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 pò 对jiào 深xiāo 妇皆知rú B . 糕zāo 闲yōu 约qì 天海角yá C . lǒng 恶zèng 恐huáng 颠流离pèi D . 抖zhàn 息shùn 救zhěng 人寻味nài
  • 2. 选出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运动对于____阳光的形象塑造是根本的、内在的,青少年有权利也有必要充分____运动的快乐。如今,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虽____稳中向好的趋势,但这不是说中小学体育教育已经____。

    A . 健康 享受 呈现 尽善尽美 B . 健壮 享受 出现 尽善尽美 C . 健康 感受 出现 完美无缺 D . 健壮 感受 呈现 完美无缺
  • 3. 选出下面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的一项( )

    (A)神舟飞船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舟”,(B)它是我国唯一一种载人天地往返的航天器。(C)飞船在保护航天员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D)在保证可靠、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了11次载人飞行的神舟飞船,呈现着新的生机。

    A . A B . B C . C D . D
  • 4.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 《活板》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B .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周敦颐的《陋室铭》。 D . 唐代的诗坛群星璀璨,有创作《逢入京使》的岑参,写出《春望》的杜甫,完成《登幽州台歌》
  • 5. 选出下面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 “浩荡离愁”,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 B . “吟鞭东指”,离别是愉快的,逃出令人桎梏的牢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C . “落红不是无情物”,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成“落红”。 D . “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诗人虽脱离了官场,依然关心爱护国家的青少年。
  • 6.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短语是主谓关系的一项( )
    A . 只有海,才可以形容出春的浩瀚、春的磅礴洋溢、春的澎湃如潮。 B . 与书为伴,能够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完善,思想得到提升 , 情操得到陶冶。 C . 悠悠岁月已抹去历史上的许多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 D . 马头琴凄婉悠扬,蒙古包星星点点,骏马低嘶、流水安详 , 牧者开始歌唱了。
二、名著阅读
  • 7. 阅读《骆驼祥子》片段,回答问题。

    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1. (1) 选段中的“他”是谁?本段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2. (2) 选段中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句子默写
  • 8.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1) 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
    2. (2)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 (3)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4. (4) 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5. (5) ,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
    6. (6) 《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7. (7) 中国智慧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智慧,王阳明说“挟爱民之心,有爱民之政”;中国智慧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杜甫说:“。”(《望岳》中的诗句)
四、对比阅读
  • 9.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②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②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选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注释】①光武:光武帝,刘秀。②勉勖:勉励。③受屈:辩论不过。④拊:抚摩。

    1. (1) 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 鲁肃过寻阳/权谓蒙蒋钦曰 B . 当涉猎/吾谓大弟有武略耳 C . 吴下阿蒙/恐不容读书 D . 自以为大有所/无 , 不如学也
    2. (2) 将甲乙两文中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意性朗悟,学必得之

    3.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光 武 当 兵 马 之 务 手 不 释 卷 孟 德 亦 自 谓 老 而 好 学。

    4. (4) 同一个故事,《三国志》比《资治通鉴》内容更充实,请说说乙文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五、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7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⑪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 (1) 选文①段有什么作用?
    2. (2) 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选文③段的画线句子。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3. (3) 选文⑧段画线语句是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 (4) 请找出选文中画龙点睛的语句,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5. (5) 请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作者对花“盛”进行细致描摹。先写整体的感受,再局部细写,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穗、花朵。 B .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将静态的花写的有动感,写出花朵绽放的形态,充满活力和情趣。 C .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互通,写出了作者愉悦梦幻之感。 D . 结尾段,照应开头“停住了脚步”,受紫藤萝顽强生命力的鼓舞加快了脚步,使文章结构完整。
  • 11.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走老山界

    谭谈

    ①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②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③汽车,在一个“之”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④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

    ⑤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紫花坪,真是名副其实!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山东的溪,出山后注入湘江,而山西的溪,下山后就汇入资江。最后,都走进洞庭、长江、大海,到达它们终极的目标。

    ⑥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⑦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

    ⑧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⑨如今,有一个汉子,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要把散落在山谷深处的山货——野茶,带出山去,送进都市里家家户户的厅堂。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业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⑩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1. (1) 选出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文章以走访老山界的游踪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B . 选文②段加点词“拜会”,用语正式庄重,表达了作者对老山界的望而生畏之情。 C . 选文④段“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D . 选文⑨段加点词“取款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野茶林给山民带来持续经济收益。
    2. (2) 选文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分析原句和改句,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

      改句: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一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

    4. (4) 文章写老山界时,还提及陆定一的《老山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 (5) 选文⑩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六、综合性学习
  • 12.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荆门市空巢老人约10万户,35%的老人感到生活孤独。每到节假日,对他们来说,期待的不是电话短信的问候,而是孩子的陪伴。

    材料二:据报道,山西省红十字会情缘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一项“窗帘行动”,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约定:每天早晨,如果窗帘拉开,表明老人起居正常;如果窗帘没有拉开,他们就会立即前往老人家中查看。

    材料三:美国生物学家发现,与儿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也更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得病的几率比那些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20%,而他们的儿孙辈则更活泼、更健康、反应也更快。

    1. (1)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 (2) 你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请简要概括。
    3. (3) 请设计一条关爱老人的宣传语。
七、作文
  • 13. 题目: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我们听到的万物之声,也可以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各种信息。这些声音中,最令你难忘的声音是什么?

    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按题目作文。

    ②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奖励2分)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14. 成长的路上,有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书香的熏陶;也会有鲜花的芬芳,泪水的痛苦,选择的迷惘……总有一些人和事精彩着你的生活。

    请以“成长,因▲ 而精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