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大题共共28分。)
  •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奋(kànɡ) 寒(jìn) 老(yù) 挑拨离(jiān) B . 旋(wò) 驰(chěnɡ) 绕(yínɡ) 怒不可(è) C . (qiào) 丽(xuàn) 城(quē) 语心长(chónɡ) D . 幕(wéi) 然(yán) 抉(zé) 级而上(shí)
  •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天翩翩赴约,大地渐渐苏醒,各种花讯____,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向人们____春的消息。成群的蜜蜂闻香而来,围绕着花蕊忙碌;人们脱去冬天的____,感觉精神一下子提振了许多,透过眼前希望的花海,仿佛看到了秋天的丰收景象。

    A . 接踵而至 报告 装束 B . 浩如烟海 报告 粉饰 C . 接踵而至 通告 粉饰 D . 浩如烟海 通告 装束
  • 3. 下面一段话选自某班的《班级日志》,其中表述有语病的一句是

    ①我们班负责本周的校园执勤工作,大家深感责任重大。②每天,只要广播声一响起,我们就按时到岗,各司其职。③一周下来,我们班取得了“优秀执勤班级”,这完全是因为所有同学共同努力的原因。④通过执勤,我们的协调、沟通、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A . 第①句 B . 第②句 C . 第③句 D . 第④句
  •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节日中多有推崇孝□实践孝的内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尽心奉养。人们不禁要问:怎么做才算得上“孝”呢□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阐发。“祭之以礼”主要在传统节日进行,清明节、中元节等均以祭祖悼亡为核心;春节、冬至、重阳节也不乏祭祖的内容。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 5. 下面对《关雎》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关 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A . 这首诗以雎鸠鸟和鸣起兴,引出美丽贤淑的好姑娘,也写出了男主人公对她的爱慕。 B . 诗歌通过“流之”“采之”“芼之”等一系列娴熟的动作,意在表现女子勤劳的品质。 C .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真实地描写了男青年与女子的热恋时光以及最终举行婚礼

    的欢乐场面。

    D . 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并且采用了重章叠句形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 6.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植物也“聊天”

    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一下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②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很安静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呢。

    ③研究发现,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我们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花生和木薯为例,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④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附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影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

    ⑤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电信号等)进行交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将原本长势一般的胡椒栽种到罗勒(一种香草)附近,胡椒就会变得枝叶繁茂。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化,这是植物的声信号在发挥作用。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微弱的电信号,表示已经被采过蜜了。

    ⑥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菟丝子”就是一个热情的“送信使者”,比如当昆虫侵害某植物的时候,该植物就发出抗虫信号,通过菟丝子将信号传输给其他植物,提醒它们戒备,增强抗虫力。

    ⑦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就像是拿起武器发动战争。反之,则和。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科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也有亲疏观念并具备相应的辨识能力,对内相互协调,对外扩张领土。

    ⑧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增加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

    1. (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本文为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与《大自然的语言》一样,但是两者的说明对象不同。 B . 文章的标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 . 植物之间进行交流,有三种形式:释放化学物质、发送物理信号和通过第三方帮助。 D . 科学家正试图通过和植物互动“聊天”,从而破译其语言,以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2. (2) 下面对文中第⑤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举例子 打比方 B . 作比较 打比方 C . 举例子 作比较 D . 作比较 列数字
    3.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人类之间的交往行为开头,与本文的说明对象“植物聊天”没有任何关联。 B . 文章的③④⑤⑥段之间构成总分关系,其中第③段为“总”,其余三段是“分”。 C . 第⑦段中“极力”一词,表明非亲非故的水稻之间激烈的竞争关系,语言准确。 D . 本文采用了时间顺序结构全文,围绕说明对象不枝不蔓,自然行文,浑然一体。
  • 7. 阅读文言文《虽有嘉肴》《大道之行》,回答各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此之谓乎 ②不独子 B . ①教学长 ②伯乐 C . ①力恶其不出身也 ②指通豫南,达汉阴 D . 外户而不闭 ②虽有名马
    2.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然后能自 B . 学半 C . 选贤 D .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 (3) 下面对两则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两则短文都选自《礼记》,前者论述了教育问题;后者则是孔子在与弟子的交谈中阐发儒家的社会理想。 B . 《虽有嘉肴》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然后由学与教的关系,论述“教学相长”的道理。 C . 《大道之行也》中所说的“大同”社会,其核心为“天下为公”,是孔子对美好社会的憧憬,而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D . 在语言表达方面,两则短文共同点是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表达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 8.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 (1) 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2. (2) 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3. (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4) 潭西南而望,,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5. (5) 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 (6) 庄子在《北冥有鱼》》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伟岸且强大的“鹏”的形象:“鹏之背,;怒而飞, ”。
三、 阅读理解(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代北苦寒,士卒多服毡罽 , 业但挟纩 , 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与我俱死无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业既没,太宗之痛惜甚,曰:“求之古人,何以加此!”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代:地方名。②毡罽(jì)毛织品。③纩(kuànɡ):丝绵絮。④殆:几乎。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与我俱死无也 益:

      ②太宗之痛惜甚  闻:

    2. (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众皆感泣不肯去。

    3. (3) 结合选文,说说太宗为何对杨业有“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这样高的评价。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 10. 阅读《阳台上的花》一文,回答各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本文②-⑤段叙述了四个与种植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
    2. (2) 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 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 . 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高兴,也包含着父母为能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兴奋之情。 C . 第③段段尾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原因是这些花过于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 . 第④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家庭的生活条件变好,生活的压力减小,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了。 E . 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一悬念表现了母亲的聪明慈爱,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
    4. (4) 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 11. 综合性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诗词和文献,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请你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照要求,回答20~21题。

    【材料一】《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采用诗和歌相结合的形式,让古诗词进入生活,人们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赏诗词,让诗词在音乐中重获新生,在配乐歌唱中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材料二】某学校组织八年级学生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带动全校学生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材料三】2023年3月16日,百度正式发布大语言模型、生成式AI产品“文心一言”。它不但可以陪人聊天、帮写代码、绘制图画,甚至可以“写”论文。

    【材料四】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两个版本中古诗文阅读量比较

                                                                                                                                                                                                                            

    版本

    总数(篇)

    年平均数(篇)

    增长率(%)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2013年版

    69

    64

    11.5

    21.3

    79.7%

    93.8%

    2017年版

    124

    124

    20.7

    41.3

    1. (1) 上面四则材料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关的一则是
    2.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四】的主要信息。
  • 12. 名著阅读
    1. (1) 请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作品或人物

      描述

            ①      

      如果读者能把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它”指的是朱自清的哪一部作品?

            ②      

      他是浔阳柴桑人,做了几回小官,觉得做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

      以上选自《诗第十二》,他是哪位诗人? 

      《骆驼祥子》

      祥子刚到曹家门口,就被      ③      抓住,原来他就是当年祥子被大兵拉走时的排长。在他的敲诈、强迫下,祥子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了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④ 温柔体贴、勤劳上进,是保尔的妻子,悉心照顾生病的保尔,跟随保尔学习,积极加入妇女工会,走上革命道路。

       ② ③ ④

    2. (2)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具体事例,简要谈谈保尔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六、 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青葱的校园里,是满满的成长印迹;温馨的家庭里,是暖暖的亲情印迹;淡淡的墨香里,是心灵徜徉的印迹;深夜的灯光里,是为了理想拼搏的印迹……一个个印迹串联起来,便是我们人生的轨迹。

    请以“的印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⑵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⑶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⑷不少于600字;⑸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