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本溪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 取cuō 欺wǔ 子mí 然而止jiá B . 射fú 杂rǒng 色tuì 挑离间bō C . sù 石yǔn 泽zhǎo 相辅相chéng D . shū 惘zhàng 育yùn 格物知zhì
  • 2. 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词汇能够快速而生动地____社会变迁,____人民心声,____世界万象,____被看作是时代的“晴雨表”。

    A . 反映 记录 描绘 因此 B . 记录 反映 描绘 因此 C . 描绘 记录 反映 也 D . 记录 描绘 反映 也
  • 3. 选出对下面语段各句子修改有误的一项( )
    A . 作为有数百年历史的艺术形态,“木卡姆”需要整理保护,更需要创新传承。

    将“创新”和“传承”调换位置。

    B .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了冰雪运动的无限魅力。

    将“体验”改为“感受”。

    C . 在世界经济面临多重风险的时刻,拥有超大规格市场的中国成为世界发展的“压舱石”。

    将“规格”改为“规模”。

    D . 人们感冒时病程有长短、病情有轻重,是因为免疫功能的强弱导致的。

    将“因为”去掉。

  • 4.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 B .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 . 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现存33篇。 D . 《诗经》就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 5. 选出下列对白居易的《卖炭翁》赏析有误的一项( )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 . 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 . 本诗的第一节,对卖炭翁的外貌和心理都进行了传神描写,表现了他的悲惨境遇。 C .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构成强烈反差,暴露出“宫市”的掠夺本质。 D . 诗人除了把情感蕴含在叙事描写中,还直接表达了爱憎情感,这是本诗感人至深的原因。
二、名著阅读
  • 6. 根据你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是人支配习惯,还是习惯支配人”的讨论中,保尔做出了戒掉吸烟和骂人这两个恶习的决定。根据这个情节可以概括出保尔怎样的形象特点?面对这个讨论,你的观点是什么?并说说你在生活中的具体做法。

    ①形象特点:

    ②观点:

    ③做法:

三、语言表达
  • 7. 农历八月十五,小文与爸爸妈妈到爷爷奶奶家作客,同去的还有姑姑一家。在家宴上,爷爷提议每人说一段祝酒辞。如果你是小文,会怎样表达?60字左右。
四、句子默写
  • 8. 古诗文默写。
    1. (1) 夜久语声绝,
    2. (2) ,秋天漠漠向昏黑。
    3. (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 (4) 不可知其源。
    5. (5) 鲲之大,
    6. (6) ,君子好逑。
    7. (7)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8. (8) 气蒸云梦泽,
    9. (9) 人们常常用“”来表现距离也不能妨碍朋友之间的相知。
五、对比阅读
  • 9.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 ,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 , 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 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释】①天下之马:天下无双的千里马。②若灭若没,若亡若失:意为没有标准可说,或无法捉摸的。③绝尘弭(mí)(zhé):跑时马蹄不沾尘土,跑过不留马蹄印。形容马跑得极快。④ (mò):担东西的绳子。⑤九方皋:人名。⑥牝(pìn)。雌性的鸟兽。⑦牡(mǔ):雄性的鸟兽。⑧骊(lí):纯黑色的马。⑨天机:这里指深奥的道理。

    1. (1)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策之不其道        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 . 求其能千里也        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 . 此其于马非臣之也        见小潭(《小石潭记》) D . 子所使求马者           使老有所终(《大道之得也》)
    2. (2) 将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3.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臣 之 子 皆 下 也 可 告 以 良 马 不 可 告 以 天 下 之 马 也

    4. (4) 概括说明甲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5. (5) 甲乙两文都以“千里马”为话题,但内容侧重点不同。分别概括出来。
六、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外公的风雪归途

    ①外公眼神不好,虽然戴了一副“酒瓶底儿”眼镜,但矫正视力仍很差,世界于他依然是朦胧一片。当时,外公在外县小学教书,那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外公要步行十里路赶到火车站,坐火车到县城,再从县城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

    ②外婆说,外公每月回家一趟,每次到家都是深夜。外婆耳朵灵,外公到家门口,门环叩两下,外婆就听到了,便踮着小脚去给外公开门。有一年冬天,下了特别大的雪,外婆算着日子,外公该回家了——第二天是外曾祖母的生日,外公肯定会赶回家,还要给外曾祖母割一斤牛肉,包饺子吃。这在那个年代可是大餐,仅在外曾祖母生日时,外公才舍得如此花钱。

    ③外曾祖母却说,外公不会回家,让外婆闩门睡觉。外婆和衣而睡,耳朵一直听着门外的动静,一直等到深夜,外公也没回家。第二天,外曾祖母对外婆说,我说他不会回来,你现在信了吧。外曾祖母见外婆一脸疑惑,便解释道,我的儿子我了解,雪天路滑,他视力又不好,赶夜路回家,肯定害我担心牵挂,这不是孝顺。真正的孝顺是他平安,我心安。

    ④一周后,外公回来了,给外曾祖母割了牛肉,补过了生日。外曾祖母问他,下雪天你在学校咋过的?外公说,和学校的男老师一起围着火炉吃烫豆腐,还用干牛粪烤了红薯,吃完饭躺在炕上看书。

    ⑤外曾祖母对外婆说,你看看,他在外面过得比在家里自在。

    ⑥从那以后,一有雪天,外婆便安心睡觉去了,再也不熬夜等外公。因为她终于信了外曾祖母的话,外公是不会在风雪天赶夜路的。

    ⑦不做风雪夜归人,后来成了外公家的家风。虽然外公家孩子的视力都很好,但外婆说,有了孩子才知道外曾祖母的心,雪天路滑再走夜路,为娘的真是担心得要命。

    ⑧记得我上小学时的一个雪天,外公家的邻居大牛半夜突发急病,吓得大牛爹赶紧求助外公,并央求舅舅开拖拉机把大牛送去县医院。外公二话没说便喊醒舅舅,然后跟着去了医院。等医生诊断完,大牛住了院,外公让舅舅待在医院帮着大牛爹护理大牛,他回家报平安。

    ⑨那一夜,外公一路出溜着回了家,外婆一直敞着大门,外公披着一身雪进了屋。进屋没来得及掸落身上的雪,他便差外婆去告诉大牛娘,大牛没事,只需要住院观察几天便可回家。

    ⑩我问外婆,外公咋成风雪夜归人了?外婆说,他回来了,家里人才能放心呀。要知道你舅舅雪夜开拖拉机送人,我一直揪着心,怕路上出问题。更别说大牛娘了,她牵挂生病的儿子,肯定如坐针毡。

    ⑪彼时没有电话,有事远靠邮差,近靠人传话。

    ⑫外公那些雪夜归与不归的往事,如旧时炉火,温暖着光阴。

    1. (1) 概括选文中所写的两件具体的事。
    2. (2) 选文⑨段中加点词语“出溜着”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 (3) 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的结尾段。
    4. (4) 读了选文,外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 (5) 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 选文①段交待外公视力差和归家路途远的目的是为下文外公雪夜不回家作铺垫。 B . 选文⑤段外曾祖母说外公“在外面过得比在家里自在”,其中有隐隐的抱怨。 C . 选文⑦段不但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而且起到丰富内容、突出中心的作用。 D . 这篇选文温馨感人,表现之一是家人对风雪夜归人的等候以及对他们的理解。
  • 1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森林是一把天然的“遮阳伞”。成片森林冠层的树叶和枝干通过反射和吸收大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热量,使得林内气温明显低于林外。不同高度和密度的林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不同,导致林下的气温有所差异。

    ②森林也是一台天然的“加湿器”。森林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高温促使植物根部加速吸收土壤水分,通过导管运输至叶片,水分从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与无植被区域相比,植被覆盖区域不但可以增加相对湿度2.9%—8.3%,而且可以降低温度

    ③森林影响区域气候就比较复杂。纵观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带来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日益凸显。约占全球1/3土地面积的森林,当之无愧成为“气候保卫战”的排头兵。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利器”是对大气碳的强大捕获和存储能力。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光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合成有机物并“锁”在体内,释放出氧气,达到缓解气候变暖的作用。同时,森林枯枝落叶和根系凋落物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将碳转入土壤内存储,能有效减缓气候变暖进程。

    ④森林的气候调节作用,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田护林带通过调节农田小气候,减轻干旱、干热风、台风等灾害,改善环境湿度,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小气候,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另外,森林的增湿降温作用能有效缓解“热岛效应”,为宜居的公园城市、绿色城市建设提供了规划思路。众多乡村因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景观资源、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项目不断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⑤目前,全球森林总面积为40.6亿公顷,保护森林资源、科学植树造林仍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保护、利用好森林,将更多惠及人类。

    【材料二】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近年来,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逐渐向好。对此,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小龙认为,毫乌素沙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一方面与西北暖湿化自然气候趋势有关,毛乌素沙地区域降水有一定程度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另一方面,2014年,鄂尔多斯市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对沙漠、沙地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在两方面因素作用下,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逐年增高。

    【材料三】

                                            

    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

    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

    与2014年相比净减少

    37880

    平方公里

    33352

    平方公里

    1. (1) 根据材料一,为下面链接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填空。

      【链接】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连续第10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是库、钱库、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

    2. (2) 材料一①段中的加点词“大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3. (3) 材料一②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写一句话概括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说明中心。
    5. (5) 选出下列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 )
      A . 林下气温有差异是因为不同高度和密度的林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吸收程度不同。 B . 蒸腾作用中,森林中的植物根部会加速吸收土壤水分,这个过程会造成水土流失。 C . 大面积的植树可以缓解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问题,并能减少极端气候的发生。 D . 森林可使城市成为人类的宜居之地,也可使乡村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和疗养的好去处。
七、作文
  • 12. 请以“骄阳之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不得引用、套用、抄袭本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