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调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07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图是关于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区域的陶器构成的变化,由此可见中华早期各文化区( )

    A . 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 B . 长江流域是文明中心 C . 冶金业成果十分丰富 D . 各具特色且相互联系
  • 2. 在东亚世界存在着超越国境的称为“律令”的共同法律体系。如同罗马法或日耳曼法予以欧洲社会巨大影响那样,作为中国法代名词的“律令”也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着维持东亚世界国家、社会的法律机能。关于秦汉时期“律”和“令”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成为日本大化改新的法律蓝本 B . 体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C . 血缘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 D . 律和令都具法律效力
  • 3. 公元751年,大食军队与中国军队在中亚内陆怛罗斯进行了交战,中国军队战败,大批士兵被俘,其中有部分是从事造纸业的手工业者。关于这场战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 . 战争在陆上丝绸之路发生 C . 该支中国军队是唐朝军队 D . 战争期间正值国内安史之乱
  • 4. 下图是咸丰元年(1851年)四川南部县临江乡杨朝顺的户口牌,可以用来研究下列哪一制度( )

    A . 十家牌法 B . 一条鞭法 C . 保甲制 D . 邻保制
  • 5. 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写道: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惴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为求国人伦理的觉悟,陈独秀主张( )
    A . 中体西用 B . 文学革命 C . 拥护“德先生” D . 拥护“赛先生”
  • 6. 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正在紧张进行的中日会战情况:“晋省得失,不仅关系华北之存亡,实对中日整个战局有相当之影响。"并强调了八路军近期的军事胜利对提振全国抗战信心的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判断这一胜利是指( )
    A . 孟良固战役 B . 平型关大捷 C . 台儿庄战役 D . 百团大战
  • 7. 如图是1957年11月26日的《浙江日报》,报道了“绍钢”流出第一炉铁水。“绍钢”兴建于1957年4月,是浙江省第一家钢铁企业,最初的厂名叫“浙江钢铁厂绍兴分厂”。它的建立得益于(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D .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方针
  • 8. 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同一时间,绍兴某高中组织学生集中观看,同学们随着主持人的解说一起讨论、交流,触摸着国家科技进步的脉搏。下列关于中国重大科技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和谐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

    ②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

    ③改革开放前我国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

    ④202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新纪录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9. 法国总统和德国外长分别于2023年4月5日和13日访华,中欧之间的热络往来充分表明,双方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更有沟通交流的强烈愿望和广泛深厚的共同利益。这说明我国同这些国家交往是基于( )
    A . 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 B . 真实亲诚 C .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D . 亲诚惠容
  • 10. 《历史》一书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撰述的记述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一部历史名著。此书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因此罗马著名政治活动家西塞罗称希罗多德为“历史之父”,关于该书说法正确的是( )
    A . 开创叙述体的撰史体裁 B . 奠定政治史的传统 C . 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源泉 D . 是世界史学的源头
  • 11. 帕尔默指出,宪政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他提出这种观点的依据最有可能是( )
    A . 《罗马民法大全》 B . 《大宪章》 C . 《权利法案》 D . 《1875年宪法》
  • 12. 三文化广场是墨西哥从被殖民到独立的历史见证者,符合该地区历史境遇的是( )
    A . 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B . 白人是其主要的人种 C . 由该地爆发的黄热病一度蔓延到了欧洲和非洲 D . 其独立运动是第二次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潮之一
  • 13. 当时的大学(18世纪末),在许多持批评意见的人看来,既不是真正的科研机构,也不是走向职业生活的一个过渡,而是一个假学究成堆的地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无疑在于人们历来把大学看成是传授传统知识的场所,而忽视了科学的迅猛发展,以致大学日益与世隔绝。为此,德国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行分科教育的方式 B . 建立了“大学区”制度 C . 促成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D . 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 14. 有学者评论卢梭:“他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去世,并对革命怀有最大的反感。他提出直接民主制,即由聚集起来大众进行的选举制度,最适合小型城邦。这是他理想主义的政治观。”该学者认为卢梭的认识缺陷可能忽视了( )
    A . 拿破仑对外战争对欧洲文化的重构作用 B . 《法国民法典》对世界性法律体系的影响 C . 十四世纪以来西欧民族国家发展的潮流 D . 三级会议相互合作,进一步加强了王权
  • 15.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记录了以下内容,该书意在表明英国的工厂制度( )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自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日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A . 彻底的改变了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B . 严格的规章制度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C . 工作环境恶劣,职业病的严重 D . 工人权益受损,工人运动发展
  • 16. 在16世纪欧洲的任何地方,茶叶是外国来的奢侈品,但到了19世纪晚期的西欧许多地方,茶叶消费已变得司空见惯。其变化的动力是( )
    A .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B . “下午茶”文化的形成 C . 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 D . 跨国公司的有力推动
  • 17. “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该材料出自( )
    A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 . 世界贸易组织 C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 世界银行
二、选择题Ⅱ
  • 18. 据《通考·职官考四》记载:唐末,诸司使皆内臣领之,枢密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以下对宋初枢密使制度认识正确是( )
    A . 行政权与军事权的分离始于唐朝 B . 文武分二柄的格局有利于加强相权 C . 以文御武的政治传统草创于五代 D . 体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政治特征
  • 19. 如图是我国晚清民国时期重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关于该铁路线说法正确的有( )

     

    ①清江浦因其而衰败 
    ②徐州会战与其有关

    ③由詹天佑亲自设计和主持修建 
    ④使郑州发展态势超过洛阳和开封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20. 有学者在论述某亚欧游牧民族迁徙时指出,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该游牧民族是( )
    A . 匈奴 B . 蒙古 C . 阿拉伯 D . 大月氏
  • 21. 列宁曾说: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材料旨在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①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②严重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③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④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2. 康德认为在他们(哥特人)确立了势力范围之后,人们的审美趣味出现堕落,史称“哥特式风格”,最终以狰狞怪相结束。当今德国学者约翰内斯·弗里德却认为历史上的哥特人并没有发明哥特风格,人们称之为哥特,其实不过是对历史的歪曲。然而这种歪曲,却因为康德及类似的文化名人的评判,被人用来排斥整个中世纪。面对历史争论,我们应当( )
    A . 选择善的事实,作为历史事实 B . 用以论带史理解历史问题 C . 考察史料来源,评判史料价值 D . 及时纠正前人的历史偏见
三、非选择题
  • 23. 中华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交融互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喻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要求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唐、元在西北边疆管理上的制度性举措。用一句话概括元朝在边疆管理上呈现出的特点。
    3. (3) 结合所学,写出改革开放后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法律性文件。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
  • 24. 人类商贸活动的范围、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材料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这一战略决策的作出,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搅全局、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心,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必将对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1世纪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简述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重要而深远影响。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 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材料三   美国文化不仅包容和吸收文化上与之接近的欧洲各国的新教徒,也同样接受了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之不同的欧洲各地人民。经过长期的相互调适,最终产生了新的认同感。这就是所谓的“熔炉”模式。……二战后,美国的移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来自拉美、亚洲的移民取代欧洲人成为多数。不同种族要求自己的文化得到承认和尊重,多元文化并存的呼声越来越高。过去对少数民族移民的贬损或笼统的称谓正在被反映多元文化理论的称谓所取代。

    ——刘智《美国文化的移民特征》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500—1850年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概括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 (2) 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9—20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人口迁徙与移民社会”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