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
  • 1. (2017·东营) 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灵渠 C . 赵州桥 D . 大运河
  • 2. “唐朝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最能体现“大进”的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鉴真东渡 C . 遣唐使来华 D . 郑和下西洋
  • 3. (2018九下·大兴模拟)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长安城失火,焚毁了4000多家店铺。请你判断失火的地点应该是长安城中的(    )
    A . 宫城 B . 皇城 C . D .
  • 4. (2023七下·深圳月考)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    )
    A . 钟繇、胡昭 B . 颜真卿、柳公权 C . 王羲之、怀素 D . 赵孟頫、欧阳询
  • 5. (2018七下·临沭月考)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 .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 .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 . 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 . 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 6. 宋人汪洙在《神童诗》中写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反映了宋朝( )
    A . 强干弱枝 B . 独尊儒术 C . 外重内轻 D . 重文轻武
  • 7. 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厉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的北宋改革家是( )
    A . 狄仁杰 B . 范仲淹 C . 王安石 D . 司马光
  • 8. 转运使是我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      )
    A .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 C .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             D . 解决支付给辽、西夏岁币的财源
  • 9. 写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踏破贺兰山缺。”这首词的抗金名将是( )
    A . 岳飞 B . 苏轼 C . 辛弃疾 D . 戚继光
  • 10. 陆游有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中的“大散关”是南宋政权的边界。与之相关的和谈是( )
    A . 澶渊之盟 B . 唐番会盟 C . 宋夏和约 D . 宋金和议
  • 11. 宋朝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
    A . 杭州 B . 泉州 C . 广州 D . 景德镇
  • 12.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是( )
    A . 县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13. 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 . 中书省 B . 澎湖巡检司 C . 枢密院 D . 御史台
  • 14. 穿越回北宋东京,看杂耍踢球、听说书唱戏、赏古玩字画……应该去的场所是( )
    A . 瓦子 B . 榷场 C . 草市 D . 十三行
  • 15. “她生活在两宋之交,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阅读她的词作,令人感觉格外清新自然。”上文中这位才女是( )

    A . 文成公主 B . 王昭君 C . 李清照 D . 武则天
  • 16. 经常有人在遭受委屈时,说自己比窦娥还冤。讲述“窦娥”故事的元代戏剧家是( )
    A . 马致远 B . 关汉卿 C . 郑光祖 D . 王实甫
  • 17. “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材料描述的是( )
    A . 元朝驿站 B . 丝绸之路 C . 北京故宫 D . 明长城
  • 18.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
    A . 宋应星 B . 徐光启 C . 徐霞客 D . 李时珍
  • 19. “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材料中的农民革命指( )
    A .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B . 黄巢起义 C . 黄巾起义 D . 陈胜吴广起义
  • 20. 清朝前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
    A . 分化事权 B . 八股取士 C . 设立副宰相 D . 设立军机处
  • 21. (2019·岳阳) 关于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B . 完全阻挡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 C .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D .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22. 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为485万顷,到康熙六十一年已达784万顷。其主要因素是清初统治者( )
    A . 推行垦荒政策 B . 重视兴修水利 C . 实行税制改革 D . 推广高产作物
  • 23. (2022七下·神木期末) 嘉庆元年(1796年)时,国库存为5658万两,而到嘉庆19年(1814年)时,仅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这主要说明清朝出现(    )
    A . 财政危机 B . 官场腐败 C . 军备废弛 D . 文化繁荣
  • 24.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 . 大兴文字狱 B . 文化专制 C . 独尊儒术 D . 焚书坑儒
  • 25. (2019·黄石) 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    )
    A . 《三国演义》 B . 《水浒传》 C . 《西游记》 D . 《红楼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技术创新】 

    材料一: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的改进,其中有一种工具在耕地时可以调节耕作深度,操作灵活,适应浅耕和深耕的不同需要,既节省畜力又减轻了扶犁农民的体力消耗,提高了耕作效率。另一种工具形状像纺车,它随着水流自行转动,把水从河里舀到高处倒入蓄水渠,省时有力。

    材料二: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英国)培根《新工具》

    【制度创新】 

    材料三: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百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的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

    材料五: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民族交融】 

    材料六:见图示 

    【版图奠定】 

    材料七: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摘自《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1. (1)  写出材料中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根据材料概括这两种生产工具的共同优点。 
    2. (2)  培根评价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三个重要发明?在“战争”和“航行”上的两项发明分别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隋朝重新建立大一统帝国是哪位皇帝的功绩?根据所学指出隋唐时期在制度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两例。 
    4. (4)  根据所学,说明北宋官员为何不愿意去设置通判的地方担任知州?宋朝政府设置通判的目的是什么? 
    5. (5)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举出朱元璋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的史实两例,此外朱元璋还建立了哪一特务机构? 
    6. (6)  如图图示中的民族融合现象出现了哪个朝代?这个朝代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中间的“?”代表哪个民族? 
    7. (7)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康熙皇帝时期的两例史实证明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代经济极为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兴旺发达。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了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泉州、广州等地有发达的造船业,同时这些地方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管理。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随着货币流通的扩大,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产生了。

    材料三:明朝的商品经济活跃,出现著名的商帮。商帮的兴盛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他们赚取的巨额利润仅有少量转化为商业资本,其余部分利润流归故里,对桑梓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地区的建筑别具一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山西的乔家大院等。 

    ——改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 (1)  观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的出现源于哪一盛世?
    2. (2)  根据所学分析导致上图中经济发展第一个高峰结束的历史事件,该事件对当时的国家有何影响? 
    3. (3)  根据所学,举出宋代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一例。宋朝政府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
    4. (4)  材料中“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开始和完成分别在哪个时期? 
    5. (5)  明朝时期著名的商帮有哪些?根据材料指出商帮繁荣带来的积极影响。
    6. (6)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