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 1. 默写。 
    1. (1) 在“古诗词的魅力”主题演讲中,小明借用古诗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告诉我们真挚的情感可以冲破空间的阻隔,慰藉着我们的离愁别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关心广大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牵动着我们的家国情怀:“”(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那坚持正义的人格启迪着我们的人生追求。 

    2. (2)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两句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了桃林的青草碧透,花瓣纷飞;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的蜿蜒曲折,时隐时现。 
  •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甲】但春秋时列国的fù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乙】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____,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等》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____;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民一鼻孔出气,他们都是以史证诗。他们接受了孔子“无邪”的见解,又摘取了孟子的“知人论世”的____,以为用孔子的诗的哲学,别cái古代的史说,拿来证明那些诗篇是什么时代作的,为什么事作的,便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Fù诗 乐歌 别cái 以意逆志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注解 见解 解说 B . 解说 注解 见解 C . 见解 解说 注解 D . 注解 解说 见解
    3. (3) 以上两段文字均出自《》【乙】语段中“大毛公”指的是(人名)。 
    4. (4) 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 3. 复兴学校开展“以和为贵”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 (1) 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 (2) 下面是小华同学“以和为贵”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 

       翻开几千年的文明史,“和”的观念深入了我们中国人的心中,【甲】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众志成城”“和气生财”等……至今仍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和”,如阳光,可以融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排去心中的阴霾:【乙】如照亮人际 天空的火炬。“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更加宽广。“和”,如清泉,如明镜,善鉴万物。【丙】它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也表现出迷人的鳌香,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②请你将【乙】处画线句改成与前面两句句式一致,以构成一组排比句 

       ③【丙】处画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改为“”。 

    3. (3) 请你为以下消息拟一个标题,要求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中国商报安徽报道(记者刘群) 近年来,安徽省桐城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所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注入基层治理,不断创新和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形成了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体系,以“信访不上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为目标的枫桥经验“桐城模式”——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二、阅读(55分) 
  • 4.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河二碛观澜 

     王丽梅 

     ①在晋陕大峡谷,宽阔平缓的黄河经过碛口古渡时向西拐了一个弯,迅速进入一个落差很大的狭窄河道,水势顿时汹涌。灰青色的黄河水剧烈地翻腾着、轰鸣着,像千军万马在奔跑,浩浩荡荡地冲向下游。这段惊涛拍岸、声震峡谷的黄河,是吴堡的黄河二碛。 

     ②碛,指浅水中的沙石。黄河第一碛是宜川的壶口瀑布,那里的黄河水是浑浊的黄混汤,黄河龙腾虎跃般地流经壶口,进入狭窄的河道,形成巨大的落差,如滚石山崩,瀑布飞流,水花四溅,浊 浪排空。黄河出了壶口一泻千里,进入平展宽阔的黄河河床。 

     ③黄河的咆哮之势是自然伟力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力量与气概、民族精神与美的图腾。 

     ④出吴堡县城,上沿黄公路,行25公里到黄河二磺。河岸上筑起了高台,修建了古色古香的红色长廊和汉白玉围栏,“黄河二碛”的巨型石碑格外醒目。 

     ⑤山上是生态公园。拾级而上,树林荫翳,鲜花绽放,小广场上耸立着一座47.9米高的九层红龙塔。凭栏眺望,黄河对岸的山上绿树成荫,河道旁的浅滩上有三三两两的老者在执竿钓鱼。这么大的水,会有鱼吗? 

     ⑥黄河翻滚,水浪激越,响声震天。进入秋季,黄河二磺的水是黄色的、浑浊的,河面更宽,水急浪大,站在岸上看到“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壮美景象。 

     ⑦黄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在公元前5世纪,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与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齐名的人类文明的伟大精神导师,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代先贤善于观水。水能启发人的德行修养。孔子说,水遍布天下,毫无偏私,惠及万物,如君子有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如君子仁爱…… 

     ⑨君子正直,处事有度,百折千回,坚定不移,如黄河行万里必奔赴大海。观水,则近道。水,带 给我们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与生命的启迪。 

     ⑩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黄河,从青海出发,一路奔涌,九曲弯弯,跳跃三级地理阶梯,流经陕西境内719公里,汇入大海。 

     ⑪吴堡,居陕西东北,扼晋陕交通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建在黄河西岸、山巅之上的吴堡石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池易守难攻,“铜吴堡”由此得名。 

     ⑫一艘木船停泊在川口古渡的黄河岸边,这里是1948年春毛泽东东渡黄河的渡口,如今“毛泽东东渡纪念碎”赫然耸立。顺利东渡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新中国迎来希望的曙光。 

     ⑬“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吆……噢哇哇的那个声……”这首由吴堡张家焉村走西口的脚夫张天恩演唱的《赶牲灵》,一鸣惊人。历史证明,民族的就是大众的。 

     ⑭在黄河二碛的岸上,吴堡新一代《赶牲灵》的传唱人丁文军以高亢的歌声唱起了《们吴堡》:“们吴堡崇山峻岭,大地上写下光荣,黄河滚滚惊涛拍岸,英雄东渡驰骋纵横。们吴堡们的根,们吴 堡们的梦,们的根,们的魂!” 

     ⑮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⑯自然是人类之师。历经九曲十八弯,行程万里的黄河,带给我们生活的勇气和太多关于生命的思考。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手法,出吴堡县城,上沿黄公路,到黄河二磺,登九层红龙塔,赏山下生态公园美景。 B . 第⑤段画线句写出了黄河两岸的美景和人们悠闲幸福的生活。 C . ⑬⑭ 两段分别引用了两首信天游民歌,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 D . 文章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有对黄河的赞美,也有对中国革命的歌颂。
    2. (2) 梳理文章,根据提示在表格中填入相应的内容。                                                                                                                                                                  
       

       类别 

       

       位置 

       

       水色 

       

       成因 

       

       水势 

       

       写法 

       

       黄河第一碛 

       

       宜川 

       

        ①  

       

       河水进入狭窄河道,形成巨大落差 

       

        ②  

       

       略写 

       

       黄河二碛 

       

        ③  

       

       灰青 

       

       浑黄(秋) 

       

        ④  

       

       像千军万马在奔跑,浩浩 

       

       荡荡,惊涛拍岸,声震峡谷 

       

        ⑤  

    3. (3) 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青海出发,一路奔涌,九曲弯弯,跳跃三级地理阶梯,流经陕西境内719公里,汇入大海。 

    4. (4) 文章第⑩段介绍吴堡有什么用意? 
    5. (5) 作者在本文中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抒发自己的感想,她认为黄河与中华民族有着一定的关联。请你说说本文中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联到底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出三点。 
  • 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塑料开始被大量生产并进入人类生活。当前,塑料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一道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环境。数据显示,每年都有多达1200万吨塑料垃圾最终流入海洋,预计至2040年将增加两倍。 

     尽可能减少塑料污染,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加强塑料制品的回收再利用,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已为此作出了长足努力。除此之外,还应开拓新的减少塑料使用的生活方式,降低塑料制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占比,让人们能够选择更为绿色环保的材料制品来替换塑料制品、“以竹代塑”,可以增加绿色竹产品的使用比例,减少塑料污染。 

     (刊载于2022年11月14日) 

     材料二 竹子是世界下生长最快的植物。研究显示,竹子的最高生长速度是每24小时1.21米,2~3个月即可完成高生长和粗生长。竹子成熟快,3~5年即可成林,且年年出笋再生,产量高,一次造林,可永续利用。竹子分布广泛,资源规模可观。全球已知竹类植物1642种,已知有39个国家竹林面积总计5000万公顷以上,年产竹材超过6亿吨。 

     竹制品用后可完全自然降解,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有数据表明,竹林的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中国竹林每年可实现减碳1.97亿吨、固碳1.05亿吨,减碳固碳总量达到3.02亿吨。如果全球每年使用6亿吨竹子替代PVC产品,预计将减少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刊载于2022年11月15日) 

     材料三 “以竹代塑”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减碳固碳、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等作用,还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当前,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全球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竹代塑”倡议更具时代意义。这一倡议高度契合国际社会对减排减碳的共同期待,同时也顺应了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有助于各国抓住绿色转型的发展契机,以创新为驱动,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应对全球气模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刊载于2022年11月09日) 

     材料四 “以竹代塑”有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一是生产上“以竹代塑”,二是消费上“以竹代塑”。近年来,碳排放更低的竹制品正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倾城。然而在我国的消费环节,“以竹代塑”却做得远远不够,什制品的市场占有率、认可度还明显不足,塑料制品依然占据地对优势。何以如此?消费成本。据专家介绍,当前导致“以竹代塑”产品成本较高的问题根源,在于技术还不够成熟,生产还没有大批量、规模化,更何况,目前我国从事竹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质量效益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政策保障不到位、创新能力不强,它们迫切需要各地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协助企业开展融资和技术攻关,使“以竹代塑”产品的技能成熟起来、规模化生产搞上去,这样生产成本才能降下来,市场占有率也才会高起来。 

     (刊载于2022年11月13日)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加强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制品替换塑料制品可减少塑料污染。 B . 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研究显示,竹子的平均生长速度是每24小时1.21米。 C .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全球可持续绿色发展,“以竹代塑”倡议更具有时代意义。 D . 竹制品生产成本高导致使用成本高,是其市场占有率、认可度不足最关键的制约因素。
    2. (2) 材料二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有数据表明,竹林的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11.请结合材料四回答:如何有效推进“以竹代塑”在治理塑料污染上的进程? 
    4. (4) 为什么要倡议“以竹代塑”?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①,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九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②;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达生》) 

     【注释】①承蜩:粘蝉,把蝉黏住。②五六月:练习五六个月。③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④厥:竖。⑤株拘:枯树根。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知其也 旨: 学半 学: 

       有道 道: 孔子谓弟子曰 顾: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3. (3) 请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三、写作(55分) 
  • 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社戏》中,“我”经历波折终于赶到赵庄看戏,但“最愿意看到的”没有看到;《桃花源记》里,渔人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蒹葭》中,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上下求索。人生路上,有许多事物、风景、人情,有得有失,有苦有甜。无论如何,我们毕竟看过,走过,追寻过…… 

     请你以《我毕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