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衡水市重点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四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5 浏览次数:26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一些象形文字本身包含着历史实际内容。如表中的信息反映出商代(  )                                                                                                                                                                                                                    

    甲骨文

    今字

    今人释义

    当是“耜”的初文,象臿(锸)之形

    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有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

    表明方整的田块经过弓尺丈量,标划出明确的疆界

    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

    田间的水沟

    A . 农业生产已有的真实水平 B . 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 C . 牛耕的生产方式比较普遍 D . 土地经营管理有明确分工
  • 2.  秦汉时期,官吏分为“长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级官吏)。少吏虽然职位和俸禄较低,但名目与人数众多,有关规定和限制也很严格,如下表所示。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  )                                                                                                                      

    项目

    内容

    选拔资格

    家赀限制;年龄限制;道德和才能标准;文字知识和晓习律令;特殊群体的限制,即赘婿、贾人及吏坐赃者

    升迁制度

    察廉制度与功次制度;孝廉、贤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盗尤异

    社会待遇

    赐钱、赐金;赐爵、赐肉、赐酒、赐食;益俸;休假

    A .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 B . 官僚政治有助于加强封建统治 C . 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缓解 D . 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遭到削弱
  • 3.  如图为《唐代小麦分布图》,由图可知(  )                                 

    A . 唐代经济重心仍然停留在北方 B . 山东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程度不均衡 C . 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 D . 南方经济开发相对北方而言稍缓慢
  • 4.  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措( )
    A . 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 B . 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 C . 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D . 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 5.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参观西洋画、千里镜,聆听西洋音乐后,赋诗:“始知天地大,到处有开辟。人巧诚太纷,世眼休自窄。域中多墟拘,儒外有物格。”这反映了作者(  )
    A . 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文化 B . 对西方文化持较为肯定的态度 C . 认同西方近代思想传入的影响 D . 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文化观念
  • 6. (2023·湛江一模) 1885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
    A . 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B . 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C . 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 D . 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 7.  如表为《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德先生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这种变化可以说明(  )                                                                                                                                                                                                           

    时间

    正面评价

    中性评价

    负面评价

    合计

    1915年9月-1918年6月

    85次

    63次

    3次

    151次

    1918年7月-1921年4月

    224次

    125次

    58次

    407次

    1921年5月-1926年7月

    95次

    180次

    703次

    978次

    A . 知识界对资本主义弊端认识加深 B . 新三民主义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 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日益增多
  • 8. 1930年代,台湾地区稻来产量大幅增产,但当时人均稻米消费量却比1910年代减少了23.1%。粮食不足部分,当地居民主要以番薯代替。这一状况说明,当时台湾地区(  )
    A . 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战 B . 受限于工业化进程缓慢 C . 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状况 D . 遭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 9.  1946年6月,东北解放区政府完成了将日伪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工作,嫩江省仅镇东、白城子两县就分配日伪土地20万亩;黑龙江方正县分配日伪土地6万亩;东兴县分满巧地千余垧(一垧合15亩);宁安分日伪土地6.7万余垧;吉林省盘石县分配日伪土地15万余垧。这一运动(    )
    A . 解决了东北贫农的无地问题 B . 有力支持了敌后战场的抗日 C . 顺应了战略反攻形势的需要 D . 壮大了土地改革的群众基础
  • 10. (2020·烟台模拟) 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一些农村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八百元以上。”这主要是因为(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继续 C .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D . 社会生产力倒退
  • 11.  有学者研究表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人们把金、银、铜块按照不同的重量储存起来,如果一方想买卖牛,另一方想买卖谷物,为了保证公平交易,他们会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双方的商业价值,但是不会用黄金、白银进行直接交换。甚至可以直接进行物物交换,且这一现象还很普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
    A . 借贷形式日益普遍 B . 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C . 契约意识逐渐增强 D . 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 12.  如图是一位学者笔记的部分内容。由此推知,其思考的问题是(  )                                 

    ●人类一半左右的发明来自中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极大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农业经济发达。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被称为“科学的养父”,科技成就巨大,传播到欧洲,为欧洲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商业发达。

    ●欧洲的科学革命肇始于意大利,资本主义最早在意大利萌芽。

    ●工业革命却在英国这个欧亚大陆最西北边缘的岛国发生。

    A . 古代亚洲科技对欧洲的影响 B . 工业革命发生地的偶然与必然 C . 资本主义在欧洲产生的原因 D . 世界文化中心转移的主要轨迹
  • 13. (2023·岳阳模拟)  1784年《印度法案》得以通过,按照这一法案,东印度公司必须由英国国王任命的议会监督局来控制。同时英国人也一改之前横征暴敛的强盗作风,改成了比较“文明”的方式来对印度进行剥削。英国做出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 对北美战争的反思 B . 印度反英斗争的高涨 C . 东印度公司的贫腐 D . 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
  • 14.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为君主立宪政体,但规定帝国皇帝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权力;1875年通过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为民主共和政体,但规定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 国家元首无权任命内阁(政府)成员 B . 宪法的内容具有很大伸缩性 C . 德国的保守势力强于法国 D . 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 15.  1908年,列宁在总结巴黎公社教训时说道,无产阶级固然不可轻视和平的斗争手段,因为这些手段在革命的准备时期是必要的,但是无产阶级一刻也不应当忘记,阶级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要采取武装斗争和国内战争的形式。他意在强调(  )
    A . 巴黎公社建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 B . 俄国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C . 公社社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 D . 俄国社会存在和平斗争的可能性
  • 16. (2022·佛山二模) 2015年,墨西哥制造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23%以上降至17%,“去工业化”现象明显。然而,通过进口零部件和组装再出口的“客户工业”却有较大发展。这表明墨西哥(    )
    A .   保障经济安全的紧迫性 B .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C . 错失了经济集团化机遇 D . 工业升级成效明显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在其(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足供五、六十年。 

    一一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高祖)及颁新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尊后齐之制。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隋书•食货志》

    材料三:社仓原为地方上的一种社会互济设施。开皇五年以后,隋王朝借口社仓管理不善,将它逐步归并到官府管辖之下。据《隋书•食货志》载,开皇十六年“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这就等于在正租之外,又增收了百分 

    之十三到三十二的附加税。 

    一一摘编自魏承思《论隋王朝的经济政策及其灭亡》

    1. (1)  运用材料二、三阐释材料一中“国计之富足”的观点,并分析材料三的史料价值。
    2. (2)  综合主述材料,谈谈你对隋朝“国计之富足”却“祚短运促”的理解。
  • 18.  【近现代关税变迁】 

    材料一: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

    时段

    概况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中英江宁条约》《虎门条约》等规定英国在华进出口货税的标准须与英国人“秉公议定则例”;进口关税税率由16%下降到5%左右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凡有金银、外国各等银钱、面粟、米粉……进出口通商,皆准免税,其余各货物税率调整为2.5%;法国、俄国等可享受英国同等的对华税率

    甲午中日战争后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及其设备,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免除,亦莫不相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辛丑条约》规定:列强将距海关50里内的常关纳入外籍税务司制度进行征收管理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着手降低对国内不能生产或者生产不足的原材料、机器、仪表等零部件的税率,如钢铁盘条税率从35%降低至15%,并对企业技术改造进口设备和重大项目的技术设备引进实行关税优惠政策。对出口量大而稳定且盈利高的商品、国内需求量大的商品、容易在国外形成削价竞争的商品开征出口关税。自1992年起,经过亚太经合等会议多次洽谈,我国开启了多轮自主降税,总税率水平稳步下调,陆续出台了包含外商投资项目等多类关税优惠政策。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关税制度变迁的必然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关税政策的新变化,并简析关税调整的意义。
  • 19.  学者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下表是关于能源与近代荷兰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点

    史实

    泥炭说

    16-17世纪上半期,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使得

    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

    17世纪后期,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

    18世纪:荷坐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

    泥炭、煤

    炭混合说

    12世纪,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均数是65000吨。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再泥炭提供能耗的2/5。

    18世纪,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

    1863年,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1863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

    一一据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等

    1. (1)  指出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共性,并分别概括两种观点的论据。
    2. (2)  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评析上述学术研究的价值。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这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如表所示为某学者针对部分时期不同统计口径下若干区域的零岁预期寿命统计。                               

    国家或区域

    时期

    零岁预期寿命

    英国

    1750~1800

    37

    中国农村(辽宁,男性)

    1792~1867

    36

    法国

    1800

    34

    日本农村

    1776~1815

    33

    荷兰

    1800

    32

    中国农村(安徽,男性)

    1300~1880

    31

    法国

    1750

    28

    罗马时期埃及(村民)

    11~257

    38

    英国(佃农)

    1300~1348

    小于28

    伦敦

    1750~1799

    23

    中国(北京,男性)

    1644~1739

    27

    *注:零岁预期寿命指在出生时的死亡率水平下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通常指的是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

    ——摘编自[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00)》

    从上述材料中任取两组或两组以上具有可比性的零岁预期寿命数据,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准确写出所选数据所对应的时空范围,结论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