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12-08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 1. 小明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2.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取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这一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世袭制 C . 郡县制 D . 科举制
  • 3. 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B .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C .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D .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 4. (2019七下·潮阳期中) 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5. 依据元朝的行政区划,现在的西藏自治区隶属于( )
    A . 中书省 B . 行中书省 C . 宣政院 D . 元帅府
  • 6. 皇帝的一切命令直接由军机处发出,不再经过兵部。公文和密折由军机处直接送到皇帝手里,不再经过内阁和议政王大臣的处理。军机要员的权限实质上是依葫芦画瓢。这表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 控制了人们思想 C . 完善了选官制度 D . 强化了贵族特权
  • 7.  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两个时期之间具有转折性的事件是( )
    A . 八王之乱 B . 安史之乱 C . 黄巢起义 D . 藩镇割据
  • 8.  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
    A . 辽宋战争 B . 澶渊之盟 C . 宋夏和议 D . 岳飞抗金
  • 9.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期兴起于江西,后来成为江南最大瓷器制造中心的是( )
    A . 越窑 B . 邢窑 C . 景德镇 D . 泉州
  • 10.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之为 (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11.  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分裂局面,统一蒙古的历史人物是( )
    A . 铁木真 B . 阿保机 C . 忽必烈 D . 元昊
  • 12. (2021七下·无锡月考) “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关系?(    )
    A . 蒙古族 B . 藏族 C . 党项族 D . 契丹族
  • 13. 宋朝枢密院长官皆用文人,作战时多不设主帅,将从中御,与此同时,大力拾高文臣、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这体现了宋朝( )
    A . 抑制武将势力 B . 重文轻武的政策 C . 减少政府开支 D . 重视人才选拔
  • 14. 唐朝时,中国的“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节日及风俗习惯传到日本,流传至今。与此相关的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遣唐使来华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册封“怀仁可汗”
  • 15. (2022·宿迁) 以“恰当地利用自然规律和‘人工’来开发和利用自然”为指导思想所编著的,后传到国外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巨著是(   )
    A . 《齐民要术》 B . 《本草纲目》 C . 《天工开物》 D . 《农政全书》
二、材料分析题(共 45 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

    材料二:唐朝生产工具:

    图1

    图2

    图3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北宋谚语

    1. (1) 与诗句描绘相关是我国古代哪一工程?它有何作用?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发明并推广的重要的生产工具。
    3. (3)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出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4. (4)  从以上探究你认为发展经济要注意什么?
  •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播传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占城、菲律宾、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材料四 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1. (1) 根据所学列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播传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2. (2) 根据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请将下列知识卡片填写完整。

    3. (3) 材料三中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材料三中体现的平等交往、互惠贸易的方式,在当时有何积极的作用?
    4. (4)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清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
    5. (5)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唐朝至清朝,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 18.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是历代统治者的不懈追求,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材料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多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清朝前期统治者更是将“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作为治理边疆方略。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在维吾尔族地区尊重当地习俗;在西藏设置__▲__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当地政教事务;在台湾设置__★__。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稳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1. (1) 左图所示的政治制度在唐代得到完善,请写出该制度的名称。右图体现了元朝在地方行政区划和管理方面创设的哪一项制度?
    2. (2) 根据所学,材料中“▲”应为哪一官职?清朝管理新疆的机构是什么?
    3. (3) 根据所学,材料中“★”应为哪一机构?元朝时,中央政府在台湾地区首次设置的行政机构是什么?清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统治者追求“大一统”的方法。
  • 19.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材料二: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四:明请时期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汤因比《历史研究》

    1. (1)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之前在选官方面有何弊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的措施。武则天为减少作弊推出了什么举措?唐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这与材料二中什么措施有关?说出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
    3. (3) 宋代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
    4. (4) 材料四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套制度的“僵死的形式”有何弊端?明清时期我国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