宗教改革的兴起 D . 为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提供精神武器
  • 13.  1836年,法国学者开始将南部美洲称为“具有拉丁文化特征的美洲”。1856年,面对着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
    A . 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 B . 强化了拉美人民的区域认同 C . 源于南北美洲文化传统的差异 D . 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 14.  如表国际政要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言论,如表主要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时间

    人物

    职务

    言论

    1953年

    周恩来

    新中国总理

    中印两个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有根据这些原则,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1954年

    胡志明

    越南主席

    这五项原则完全适用于巩固和发展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1984年

    邓小平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2014年

    苏亚雷斯

    联合国副秘书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

    A . 适用于国家间关系 B . 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 C .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 . 显示出社会主义外交优越性
  • 15.  1995年,在超过2000人的日本大型企业中,有34.3%的企业加入了互联网。学校、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个人,也都纷纷加入互联网的热潮中。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 . 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 B . 信息技术受到企业青睐 C . 个人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 . 成为网络经济的发源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 16.  20世纪末,在印尼附近水下考古发现一艘公元9世纪的沉船——“黑石号”,出土了大量来自唐朝扬州、明州和广州的货物。其中两件瓷器“盈”字款绿釉碗和“进奉”款白釉彩盘是出自宫廷还是民间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玄宗时,多贯赐妃嫔和大臣。负责管理赋税的王鉷“岁进钱宝百亿,便入内库(又称百宝大盈库),以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开启官吏向皇帝进贡之风。……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年)九月,出(售卖)内库罗绮、犀玉、金带之具”,用以补充军费开支。 

    ——据《旧唐书》

    材料二:唐朝“盈”字款的瓷器多为白瓷。“盈”、“进奉”、“翰林”款等宫廷属性明显的瓷器多见于唐长安大明宫等宫廷遗址之中,但在西明寺、长安新昌坊及河北易县等非高级贵族的唐墓中也有发现。 

    ——摘编自齐东方《“黑石号”沉船出水器物杂考》

    材料三:大历元年( 766年),代宗生日,“诸节度使献金帛、器服、珍玩、骏马为寿,共直缗钱二十四万。”肃宗、代宗以后,进奉者多以节度使为主,德、宪二朝进奉的区域集中于东南江淮诸道。 

    ——项坤鹏《“黑石号”沉船中“盈”、“进奉”款瓷器来源途径考》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判断“盈”字款绿釉碗和“进奉”款白釉彩盘这两件瓷器的出处并说明理由。
    2. (2)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探究瓷器的出处”这一问题对于研究唐朝历史有何具体价值。
  • 17.  长期以来,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 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 4000余年。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 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 

    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材料一中“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一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途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人类为应对粮食安全问题须采取的对策。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纵观人类历史,较早成功的现代化路径首先由于先发国家发挥社会与市场的重要作用,优先考虑国家与社会权力的边界、强调社会自组织力量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先发国家相继掌握了国际体系的领导地位,它们借此优势发展的同时又将基于自身发展经验的“社会中心主义”现代化路径推广开来,这实际上就削弱了政府的组织性力量。其次由于先发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领导地位,后发国家生产力达不到与先发国家竞争的地步,自然失去了社会力量和市场的相对优势,只能依靠国家的力量进行有组织的现代化,集中优势与先发国家进行国际竞争。这种“国家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强化了国家的能力和政府的自主性,强调政府可以脱离社会的利益与压力主导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卢春龙《谁之现代化?何种现代路》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的一种现代化模式,选择一个国家予以阐述。(要求:写出现代化模式和国家,明确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