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5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日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左传》记载,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该故事反映了(( )
    A . 东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B . 宗法制下士农工商“皆有等衰” C . 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 . 虢国出现“臣弑君、子杀父”现象
  • 2. 下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刻有铭文“子孙长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 )

    A .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 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 C . 边疆地区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D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己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
    A . 构建和谐社会 B . 实现国家统一 C . 坚持以民为本 D . 追求天下大同
  • 4. 宋金战争频繁,宋高宗与大臣商议行在之所,引发大臣争议。吕顾浩提议都临安,“虏人以骑兵取胜…今若驾车乘海舟以避狄,既登海舟之后,敌骑必不能袭我。”李纲提议都建康,“莫若权宜且于建康,驻跸控引二浙,襟带江湖,漕运财谷,无不便利。”依据材料宋高宗最终选定以临安为都城,可能是( )
    A . 临安位于运河枢纽,交通便利 B . 临安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C . 临安赋税充足,利于后期收复中原 D . 临安近海洋,战略回旋空间较大
  • 5. 据《皇明经世文编》载:“今天下一统,诸种番夷虽或出没,不足深虑:惟北虏动辄长驱深入,最为边患。”又据《皇明九边考》载:“当今四夷,北虏为急。”为此明朝统治者( )

    ①重修长城抵御蒙古兵南下

    ②明英宗北伐瓦刺

    ③与鞑靼订立和议

    ④与蒙古和亲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6.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著作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是( )

    ①《夏小正》   ②《黄帝内经》    ③《九章算术》    ④《齐民要术》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7.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 . ①③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①③④②
  • 8. 历史地图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阅读下图,该革命中提出口号是( )

    A . “天下一家,同享太平” B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9. 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国会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国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局限性初显 B . 政党政治有一定影响力 C . 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D . 北洋内部派系纷争加剧
  •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全面觉醒并凝聚一体,真正意义上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将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以下论述与材料不符的是( )
    A . 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凝聚反帝反封的革命力量 B . 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共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力量 C . 争取和平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凝聚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爱国力量 D . 始终变革农村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以经济保障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 11.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下图可诠释中国( )

    A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 .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完成
  • 12.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外交工作,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以下体现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外交是( )

    ①倡导并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②成立了新开发银行

    ③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处理中非关系

    ④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②③④
  • 13. 2世纪演说家阿利斯提德曾经描绘过一个古代商品汇集地,“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该地可能是( )
    A . 罗马 B . 长安 C . 巴格达 D . 伊斯坦布尔
  • 14. 武士在日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重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10世纪贵族及庄园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以下关于日本历史上武士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 “大化改新”时期,武士集团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 . 镰仓幕府统治时期,武士对将军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C .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集团实行锁国政策,抵御了外来侵略 D . 明治维新时期,武士集团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 15.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五艘帆船出航,1522年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未经过( )
    A . 大西洋 B . 南印度洋 C . 巴哈马群岛 D . 菲律宾群岛
  • 16.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航行于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的贸易。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产自美洲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西班牙积累了巨额的原始资本 B . 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 C . 引发了西班牙国内的“商业革命” D . 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发生逆转
  • 17.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面貌翻天覆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能取得更多更重要成果的主要原因是( )
    A . 延续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B .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C . 几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D . 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
  • 18. 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指出,“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个“交叉点”是( )
    A . 德国退出国联 B . 德国吞并奥地利 C . 签订《慕尼黑协定》 D . 德国突袭波兰
  • 19.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材料体现了 ( )
    A .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B .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C .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D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20. 1971年尼克松在堪萨斯城讲话时说:“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为此尼克松政府( )

    ①改革社会福利制度

    ②改善和中国的关系

    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④扩大了黑人的民权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21. 下图左侧为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雕塑,右侧为古代埃及公元前3千纪后期的雕塑。两者在发饰、表情和站立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由此可知( )

    ①埃及雕塑对希腊雕塑的借鉴

    ②文明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③早期文明发展的独立性和多元性

    ④希腊人像雕塑模仿埃及雕塑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2. 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主题是“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下列项中完全符合这一主题的史实是(   )
    选项 史实
    《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孔子改制考》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成成变法、新文化运动
    徐继、李鸿章、康有为、宋教仁、陈独秀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扶清灭洋”、“民主与科学”
    A . B . C . D .
  • 23. 漫画是一门视觉艺术,作者往往通过对漫画作品的描绘,以渲染和烘托历史主题。观察漫画《江南布防图》,作者旨在( )

    A . 宣扬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B . 揭示正面战场抗争初期失利的原因 C . 揭示国共对峙时江南战况之激烈 D . 预示内战时期国民党失败的命运
  • 24. 近年来美国以各种理由不断“退群”,2017年认为多边贸易协定不符合美国最佳利益,有碍“美国优先”政策,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017年以“节省资金、敦促改革”为由,再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无法有效保护人权”为由,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等。这在深层次上最能说明( )
    A . 冷战局面再度出现 B . 美国成为逆全球化推手 C . 美国大行极端利己主义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25.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同时也造成极大环境污染。为了进一步佐证城市环境问题,检索出四份资料。下列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
    A . 莫奈创作《国会大厦》绘画作品呈现19世纪雾霾下的伦敦 B . 1848年英国议会颁布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 C . 1838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出版了长篇写实小说《雾都孤儿》 D . 美国学者索尔谢姆发表《发明污染》一书,研究19世纪英国城市污染问题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7分,27题16分,28题12分,共45分)
  • 26. 中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亦展示了中华文明魅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闲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班固《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1953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三项伟大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援朝斗争;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此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国内条件,还需要争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三: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该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新的动力。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并结合所学概述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不利国际条件,并简述50年代中国在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的外交成果。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一带一路”外交贡献为例,分析说明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的推动者。
  • 27.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百家争鸣。执政者不但不禁锢思想,反而着力创造思想自由的氛围,鼓(浙睿 )励思想论争,自己则对救时主张择善而从。我国历史上曾两次出现了思想市场一春秋战国时代和民国初年五四时期。

    ——北京大学教授袁刚《思想市场会使中国更有前途》

    材料二:

    人物 著作 核心词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自由”“平等”
    卢梭 《社会契约论》 “民主共和国”“人民主权”
    康德 《纯粹理性的批判》 “人非工具”

    材料三:有人以为列宁主义中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以为列宁主义的出发,点是关于农民及其作用和比重的问题。这是完全不对的。列宁主义中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并不是农民问题,而是无产阶级专政、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等问题。农民问题,即无产阶级在为政权而斗争中的同盟者问题,是一个派生的问题。

    ——摘自《论列宁主义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市场”中的“救世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民国初年五四时期“思想市场”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2. (2) 根据材料二,提炼上述人物思想的精神内核。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些思想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列宁对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的贡献,并从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角度,分析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世界意义。
  • 28. 水运与国运的关联,贯穿起华夏数千年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龙山文化时代的文明遗址图

    材料二:万艘龙舸绿丝间,(浙睿 )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龙山文化时代文明遗址的分布特点,列举该时代黄河流域一则文明遗址及其代表性器物。
    2. (2) 阅读材料二,以“水运与国运”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国古代水利建设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