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版2023届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3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2高三上·惠州月考)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
    A . 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 B . 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 C . 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 D . 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
  • 2. 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如图1),被确认为班固《封燕然山铭》。公元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该石刻的发现表明汉朝( )

     

    A . 彻底解决匈奴侵扰 B . 加强对北方边境的管控 C .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 . 将疆域扩展至蒙古高原
  • 3. 隋唐两朝的东、西两京长安和洛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流连其间并逐渐定居,其中中亚的粟特胡人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入唐以后,随着传播佛教、景教、摩尼教的僧徒信士不断增多,长安成为粟特胡人在华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 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B .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 . 军事实力的空前强大 D . 国内民族关系融洽
  • 4. 北宋思想家李靓提出:“夫奢则以为荣,俭则以为辱,不顾家之有亡(无),汲汲以从俗为事者,民之常情也。是故,为之禁令,地美收多则用之丰,地恶收少则用之省。”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A . 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B .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C . 主流思想为程朱理学 D . 社会商品经济发达
  • 5. 有学者认为:“乾隆时代的制度犹如台球那样结实——它是那么完整、精确、苛求,以至想不服从就会冒很大的风险。要摆脱它,要么靠贪污舞弊,或者靠惰性——即什么都不干,只要参照惯例就够了。“这反映出清代( )
    A . 制度僵化使社会危机逐渐凸显 B . 闭关自守无法适应新环境 C . 君主专制使官员贪污腐败成风 D . 思想专制使社会停滞不前
  • 6. 经济学家刘巡关于清代人均GDP的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GDP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如图)”据此可知,出现图中趋势的原因是( )

     

    A .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 . 人口的爆炸式增长 C . 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 . 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 7.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决议指出:“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而敌人指“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既与“人民”对立,也是“民族”的敌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B . 官僚资本主义成了革命的对象 C .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认识的深化 D . 中共结合国情做出了正确判断
  • 8.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选举的方式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下表为晋察冀边区七个县的县议员和村代表各阶层占比统计。( )                                                                                                                                      

     

    工人和贫民

    中农

    富农、商人和地主

    县议员

    35.5 %

    51.6 %

    12.9 %

    村代表

    49.2 %

    37.9 %

    12.9 %

    A . 新民主主义理论得到推广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落实 C . 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得以扩大 D . 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联合政府
  • 9. 1981年山东一家农村社队企业产值和利润分别比1980年增长159.8%和400%,产品成本比1980年降低23%,且产品质量稳定在国家一类产品标准的水平上。其主要原因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B . 国有企业改革逐渐展开 C .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D . 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 10.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它们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说明此时( )
    A . 农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 B . 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 封建主的权力得到强化 D . 商品经济发展尚不充分
  • 11. 下表是17-18世纪英国大事年表(节选),据此可知,英国制度变革史( )                                                                                                                                                

    时间

    事件

    1688年

    “光荣革命”发生,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

    1689年

    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1701年

    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

    1721年

    沃波尔成为内阁首脑,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A . 体现和缓渐进的基本特点 B . 始终以调和矛盾为出发点 C . 有效避免了政党纷争的发生 D . 保守势力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 12. 1884年12月3日的《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 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B . 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C . 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D . 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 13. 一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和约》规定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虽然华盛顿会议的规定限制了美英等国的海军军备,但日本仍保留诸多特权。材料反映出( )
    A . 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B . 一战极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 C . 新秩序的建立保证了国际环境的和平 D . 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发生改变
  • 14. 1929年俄罗斯石油销售公司在伦敦签署为期3年的销售合同,1930-1932年苏联石油年均出口量达523万吨,苏联的石油出口额占世界石油销售额持续上升。石油的出口( )
    A . 打破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B . 凸显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C . 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 . 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 15. 1970年9月,第三次不结盟会议通过的《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宣言》指出:目前被富国所垄断的技术革命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进步的主要机会。这说明此时不结盟运动( )
    A . 弱化对美苏争霸局势的抵制 B . 关注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影响 C . 工作重心转移到技术竞争上 D . 增强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政区划及制度

    材料一

    隋代政区有两次大变动。首先是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一级政区,将施行了400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以州统县的二级制。平陈以后,即把州、县二级制推行于全国。此时全隋有州二百六七十,县一千五六百。平均一州辖县不过六七,幅员太小。于是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省并州县,并因仰慕汉朝制度,复改州为郡,并在诸郡之上派十四刺史分部监察。

    ——摘编自徐志平《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材料二 

    武德(唐高祖年号)初年改隋郡为州,又因政治军事需要而大量权置州县,并以数州合置一总管府以统军戒;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改州为郡,肃宗时又改郡为州。贞观元年(627年)曾以山川形便分天下为10道,开元二十年(732年),置10道采访处置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定为常制。次年又分10道为15道。安史之乱引起唐代政区的大变动,其主要表现是在府州一级统县政区之上加了“方镇一道”一级高层政区。711年,始有以边州都督充节度使者,节度使所领兵及其防区均称为方镇。安史乱起,节度使扩散到内地。758年,罢去十五采访使道,改在各镇置观察处置使。这样就把唐前期的道与都督府辖区合而为一,亦称道,亦称镇,不过却既不是单纯的监察区,也不仅仅是军政区,而成为一级新型的高层政区。

    ——摘编自《地方行政制度志》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政区变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行政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社会思潮

    材料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由于西学的东渐,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文化挑战。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成为中国历史的中心问题。围绕这一中心问题,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轩然大波,涌现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有学者提出,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潮演进的主流;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贯到底的系人心弦的巨大思潮,是近代中国各种进步社会思潮的原动力。近代社会思潮的云涌风发,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之积极精神的高扬,努力寻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新路。

    ——据吴雁南、冯祖贻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4卷)》

     围绕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选择材料中某一看法或者自行提出一个看法,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次调整。

     

     图3                                                                            图4

     

     图5                                                                          图6

    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进行合理的解释。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传承与交流

    材料 

    在数十年的发展后,有赖于《全球通史》等一代名著的推动,“全球通史”不仅突破了以国家为单元的世界史框架,甚而也超越了跨国贸易、商业网络、比较政治等“跨国境”的初步研究,终于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于“关联”与“互动”的强调。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所追求的,不仅是描述“全球史”的面貌,更进而努力追问“全球史”何以呈现今天的面貌。他们以“传承”与“交流”两大主题,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确定了焦点。既关注各文明社会独有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与文明成就,更倾注心力于它们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以及由此萌芽和蔓延的色彩斑斓的文明网络,以系统、清晰、生动而具可读性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鸟瞰式全景。

    ————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套装共3册)》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